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

四川自贡:加快推进100兆瓦/400兆瓦时全钒液流储能电站

中国开云官网注册网址是什么
2024-03-20
 来源:自贡市人民政府
浏览:

  3月19日,四川自贡市人民政府、内江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承接产业转移创新发展示范区(内自合作园区)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

  《方案》指出,重点发展以电力为主的清洁能源、绿色新型装配建材,加快新型储能技术研发创新,围绕大容量液流、锂离子、钠硫、铅炭电池等电化学储能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领域开展研发和推广,提高新型储能系统的转换效率和使用寿命,推动产业向清洁低碳转型发展。

  能源存储。探索论证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前期工作,重点发展新能源、能源储存产业,推动光伏储能等建设,加快推进100兆瓦/400兆瓦时全钒液流储能电站、沃轮电气光伏充配电储能一体化装备项目,着力打造新能源科创集聚区,建立健全新能源产业链条。

  原文如下:

自贡市人民政府 内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承接产业转移创新发展示范区(内自合作园区)建设方案》的通知

自贡市、内江市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自贡和内江高新区管委会,内江新区、内江经开区管委会,自贡市、内江市市级有关部门:

  《承接产业转移创新发展示范区(内自合作园区)建设方案》已经内江市第八届人民政府第43次常务会议、自贡市第十八届人民政府第4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自贡市人民政府 内江市人民政府

  2024年2月23日

承接产业转移创新发展示范区(内自合作园区)建设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省委推动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战略部署,共同打造成渝地区现代产业配套基地,根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推动川南渝西地区融合发展总体方案》《川南经济区“十四五”一体化发展规划》《内江自贡同城化发展总体方案》《内江自贡同城化发展规划》,结合《内江市市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自贡市大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实际,制定承接产业转移创新发展示范区(内自合作园区)(以下简称内自合作园区)建设方案。本方案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建设内自合作园区的指导性文件,是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的依据。

  一、建设背景

  (一)重要意义。

  有利于深度推动内自同城化发展。建设内自合作园区,有利于落实内自同城化发展要求,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培育壮大优势产业,有效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增强人口和产业承载能力,为内自同城化发展提供重要产业平台支撑。

  有利于探索跨市域产业协同发展。建设内自合作园区,有利于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推动制度创新和改革措施系统集成,积极承接成都、重庆功能疏解和产业外溢,促进资源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高效集聚和优化配置,为跨市域产业协同发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有利于推动老工业城市转型创新发展。建设内自合作园区,有利于整合内江、自贡两个老工业城市开发开放平台集聚、产业基础较好、人力资源丰富等优势,提升承接产业链整体转移和关联产业协同转移能力,合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区域竞争力,为全国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作出示范。

  (二)发展基础。

  区位交通便利。两地位于成渝发展主轴和成都至北部湾西部陆海新通道“T”字形交汇点,是“一带一路”建设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通节点。拥有成渝高铁、绵泸高铁内自泸段、成渝铁路、内昆铁路等铁路,厦蓉高速、遂宜毕高速、银昆高速、内荣高速、蓉遵高速等高速公路,周边分布3座港口、6座机场,已构建至成渝及周边城市1小时交通圈,内联外畅的铁路、公路、航空、水路立体交通格局初步形成。

  产业基础扎实。两地同属老工业城市,拥有3个国家级开发区和7个省级开发区,装备制造、新材料、清洁能源等产业初具规模、特色突出,具备构建区域产业生态圈的良好基础,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方面,有着互补共融的现实需求和广阔空间。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87户,实现营业收入1896.29亿元。

  资源禀赋优良。两地同属丘陵地区,地形相对平缓,整体用地条件较好,开发建设成本较低。自然生态本底良好,森林覆盖率达到34%。水资源保障基础较好,可供水量可支撑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用水总量指标。页岩气资源储量丰富,已探明储量超过万亿立方米。周边地区粮油、果蔬、肉、乳等食品加工原料产量丰富、品质优良。人力资源丰富,拥有各类大中专院校30多所,可订单式培养企业所需人才支撑未来产业集聚发展需要。

  前期合作良好。两地已建立内自同城化发展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实行重点事项清单化管理、党政定期互访、部门协同推进,共同制定规划方案和年度重点任务,基础设施同城同网、现代产业优势共育、生态环境同城共治、公共服务同城共享等全面起步成势,共同建设内自合作园区的基础和条件已趋成熟。

