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

杭州:加速推进新型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及装备向高端规模化发展

中国开云官网注册网址是什么
2021-10-15

各区、县(市)经信局(发改经济局),杭州经济开发区、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经发局:

根据杭州市“十三五”规划体系安排,市经信委组织编制了《杭州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6年9月26日

杭州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新能源产业是国家加快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杭州市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为认真谋划杭州市新能源产业“十三五”期间的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国制造2025》《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个规划》《中国制造2025杭州行动纲要》等文件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16至2020年。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现状

产业规模逐步发展壮大。经过近年来的培育,杭州市新能源产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2015年,全市新能源产业实现工业销售产值209亿元,实现增加值42.63亿元。

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EVA太阳能电池胶膜、储能逆变器等产品全球领先,碲化镉薄膜电池、柔性铜铟镓硒薄膜电池等技术全国领先。成功研发5MW海上风电机组,我市企业建设的青海太阳能光热项目已于2013年并网发电,具备了核电站控制棒驱动机构的制造能力。

重点研发基地建设取得成效。拥有浙江大学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能源分布式能源技术研发(实验)中心等一批新能源研发基地。运达风电“浙江省风力发电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了国家科技部验收。

新能源推广应用取得新突破。桐庐经济开发区、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列入国家首批30个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区。截至2015年底,全市累计建成并网光伏发电项目562个,累计装机容量达304兆瓦。

杭州新能源产业已进入较快发展阶段,但也面临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规模仍然相对偏小,产业总量在GDP中占比较小。二是产业核心竞争力仍不突出,产业内部分工合作体系尚欠紧密,龙头企业的影响力和带动力还不够强。三是新能源的推广应用不够多,通过本地应用示范拉动产业发展的效应不够显著。

(二)新能源产业发展面临形势

从全球范围来看,能源产业转型趋势明显。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2015年世界能源展望》报告统计,2014年全球新建发电厂中近半数采用可再生能源发电。IEA预计到2030年前后,可再生能源将成为全球最大电力来源。

从全国来看,新能源产业发展迅猛。根据国家能源局统计,2015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4.8亿千瓦,全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升至12%。国内众多地区大力扶持新能源产业,我国新能源企业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

从杭州来看,新能源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电力改革、碳交易和互联网产业的崛起,为杭州新能源产业与互联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机遇。同时,新能源产业创新提升也面临着深化改革、政策支持等现实制约。

二、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创新驱动为主题,以特色化、差异化、国际化为方向,以产业关键技术突破和技术服务升级为核心,着力培育特色产业集群,使新能源产业成为引领杭州工业转型升级的先导产业和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二)基本原则

坚持科技引领,创新突破。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放在首要位置,以企业为主导,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着力提升产业核心技术。

坚持两化融合,智能发展。发挥杭州比较优势,加快产业向低碳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变,推动产业逐步由制造为主向系统集成服务商的角色转变。

坚持示范带动,协同推进。加强制造与应用互动,协同推进太阳能光伏发电、光伏建筑一体化、建筑地热能综合示范应用及能源互联网等应用示范项目。

坚持开放引进,合作共赢。大力引进国内外企业、研究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通过合资合作、配套协作、战略联盟等方式加速与本地产业的融合。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新能源产业发展具备相当规模,企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产业特色更加鲜明,空间布局显著优化,初步建成国内一流、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新能源产业创新基地。

2020年主要预期目标:

——产业整体规模上新台阶。到2020年,全市新能源产业规上工业销售产值达到280亿元,年均增长6%,产业增加值达到60亿元,年均增长8%。

——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新增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2家、省级科技创新平台3-5家,涌现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份额高、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

——龙头骨干企业更有竞争优势。到2020年,培育年销售产值超100亿元的企业1家,年销售产值超50亿元以上的企业2-3家,新增上市公司1-2家。

——示范推广应用全面推进。太阳能光伏应用规模累计达到1200兆瓦,建成一批光伏、地热能、生物质能利用等应用示范工程,成为全省绿色能源应用的重要基地。

三、发展导向及重点

(一)推动太阳能光伏产业创新转型发展

1.加强技术创新,实现光伏由“制造”向“智造”转型。

重点发展新一代高效太阳能电池组件、智能化光伏生产设备、冶金法提纯多晶硅生产工艺及设备、高效低成本光伏辅助材料,以及逆变器等光伏电站配套产业,显著提升晶硅电池、薄膜电池的效率、稳定性等核心指标,逐步实现光伏生产装备国产化、智能化和生产工艺一体化,持续降低光伏发电成本。推动大规模光伏发电并网技术研究,加强光伏大规模利用的环境与气候影响研究。

