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春风似剪刀,但在煤炭的寒冬里,这剪刀也剪不断、理不清煤炭市场纷乱的思绪。国家的救市效应正在弱化、市场的低迷远未结束、期待的企稳似乎无望、经营的困难仍在加剧,市场的竞争明争暗斗、联合限产保价基础脆弱、减人提效维稳难当……下至煤炭企业、上至煤炭行业再到政府层面,都困扰在当前的煤炭市场中。
环渤海动力煤5500大卡指数开局五连跌,秦皇岛煤炭库存大幅上升至800万吨以上,龙头煤企神华集团把70%的市场话语权归还电力,部分地区炼焦煤价格下跌20—30元/吨或者增大优惠幅度……种种迹象表明,煤炭市场的冬天还地继续,市场的春天还很遥远。
救市效应正在弱化。国家发改委召开十几次有煤炭脱困专题会议,政府管理部门为某一个行业专门召开多次的专题会议,历史上并不多见,也反映出高层对煤炭行业现状重视。政府也出台了很多配套措施,也让一些企业得到了一丝的喘息机会。甚至有的企业天真的认为,有了国家政策,煤炭的寒冬即将结束。
但我们不能不遗憾地看到,救市救得了一时,救不了一世。我们不能否定,政策管理部门对煤炭市场稳定起到的关键作用。但市场的决定作用,并不在管理部门。所以煤炭救市的政策效应正在衰竭或者弱化,再正常不过。
煤炭企业长年积累的问题,积重难返。不是靠一时的政策能够彻底摆脱困境。说到底靠政策救不了市场。任何保护措施在全球一体化的市场,终究无法改变市场的走向,靠资源优化配置,充分的竞争是市场不二的选择。除了垄断行业,其它那个行业都不例外。
煤炭企业的成本与规模,决定企业的市场地位。煤炭仍然是集中度较低的行业之一,炼焦煤企业山西焦煤产量可占到国内市场的10%左右,而产量排名在第二、三位的企业,其国内占有量均在5%以下。加上进口煤的涌入,谁也难以左右行情、统领市场。煤炭企业要在市场中成为强者,不仅要有规模优势还要有成本优势。我们不要被大型煤企业进入世界500强而忘记了危机,是不是真正的强不是靠排名而是靠市场。
近几年,传统意义的煤炭大型企业正在减少,更多的轻装上阵、人工效率很高的矿井,在成本优势上大胜一筹。传统的国有大型煤炭企业恐怕要面对更大的市场危机。开采成本高、企业负担重,社会责任大、地理位置偏、职工待遇低、就业环境差,根本无法与新型煤企抗衡。降价伤不起,不降价又失去了市场,宁舍价格不舍市场,最终还是丢掉了市场。因为不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在惨烈竞争中,活下去就不容易,要想活得好,非得付出超乎寻常的代价。然而,这种代价不是所有的大型国有煤企能够付得起。
限产保价,解决不了市场的根本问题。十五家大型煤炭企业响应倡议,春节期间放假,以减少产量,保护市场价格。据分析春节期间停产7天,大约减产2000万吨左右。目前,电厂库存都在25天至30天之间,而且春节期间多数工业企业停产,电力企业、钢铁产量、化工企业对煤炭的需求会大幅下降,降低库存则成为用煤企业的目标。
减产2000万吨,对稳定市场的功效肯定是正面和积极的,但也只能起到减缓或者延长市场稳定的时间。终究供过于求的现状难以改变、终究市场竞争的格局还将继续。而且从市场经历上看,无论是家电联盟、大阳能联盟等等众多想以联盟形势稳定市场的做法都是徒劳的。就连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欧佩克都阻止不了油价下跌的趋势。说到底,那只看不见的手,才是市场真正的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