  (三)机遇挑战。

  重要机遇。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内自合作园区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实行更高水平开放激活了新动力。“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为内自合作园区承接产业转移带来了新机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川南渝西融合发展、川南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为内自合作园区强化与成渝协同联动提供了新支撑。国家明确提出老工业基地制造业竞争优势重构,为内自合作园区整合优势资源、推动产业转型创新发展增添了新活力。

  主要挑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经济政治环境复杂多变,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较突出,面临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内自合作园区处于起步阶段,面临周边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的激烈竞争,缺乏比较优势;产业分工合作不足,产业链条延伸不够,辐射和带动能力不强;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互联互通程度不深,产业配套能力不强;资源型产业长期形成的资本、技术、人才结构,难以适应承接产业转移的要求;成本投入分担机制、市场化投融资机制、利益分享机制和激励机制有待建立健全。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二届二次、三次、四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以科学承接、互利承接、绿色承接为导向,着力完善基础配套、提升承接平台、优化营商环境、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承接产业链整体转移和关联产业协同转移,探索承接产业转移发展新路,引领带动内江自贡同城化发展,为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企业在产业转移中的主体地位;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完善公共服务,强化规划引领,优化政策支持,建立健全产业转移推进机制,促进内自合作园区科学、有序、绿色承接产业转移。

  集聚发展、产城一体。合理确定产业承接发展重点,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以产为核、以城为基、以人为本,推进内自合作园区规划与城市建设协同一致、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双向融合,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协调的发展格局。

  改革创新、开放共赢。发挥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进一步优化审批、法治、信用、创新和服务环境,破除制约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和要素保障瓶颈。充分利用内外市场和资源,拓展开放合作领域和空间,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依据区域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科学确定产业准入标准,严格控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上马,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进绿色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区域联动、共建共享。创新区域联动发展机制,拓展合作领域,探索建立与转出地无缝对接的合作机制。坚持重大政策协同、重点领域协作、市场主体联动,强化资源整合,促进项目共建,构建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区域发展共同体。

  (三)战略定位。

  成渝地区先进制造业集聚区。以服务配套成渝、承接东部沿海地区转移为重点,集聚发展绿色食品、现代物流、先进材料、装备制造、绿色能源等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壮大一批制造业企业,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推动产业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增强产业链供应链区域稳定性,建设成渝地区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川中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充分整合利用老工业资源,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有效统筹政策、区位、产业、环境、人力等优势,共同搭建承接产业转移平台,积极承接成渝、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境外产业整体转移、产业链协同转移,争创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和外贸转型升级基地,高质量建设川中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内自同城化产城融合样板区。统筹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强化交通互联、产城互促、功能融合,增强教育、医疗、养老等优质公共服务供给,推进城市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建设产城相融、文景相依、人城相和的“内自样板”。

  (四)发展目标。

  到2025年,内自合作园区形态基本显现,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绿色食品、现代物流、先进材料、装备制造、绿色能源等优势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产业承载、创新发展和公共服务逐步增强,招商引资成效显著,重大政策协同、重点领域协作、市场主体联动机制初步构建。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达到230亿元,亩均税收5万元/亩。

  到2035年,内自合作园区全面建成,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开放合作不断加强,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承接和发展一批规模和水平居西部地区前列的产业集群,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示范带动、引领辐射作用更加凸显,成为内自同城化发展的重要产业平台支撑。

  三、空间布局

  综合考虑建设用地条件、重大交通设施、生态环境等因素,加强规划衔接,明确开发时序,促进集聚发展。近期规划建设内自合作园区10.51平方公里,包括内江市市中区凌家镇、永安镇、白马镇部分地区共4.75平方公里,自贡市大安区凤凰街道、马冲口街道、大山铺镇、三多寨镇、新民镇部分地区共5.76平方公里,构建“一园两区多片”空间发展格局,引导承接产业合理布局,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一园”即内自合作园区,“两区”即市中区片区和大安区片区,“多片”即凌家片区、白马片区、大塘山—张家坝片区、大山铺铁路物流园片区。按照国土空间规划管控要求,远期规划建设拓展区域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依托与功能延伸。

  凌家片区。位于内江市市中区西南部,地处凌家镇和永安镇境内,内宜高速和内昆铁路之间,东起内昆铁路,西至内宜高速、南起凌家镇镇区,北至永安镇镇区,面积约1.75平方公里。依托内江甜味食品产业园,重点发展粮油战备储备、粮油产品加工、食品制造和综合配套服务,打造川南物流中心的精深加工配套区。

