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全国多晶硅产量达13.2万吨,多晶硅进口量为10.06万吨。2014年国内终端消耗的多晶硅粗略估算最多达6万吨(以2014年国内装机 10.62GW,其中90%以上为多晶,每瓦消耗多晶硅料5g粗略估算)。而海关统计的2014年多晶硅出口量仅为0.23万吨,也就是说,包括进口的多晶硅在内,共17多万吨多晶硅料以硅片、电池、组件等产品形式出口,用于国外市场。
“因此,有理由相信,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口的多晶硅料最终都是由海外市场买单,对于国内多晶硅产业的发展并不形成威胁。”钟宝申认为,关闭加工贸易只能减少中国就业机会,削弱企业竞争力。
向左或向右政策陷入两难
关停加工贸易?抑或继续延缓加工贸易?
对于关停加工贸易,记者采访的多位中下游光伏企业负责人表示,中国商务部一旦决定关停加工贸易,那么2015年和此后,将形成多晶硅产业的一枝独秀,市场持续处于供不应求状态,企业毛利率可能高达30%以上,甚或形成1-2家的超级垄断巨头;而国内下游高达40GW的硅片、电池、组件产能要么陷入亏损,要么选择加速撤离国内。
上述负责人表示,希望政府能够及时注意到产业和市场的变化,继续延缓加工贸易,既能保护下游,又能争取时间与美国贸易争端谈判,最终形成双赢,这也符合上游多晶硅产业的长远利益和国家利益最大化。毕竟下游的发展和繁荣,才能保证上游的生存。
但是,继续延缓加工贸易又会带来什么呢?
一位不愿意具名的多晶硅企业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延缓加工贸易政策可能会让国外企业利用我国的这一政策口子大量出口多晶硅到中国市场。
上述人士表示,今年以来,欧盟、美国等国外企业通过暂缓的加工贸易政策大量出口多晶硅到中国市场,实际上规避了中国对多晶硅进口的反倾销税,让我国针对上述各国采取的反倾销措施成为摆设。
来自海关的数据显示,今年4月份,中国自德国进口多晶硅量创历史新高,环比大幅增加了24.8%达到3667吨,占4月份总进口量的33.7%。其中,按加工贸易方式进口多晶硅达1871吨,占自德国进口总量的51%。
与此同时,4月份自美国按加工贸易方式进口多晶硅量为1445吨,占当月自美国进口总量的91.2%,可见,尽管美国企业的税率都在50%以上,但实际上绝大部分通过加工贸易渠道进口规避反倾销税。
有业内分析人士认为,任何政策都会有两面性,加工贸易关停与否,可能都会对上、下游产业链产生影响。因此,建议政策不要一刀切,可以出台更细化的政策,有区别、差异化的政策对国内多晶硅产业进行保护。
“光伏中下游企业呼吁商务部继续双反的同时,对加工贸易实现延续和差异化政策。”钟宝申说,希望放开或者继续延长质量标准达到GB/T12963-2009《硅多晶》1级品的多晶硅加工贸易政策,以保障上下游企业均衡发展,实现“精准双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