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投云南国际投资建设的全国首个集“光伏发电+集水水窖+智能蓄灌+生态涵养修复”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修复+光伏”微型示范项目落户云南昆明东川红土地。徐华陵 摄
4月的云岭大地,绿意盎然。从昆明市东川区四方地工业园区橄榄坡向下俯瞰,葱郁的山坡上整齐地镶嵌着成片的银灰色光伏板。一年前,这里还是石漠化严重的红土地,得益于国家电投云南国际新能源分公司的东川“光伏发电+生态修复”示范项目,今年红土地上已经长出茵茵绿草。
云南东川是全国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石漠化问题严重制约着喀斯特地貌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之干热河谷内土层浅薄,植被以疏林为主,承载力较低,修复难度大,这些生态脆弱区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成为决定云南能否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对此,国家电投云南国际率先在当地吹响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集结号,针对石漠化区域太阳辐射强、地面温度高、水分蒸发快、土壤保水肥能力差等特点,从水土保持出发,利用领先的集水、灌溉技术,结合有利于土壤修复的作物种植、养殖,“以光促保”,将光伏发电项目与石漠化区域生态修复有机结合,建成全国首个“光伏发电+集水灌溉+生态修复”微型样板项目,实现了生态与能源的良性互动。
该项目于2020年5月启动,2021年年初投产,总装机容量1.0297兆瓦,占地面积约27亩,由光伏板集雨、水窖储水、旱季滴灌、分区绿植、绿色发电五大系统工程组成。项目利用光伏组件收集雨水,在光伏板下方设集水槽,使光伏板和山坡成为充沛的水资源集蓄通道。项目水窖和高位水池每年可蓄水700多立方米,旱季到来时,蓄水便通过覆盖全场的灌网滴灌系统为区域生态系统提供“保命水”。“光伏板下的5G气象站能自动监测采集温度、湿度、风速等环境参数,为滴灌系统提供智慧数据,我们在手机端操作就能实现自动滴灌,特别方便。”新能源分公司石林维检中心主任张柏松介绍道。自动化、智能化的“光伏+生态修复”项目形成了集生态培育、集水灌溉、清洁能源、景观游憩、科普展示于一体的综合协同新型产业发展模式。
2021年9月,云南国际投资的280兆瓦生态治理及光伏修复项目再次落户东川区。该项目拟在东川示范项目的基础上,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操作的又一工程范式,将实现自给自足、余电利用的“生态-能源循环”体系,既能获取清洁电能,又可助力石漠化区域提升生态健康水平,实现区域生态健康、协调发展、土地集约化的多重发展目标。
“该项目是云南省31个新能源基地项目中唯一的生态治理及光伏修复项目。我们将着力打造‘光伏+生态+综合利用’典范工程,在兼顾生态治理、植被修复功能的同时,实现‘光伏+农业’‘光伏+畜牧业’等综合效益。我们也将依托该项目,助力云南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谱写绿色发展新章。”新能源开发公司党总支书记张新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