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会威胁电网安全以外,充电桩自身也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根据北京最新出台的政策来看,新建小区配充电桩的停车位要占到18%,这意味着有500个停车位的停车场中,会存在90个充电桩。这片充电桩的“树林”,让车主每天都要进行“过桩考试”,很容易把桩撞倒,要知道每个充电桩都带380V、220V的高压电,只要有一个被损坏,就会导致整个小区停电。而充电桩一旦漏电,更会对人身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
其实如果充电桩能顺利的推广,这些问题总会想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但是充电桩的接入,本身就是一个难题。目前中国安装充电桩采用的是“一桩一接入”,申报、审批、设计、施工、验收、计量、再验收送电,一个充电桩从审批到最后投入使用至少要经过7个复杂程序。整个流程下来不仅需要数月时间,更需要充足的耐心。 “最后崩溃的不是车主,而是供电公司。”于德翔无奈地表示,“就目前来看,充电桩在中国简直寸步难行。”
可是,其他国家的充电桩为什么运行顺畅?难道它们不会出现这些问题吗?
当于德翔游走在外国街头,看到一幢幢精致的花园别墅,他忽然意识到,一切问题的核心不在于技术的落后,而是生活方式的差异。“外国人一般有自己单独的住宅,每家都有自己的变压器,所以充电负荷不会特别集中。而中国是群居生活,供电方式不一样。中国以为充电桩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其实是不可以的。”于德翔开始酝酿一项颠覆式的创新计划,尽管他不知道当计划真正实施起来后,是否会掀起电动汽车行业一场大变革,但至少,他坚信特锐德会给整个行业注入一股新的力量!
2014年7月22日,特锐德发布了投资汽车充电项目的公告,“智能汽车群充电系统”第一次进入公众的视野。
在群居生活的基础上,特锐德认为电动汽车也会是一种“群居”的状态。因此,它把测试环境设为在相对固定的区域内至少有10台以上的汽车需要充电,即为“汽车群和汽车群充电”。按照特锐德的设计,充电桩原有的功能得以保留,只是形式上加以改变。比如,控制保护计量功能被“后推”到一台箱式变电站里面,实现群管群控;把人机对话功能移动到手机APP和互联网云端上;“电动汽车的本质是互联网汽车,特锐德要建立一个大系统、大平台,打造一个完美的云端,用互联网思维去解决现阶段的问题。”于德翔说。
在重新定义电动汽车之后,思路的转变让很多令人头疼的问题迎刃而解。根据特锐德的测算,如果能充分合理的利用高峰和低谷的电量,快充与慢充相结合,现有的电网容量是足够满足国家对电动汽车的发展规划的,而特锐德设计的群管群控刚好可以实现这一目标。特锐德根据电网的动态负荷和总容量、汽车电池剩余电量、充电电流、电池特性以及客户对充电时间的需求等变量,以倒序递推的充电原则建立一个复杂的数学模型,形成对群充电的对策,实现低谷充电、经济充电,为用户提供最优化的充电方案。
但彻底替换充电桩的前提是,特锐德必须要消除那些潜在的安全隐患。国家规定带电充电插头离地面的高度不得低于80公分,以防止被水淹,而带电的插头也对人身安全构成巨大的威胁。特锐德若想打造“无桩充电”,就必须要解决插头带电的问题。“我们是世界第一个提出‘无电插头’的 企业,在汽车充电中把插头强行拔下来,我就敢立刻把手放到高压电极上。”于德翔自豪地说。特锐德在插头中巧妙地设计了一个电路,从插头到箱变之间是一段空裸线,在离开车的一瞬间就失电,从而形成了一个安全 “无电插头”。这样的设计完全不需要考虑充电桩的一些硬性要求。“把插头放到水里,拿出来把水甩干完全可以继续用来充电,完全防水。”于德翔说。一个很巧妙的物理电路,解决了困扰充电桩多年的问题,也使特锐德大胆地在充电设备上进行创新设计。
按照国家规定,安装了充电桩的停车位,其净深要由标准的5.3米扩充到8米,在房地产商眼中,这意味着3%的车位就要被充电桩所占有,那将是多么大的经济损失!特锐德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它对车位上的车档加以改进,在其内部设计一个收线器,内置一根长达2.5米的电源线,一头通过地下埋线的方式连接着箱变,另一头可以与电动汽车相连。箱变内部采用模块化设计,每一辆电动汽车对应一个模块,用以记录其数据。每增加一辆新的电动车,只增加一个模块即可。这样一来,特锐德只需跟供电局申请一次接入许可,就可以实现多辆电动汽车共同充电。此外,特锐德还研发了一项新技术,在电线上设置一个双向开关,既可以跑直流,也可以跑交流,接口不统一的问题也很容易地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