重点突破高效多晶、单晶电池量产转换效率,碲化镉(CdTe)薄膜太阳能电池、柔性铜铟镓硒(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高效低成本异质结硅基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工艺及成套制造设备。积极布局新型光伏材料和器件结构的设计与制备技术,探索有机无机杂化材料以及中间带材料等新型光吸收层材料的制备工艺。

重点推进碲化镉(CdTe)薄膜太阳能电池组件、柔性铜铟镓硒(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组件等项目。

2.进一步拓展延伸光伏产业链,强化系统集成应用服务。

重点发展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技术、光伏发电监控智能化云平台、智能光伏储能一体机、高效光伏并网电源设备,培育新能源集成应用服务一体型企业。

重点突破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和微电网的关键技术及装备,提升光伏逆变器、跟踪系统、集中监控等技术和装备水平。加强分布式光伏应用、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等不同类型的应用需求研究,增强光伏发电的系统集成技术能力,提供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整体解决方案。

重点推进光伏发电监控智能化云平台、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等项目。

(二)引导风电设备制造业高水平发展

1.风电机组

重点发展10MW风电机组、5MW海上风电机组和3MW级低风速型风电机组,以及2.5MW直驱式永磁风力发电机组,推进系列化整机开发设计和制造。

重点突破风电整机设计技术、风电检测和试验技术、风电控制技术,努力获取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建立具有国内领先的风电技术科技创新平台。

重点推进10MW风电机组、5MW海上风电机组、3MW级低风速型风电机组项目,争取建成年产200万千瓦的风力发电设备研发及生产基地。

2.关键零部件。

重点发展大型风力发电铸件、轴承、齿轮箱、变流器等风电关键零部件及产品,提升与大功率风电机组发展相配套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

重点突破零部件设计、制造、检测、认证和运行中的等关键技术及工艺,以及零部件抗疲劳、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等技术。开展齿轮箱功率分流方式、均载型式等关键技术研发;提升轴承寿命、承载能力、可靠性;优化发电机和变流器的优化,提高电传动系统的功率密度和效率。

重点推进1.5-2.5MW风力发电齿轮箱、增速箱成套升级,1.5-6MW风电机组的轮毂、底座、横梁、主轴、齿轮箱和轴承座等关键部件铸件,以及3MW以上风电轴承等项目。

3.机组控制及风电场智能管控系统。

重点开发变频控制、变浆控制、驱动设计制造技术、数字化风力发电场调度控制技术和并网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和产品。开发具备远程数据传输及故障诊断、群组智能管理及控制等功能的系统,建设协同控制的智慧风电场。

重点推进海上风电变流器项目、兆瓦级联动型风力变频器设备等项目。

(三)加速推进新型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及装备向高端规模化发展

1.新型动力电池

重点发展以锂离子电池为代表的高能量、高功率、长循环寿命及高安全性的新型动力电池。加大高端电池材料、电池制造设备和工艺以及电池管理系统研发力度,提升动力电池及电池集成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

重点突破新型动力电池关键技术及制造工艺。锂离子电池重点研发高容量、高电压正极材料,碳、合金类高容量负极材料和高性能隔膜等;发展极片、电池的设计、制造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等。镍氢电池重点探索新型高容量正负极活性材料,发展高性能储氢电极合金和高稳定性的可控制备工艺。

重点推进新能源汽车新型动力锂电池和启动型锂离子电池项目。

2.储能电池及装备

重点发展分布式储能电站及系统,包括风光电站、分布式发电及微电网、调频辅助服务以及需求响应等电力储能系统及产品。积极发展储能柜、电池管理器、电气控制、节能型变压器等化学储能设备及相关配套设备,鼓励发展铅炭电池储能、电磁储能、相变储能及系统集成等具备发展前景的储能方式。