  白马片区。位于内江市市中区西南部,地处白马镇境内,东与交通镇交壤,西与永安镇连界,面积约3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区域分拨配送、供应链、电子商务(跨境电商)、保税物流、多式联运、大宗贸易、进出口加工贸易、绿色能源等产业,打造现代物流、绿色能源产业集群。

  大塘山—张家坝片区。位于自贡市大安区西北部,地处凤凰街道、马冲口街道、新民镇境内,面积约3.12平方公里。重点布局先进材料产业,兼顾发展通用装备和人工智能,着力发展高分子合成材料和金属及复合材料、新能源及储能设备,打造具有综合竞争力的国家金属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大山铺铁路物流园片区。位于自贡市大安区北部,地处大山铺镇和三多寨镇境内,面积约2.64平方公里,是西南(自贡)国际陆港的组成部分。重点布局建设驮背运输枢纽中心、物流交易及信息中心、集装箱物流区、工贸配送区、物流增值加工区、配套生活区等,打造内自建设南向物流通道的重要节点。

  四、立足优势特色,突出产业发展重点

  立足区位优势、资源条件和现有产业基础,聚焦绿色食品、现代物流、先进材料、装备制造、绿色能源等主导产业,积极承接成渝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深度嵌入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加快形成优势突出、布局合理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绿色食品产业。

  1.发展基础。内自两地盛产粮油、生猪、果蔬、茶叶等农产品,食品饮料产业已成为主导产业之一。内江已培育形成粮油加工、肉制品加工、果蔬加工、调味制品、酒类制造、饮料茶叶、糖果及蜜饯制造和方便食品等多个产业体系。自贡已培育形成肉类加工、调味品制造等10余个食品饮料产业链,沿链集聚多家优质企业。

  2.发展思路。重点引进农(林)副产品冷藏、粗加工、精深加工、种养殖工厂化等企业,重点发展粮食深加工、肉制品深加工、特色产业果蔬深加工、微生物发酵等特色产业链,推进精深加工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研发,积极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定,打造百亿级食品饮料产业集群。

  3.发展方向。

  粮食深加工产业。依托中央粮库成渝粮食应急保供物流基地,充分利用交通运输优势,加快布局大豆、小麦、玉米等粮食食品产业链,推动“粮食加工”向“食品生产”转型,进一步延伸产业链,促进精深加工和深度融合发展。大豆加工产业重点围绕大豆蛋白、素食产品、蛋白饮品、大豆油、宠物饲料等领域,做通“大豆种植—大豆榨油(豆粕)—大豆蛋白系列生产—大豆多糖和膳食纤维生产—大豆颗粒蛋白和能量棒生产”全产业链,做强植物蛋白产业链。小麦加工产业,重点开发速冻食品、方便食品、小麦蛋白制品、麸皮纤维保健食品、酒类、面制休闲食品、挂面、面粉等小麦深加工终端产品。玉米加工产业,重点发展玉米休闲食品、食用医用葡萄糖、葡萄糖酸钠、玉米油等产品。

  肉制品深加工产业。依托畜禽养殖企业,扩大生猪、肉鸡、肉兔等初级农产品规模,发挥重点企业技术、市场、物流、产业链优势,重点培育发展速冻食品、熟食肉制品、烟熏类制品、宠物食品、酱料制品等食品深加工产业,推动预制盐帮菜产业提档升级,促进肉制品加工企业与种养殖业、商贸流通业、餐饮业等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

  果蔬深加工产业。依托柑橘(血橙、柠檬)、无花果等原材料,发挥龙头企业作用,重点发展鲜切果蔬、脱水果蔬、功能性饮料、谷果蔬复合食品,优化传统干制、腌制、罐装等加工方法,提高果蔬采后加工转化率,完善保鲜配送体系,推动果蔬加工业向精、深、新加工环节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

  微生物发酵产业。依托饲料加工企业,重点发展以粮食食品、肉制品、果蔬等原材料为基础的微生物发酵产业,加快发展白酒、啤酒、乳制品等发酵类产业和酱料、酱油、料酒等调味类产业,持续创新发酵技术,丰富微生物发酵技术产品,实现从传统发酵工业到现代发酵工业转变。

