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纯电动车(EV)而言,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一方面,诸多最新款EV车型上市、一些媒体也在进行种热门EV车型盘点…。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背后,不仅让一些消费者浮想联翩,EV是不是真的要“替代汽车”了?
另一方面,一些评论界人士对当下EV被过度追捧的现象大为诟病和忧虑,就连行业从业人士对此也非常迷茫,EV路线可还行?
EV,我们到底应该怎样看你?
新能源汽车是个多选题 EV不是唯一答案
在发达国家,纯电动车只是新能源车技术路线并进的众多选项之一,但是在中国,却在很多时候被当做新能源发展中“孤注一掷”的选择。
或许,100多年前的民国初年开始引入有轨电车,到今天的城市乡村中数以亿计的电动自行车,在中国人看来,似乎纯电动车技术门槛最低,“弯道超车”的把握似乎是最大的。
然而在业界专家的眼里,电动车不但要有传统汽车研发制造的功底,还要有动力电池、集成控制、电机等方面的创新突破。当许多中国的电动车专家教授被跨国公司请出国门参观,看了人家的电动车研发手段和验证流程时,方才感慨天外有天,与之相比绝不在“同一起跑线上”。所谓“弯道超车”只是中国人关起门来的臆想。国内一些专家和从业人员,在产业发展探索中一味主张在纯电动车一棵树上吊死,不去深入了解新能源车的体系内涵与外延,不了解新能源路线图的内在逻辑,奢谈汽车新能源研发,无异于盲人摸象。而揣着明白装糊涂,排斥纯电动车之外的新能源选择,最为不可救药。
目前,各国汽车行业经过无数曲折和弯路,在2010年前后,终于就动力能源技术的“路线图”形成共识,由近及远的排列分别是:一,传统汽车的高效动力总成和生物柴油、乙醇等生化燃料;二,混合动力;三,纯电动车(只适合作短途,不能全面替代传统汽车,所以在路线图中是一条短线;);四,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和增程式电动车;五,氢燃料电池车。由于氢能源蕴藏丰富、排放为零,是新能源汽车的终极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