重点突破氢能储存和燃料电池关键技术及装备。开展新型高容量储氢材料、复合储氢技术、新型低铂或非铂催化剂以及高性能低成本燃料电池关键材料的研制。加大石墨烯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研发,重点开发电动汽车锂电池用石墨烯基电极材料、石墨烯超级电容等。

重点推进新一代铅炭储能电池等项目。

(四)发展水力及潮汐能、光热、核能、地热能及生物质发电等装备制造业

重点发展大型海洋潮汐能发电机组、水力设备以及核心配套零部件,太阳能光热发电装备,核岛蒸发器、关键泵阀、核电仪控等核能装备关键辅机及部件,热泵技术装备,生物质气化、固化成型燃料等综合利用装备及技术的研发、设计及集成制造能力。

重点突破大型海洋潮汐能发电机组机设备效率和运行可靠性指标,太阳能光热关键设备及系统的国产化率,核电设备成套技术及工程服务能力。

重点推进大型海洋潮汐能发电机组、太阳能热发电系统、地热能与太阳能一体化应用等项目。

(五)培育发展智能微电网及能源互联网产业

重点发展智能电网应用产品及系统集成服务。加强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融合应用,推进集电力装备研发、制造、系统集成于一体的智能电网及能源互联网产业集群建设。

重点突破分布式发电、储能、智能微网、主动配电网等关键技术,构建智能化电力运行监测、管理技术平台,使电力设备和用电终端基于互联网进行双向通信和智能调控,实现分布式电源的及时有效接入。

重点推进分布式新能源集中监控云数据中心、企业级与园区级智能微电网、能源互联网云平台等项目。

四、重点工程

推进实施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基地创建、龙头骨干企业培育、品牌质量提升、产业合作、推广应用等重点工程,不断提升产业层次水平及核心竞争力。

(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提升企业创新研发实力。依托重点企业,积极争取国家在我市布局光伏系统集成、薄膜太阳能电池、光伏辅材、光伏储能、光伏电站监控与智能运行维护、太阳能光热发电、锂电池、储能、大型风电(核电)设备等领域的国家级研发机构。鼓励新能源企业创建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支持龙头企业创建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

建立公共技术创新平台。以在杭高校、研究院的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骨干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为依托,组建或引进一批以新能源共性关键技术开发为重点,具有较大规模、多学科综合交叉、创新能力强、开放运行的公共技术创新平台。

大力发展专业创客空间。鼓励和支持骨干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组建一批新能源产业创新创业空间,推动各专业创业载体的资源信息共享、分工协作,努力构建规模化的创新创业网络体系。

(二)产业基地创建工程

做强新能源产业核心区块。在大江东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杭州市新能源产业园,打造新能源产业核心区块。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鼓励发展风电装备及核心零部件、分布式发电系统集成及相关配套产品。

扶持新能源产业三大重点区块。高新区依托信息产业特色,打造以智能电网、能源互联网为特色的智慧能源产业园。杭州经济开发区大力发展太阳能薄膜电池、分布式光伏电站智能控制系统、智能微电网关键技术及装备。余杭经济开发区重点打造风电机组核心部件、新能源汽车整车及核心零部件、新能源动力电池与储能系统产业基地。

培育一批新能源产业特色园区。未来科技城(海创园)以引进新能源产业高端人才及创业团队为主要方向,开展新能源高端产品及装备的研发攻关。青山湖科技城(临安经济开发区)以太阳能电池胶膜为主要方向,建设光伏辅材生产基地,并开发新型动力电池、储能和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西湖科技园发挥与浙江大学合作优势,重点开发高性能动力源技术、智能电网技术等前沿技术。桐庐经济开发区依托电力设备制造和开发能力,建设水电、潮汐能、光伏、核能设备等新能源产业集聚区。拱墅科技园依托移动互联网等产业优势,推进新能源产业与信息产业融合发展。

(三)龙头骨干企业培育工程

着力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优化政府服务,促进人才、技术、资本、项目等各类要素向龙头骨干企业集聚,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发展成为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企业。

