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半年,储能市场迎来历史性时刻——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突破13亿千瓦,达到13.22亿千瓦,同比增长18.2%,首次超过煤电,约占我国总装机的48.8%。业内普遍认为,新型储能正处于从商业化初期向应用推广发展阶段。
根据电力系统的需求,储能系统分为电源侧、电网侧、配电侧和用电侧等场景。其中,前三者多使用大型储能设备,目前尚无清晰的盈利模式;用电侧的工商业储能和户用储能商业模式相对完备,且迎来需求释放的关键节点,成为储能企业竞相角逐的核心市场。
以“自建+收购”模式切入该领域的津荣天宇(300988.SZ)近日就宣布,通过对深圳优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圳优能”)的增资和股份受让,公司获得深圳优能不低于41%的股权比例,控制深圳优能的表决权比例不低于50%,标志着津荣天宇在用户侧储能市场的进一步发力。
用户侧储能需求快速增长 未来市场空间广阔
全球绿色低碳转型步伐持续加速,BPEnergy预测,到2050年,风电和光伏发电量占比预计达到67%。国内目标是,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
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和波动性对电网系统的平衡调节能力提出挑战,储能系统需求应运而生。相较于传统的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在实用性和政策指引下近年来发展迅速。据统计,2022年,中国新增的锂电储能装机量接近7.3GW,同比增长128.2%,新增规模已超过抽水蓄能。根据7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30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装机规模基本满足新型电力系统相应需求。新型储能成为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支撑之一。
多家券商分析人士认为,受政策和盈利空间上升影响,目前工商业储能已经迎来需求释放的关键节点。
一方面,根据国家能源局此前的政策指引,2023-2025年,中国预计新增工商业光伏新增装机容量约33.6GW、42.0GW和50.4GW,同时,新增风电装机容量预计约55.0GW、65.0GW和75.0GW。
另一方面,国内各地主动拉大用电侧峰谷价差,拓宽工商业储能盈利空间;同时,碳酸锂等原材料价格下降带来的成本降价传导,也将客观上带来储能系统建设成本的降低,提高项目盈利能力。
东吴证券预计,峰谷价差进一步拉大和补贴政策完善,将带动工商储能需求迸发,预计2023-2025年,国内的工商储能新增装机将达到4.1GW/15.9GWh,2022-2025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50%。
户用储能方面,欧洲的户用储能一直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根据预测,欧洲户用储能渗透率有望从2022年的18%提升至2025年的56%。而国内市场,户用储能增长也较为亮眼,2023年1-6月,国内光户用光伏新增装机高达21.52GW,同比大增142%。
有分析认为,全球户用储能渗透率在3年内有望达28%。到2026年,全球便携式储能的市场规模将超过880亿元。
内外协同加速获取市场增量
用户侧储能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为津荣天宇等产业链企业提供了充分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
津荣天宇致力于打造闭合式循环产业链,为客户提供集锂电池PACK、电池管理系统BMS、储能变流器PCS、能量管理系统EMS及柜体制造为一体的储能产品系统解决方案,产品涵盖户用储能系统、工商业储能系统和电网侧储能系统等各种不同场景。
为强化户用储能业务,公司于2022年投资参股深圳优能。公告显示,深圳优能致力于光伏储能产品及相关解决方案的研发及推广应用,主要产品针对用户侧领域各应用场景。可提供单相/三相并网储能解决方案、小型工商业储能解决方案、离网储能解决方案、便携式储能电源解决方案、智慧能源管理解决方案等五大应用解决方案。
深圳优能创始人郑俊涛出身于比亚迪电科院,是国内最早从事电力储能产品研发的探路者之一,这为公司奠定了深厚的技术积淀和研发创新能力,拥有较为突出的差异化技术优势,包括:BMS中的主动均衡技术、多支路模块化PCS、自研EMS系统和电池堆叠技术等。其主要产品已取得德国、意大利、波兰等多国多项认证。
截至目前,深圳优能储能客户涉及亚洲、欧洲、非洲三大区域。2022年度深圳优能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190.58万元,2023年1-6月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890.13万元,另有在手订单金额超过2亿元,可覆盖2023年7-12月的收入预测。
津荣天宇表示,公司通过投资深圳优能公司,能够大力提升公司在储能系统上的研发能力,在储能系统产品的生产制造及销售推广等方面产生协同效应,降低公司储能系统产品的生产制造成本,有利于公司电气业务及家储业务的海外拓展;有利于提升公司储能系统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水平。
得益于内生、外延双向布局,津荣天宇在储能领域迅速收获成果。其中报显示,2023年上半年,公司新能源板块实现营收3801.36万元,毛利率达25.64%。未来随着深圳优能增量的释放,公司储能业务有望实现高速增长。(壹财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