大唐煤化工业务重组结果尚未浮出水面,但该业务面临的重重压力并没有因重组事件而暂告中断,美国大平原煤制天然气项目的“真相”近日又给大唐煤化工添堵。
“美国大平原项目的经验被当做煤制天然气成功商业运转的案例,这样的说法事实上严重误解了美国发展大平原煤制天然气项目的历史经验。”这一言论出自美国杜克大学全球变化中心研究人员杨启仁,他在8月6日开始举行的第二届煤制天然气战略发展(克什克腾)高层论坛上提出,若不想赔钱,最好不要投资煤制气。
这样的声音在当天的论坛上无疑是刺耳的,但其中不乏有感同身受者。大唐能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葛巍向澎湃新闻表达了他的担忧:“以前我们对大平原这个状况不是很了解,当初有人介绍的时候就说大平原一直在运行,但是我们并不清楚大平原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运行。这次杨教授把大平原这个问题真正揭示出来,我们感到压力是非常大的。”
大平原煤制气投资是多输结局
全球首个以鲁奇煤制天然气技术为代表的美国大平原项目,最初的可行性评估始于1973年。1975年底,评估结果出炉——资金需求过度庞大,将期初规划的日产250百万立方英尺煤制合成天然气的规模减半。
1980年,该项目开始动工建设,彼时东家还不是现在的Basin Electric Power Cooperative(下称“BEPC”),而是由五家油气管道公司合伙组成的大平原气化联营公司(Great Plains Gasification Associate,下称“GPGA”)。
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大平原项目,其实是当时美国能源险境中的产物。1973年,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停止向美国输送石油,造成美国汽油短缺、汽油价翻倍,一些加油厂被关闭。这使美国意识到,本国的燃料能源掌握在外国供应商的手里,这一认识促使美国将能源独立作为一个国家性目标。
当时也正值美国天然气探明储量下降期。杨启仁分析,“1973年,大平原项目开始规划的时候,美国的天然气探明储量已经过了顶峰,开始走下坡。到1980年大平原项目开始开工建设的时候,美国的天然气探明储量已经走下坡路超过10年了。”
另外,时美国天然气价格的上升也是大平原项目的推手之一。杨启仁分析,“在1980年大平原项目建厂前,美国天然气价格走势基本是一路上涨,呈指数型上升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