积极培育成长型中小企业。引导中小企业围绕“专精特新”,加强与龙头骨干企业的协作配套,形成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链。

大力引进新项目。主动跟踪国内外新能源产业重点区域和重点企业的发展动向,加强联系对接,招引新能源产业的项目来杭落户。充分利用科技资源丰富和区位条件优越的条件,吸引民营资本、海归团队来杭创业。

(四)品牌质量提升工程

引导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引导企业按照国际通行标准进行生产经营,鼓励企业参与国家或国际行业标准的制订,支持企业争创名牌。

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支持企业开展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自主研发、试验和制造,提高产品性能和稳定性。鼓励瞄准国际标杆企业,优化工艺流程,加强上下游企业合作,推出制造精品。引导具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延伸产业链,提供系统集成服务。

淘汰落后产能。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淘汰技术落后产品。组建新能源行业相关标准实验室进行针对性的专业检测工作,促进行业标准的规范建立和实施普及。

(五)产业合作工程

深化境外合作。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鼓励我市新能源企业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开展资源整合,进行跨区域、跨行业投资和兼并重组。鼓励和推动本地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新能源开发,积极争取国家“丝路基金”对相关企业项目的支持。

加强长三角产业合作。加强与长三角地区高校、研发机构、专业孵化器和跨国公司的合作,引进优秀研发成果进行产业化。积极推进与兄弟城市在太阳能光伏、风电设备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

推进产业间协作。在光伏辅件、风电零部件、新型动力和储能电池及材料、水力及核电装备及零部件等领域加强与国内有关地区的产业上下游协作。加强光伏等新能源企业与互联网、电力、建筑、房地产企业的合作,发展低能耗的新能源建筑。

(六)产业推广应用工程

加快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鼓励在工业园区、市内建筑、新农村示范区等建筑屋顶和城乡道路配套设施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积极支持发展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相结合的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

开展新能源微电网试点示范。开展园区级、企业级微电网试点工程建设,建立容纳高比例波动性电力的发输(配)储用一体化的局域电力系统,实现能源生产和使用的智能化匹配及协同运行。

推广应用地源热泵系统。在办公商务楼宇、宾馆(酒店)、度假村、大型商场、学校医院等大型公共建筑工程中,加快推广与建筑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施工的地源(水源)热泵应用系统。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发挥市新能源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加强对全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工作的指导,建立协调推进产业发展机制,统筹协调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的重大问题,督促规划的具体落实和各项政策的实施,抓好重大项目的组织推进工作,形成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合力。

(二)加大产业政策扶持力度

根据杭州市产业发展布局规划,对技术先进、投资强度大、带动作用强的新能源产业重大项目,予以优先保障。贯彻落实国家支持新能源产业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各类产业基金和专项资金支持。各区、县(市)在市财政切块下达的专项资金中,对新能源重大成果产业化和技术改造等项目予以支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新能源产业领域的信贷支持,推动重点企业上市挂牌,有效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

(三)构建人才支撑体系

加强对新能源产业人才引进、培养的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骨干企业和留学生创业园为载体,重点引进培育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创新团队。鼓励企业与大学、职业院校、技工学校与制造企业深度合作,打造一支高素质新能源产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队伍。加快建设产业人才信息库,健全人才需求预测、评价、流转、培训、引进等中介网络,完善人才评价、流动和使用的体制机制。

(四)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围绕重点企业研发、技术成果产业化需要,建设研发服务、技术转移、产业化、合作交流、知识产权等服务及人才支撑平台。积极推动第三方研发服务业态发展,扶持从事新能源产业技术开发、咨询、交流、推广业务的企业和机构,结合“互联网+”、PPP模式等新业态,积极培育新能源产业集成服务行业的发展。切实加强监管,引导企业开展有序竟争,为企业生产经营创造良好环境。

(五)加大推广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各类展会及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渠道,大力宣传杭州相关新能源产业发展、最新产品及应用示范。利用杭州承办G20峰会的良好契机,积极推介和宣传杭州新能源产业行业及其产品,谋划新能源产品在2022年亚运会场馆中的示范应用。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争取公众对新能源产业发展和推广应用的支持。

推荐阅读

无相关信息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 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 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