  4.发展目标。到2025年,绿色食品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0户以上,实现总产值70亿元以上,培育一批在全省具有知名度的地域特色粮油食品产品和企业品牌,基本建成食品种类全、品牌影响力大、科研投入足、资源综合利用率高、市场竞争力强、保障体系健全的省级食品产业基地。

  (二)现代物流产业。

  1.发展基础。内自两地均为四川南向开放的重要门户城市和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物流节点,已建成省内首个A1类通用机场——自贡凤鸣通用机场,正规划建设内江机场,拥有成渝、内昆、隆黄、成渝客专、绵泸高铁等多条南向出川大通道,拥有内江国际物流港、内江新区蓉欧公用型保税仓库、自贡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自贡协同改革先行区、西南(自贡)国际陆港等重大开放平台,为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奠定良好基础。

  2.发展思路。整合内江国际物流港、大安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和西南(自贡)国际陆港等开放平台优势,重点发展大宗商品物流、冷链物流、商贸物流等现代物流产业,统筹规划物流设施建设,创新物流运营新模式,完善对外通道网络,打通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和北部湾出海通道,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川南渝西区域物流枢纽,为内自打造成渝地区南向开放重要门户枢纽提供重要支撑。

  3.发展方向。

  大宗商品物流。依托内江国际物流港铁路专用线、大山铺铁路物流园专用线,建立以公路运输为核心、以铁路运输为支撑的大山铺铁路驮背运输中心,提供公铁多式联运、中转分拨、驮背运输、仓储配送等主要物流服务功能。围绕绿色食品、先进材料、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打造大宗物资物流产业集群。推进物流龙头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形成与制造供应链相适应的物流服务体系。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物流枢纽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建立辐射更广、功能更优、效率更高的大宗商品供应链服务平台,形成覆盖产业链上游采购、中游生产、下游销售的全链条网络。

  冷链物流。依托西南(自贡)国际陆港、自贡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大力发展公路冷链专线、铁路冷链班列等干线运输模式,着力发展冷链配送、低温加工、冷链仓储、冷链电商等物流模式,积极拓展农产品交易、结算交易、检验检测、冷链保税等功能,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枢纽网络和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农产品“采+储+运+贸+配”一体化全程冷链供应物流体系,打造面向成渝地区的大宗农产品、冷链食品供应链中心。

  商贸物流。优化商贸物流产业布局,争取物流龙头企业设立区域仓储中心、配送中心、运营总部,招引物资集散中心、物流分拨中心等项目,拓展商贸物流发展空间和市场。积极发展城乡商贸物流,优化城乡物流配送体系网络,加强城乡物流末端网点建设,提高首尾“最后一公里”配送效率,加快居民消费物流、快递物流、医药物流、农村电子商务等发展。

  4.发展目标。到2025年,国家A级物流企业达到10户以上,实现总产值100亿元以上,物流设施能级持续提升,物流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多式联运发展水平明显提升,运输结构显著优化,基本形成内畅外联、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慧先进的现代物流体系,建成服务南向开放、配套成渝、辐射西部的物流示范园区。

  (三)先进材料产业。

  1.发展基础。先进材料产业是内自两地的特色主导产业之一。内江重点发展钒钛钢铁、钒制品、池窑玻纤、玻璃钢制品、离型膜等,部分产品产能和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前列。自贡拥有国家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新材料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两大平台,重点发展金属新材料(硬质合金)及制品产业细分领域。

  2.发展思路。重点发展高分子合成材料和金属及复合材料,积极打造硬质合金产业园,促进先进材料产业集群成链发展,加大企业创新投入,大力扶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着力培植一批高价值核心专利,推进材料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绿色化,进一步提高先进材料产业核心竞争力。

  3.发展方向。

  高分子合成材料。瞄准航空航天、轨道交通、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中高端产品应用市场,重点发展芳纶纤维、聚苯硫醚树脂合成及纺丝等,加大高性能材料研发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化力度,提升关键材料自主保障能力,打造国内领先的高分子合成材料产业集聚区。

  金属及复合材料。重点发展钨钼合金材料、涂层切削刀片、精密耐磨零件等高新材料,围绕关键产品加快引进、培育和孵化一批配套企业,延展加粗产业链条。升级打造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提高中高端产品占比,加速国产化替代,推动传统材料工业转型升级,打造国家重要的金属及复合材料生产研发基地。

  4.发展目标。到2025年,先进材料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0户以上,实现总产值100亿元以上,形成一批在新材料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为加快建设国家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提供重要支撑。

  (四)装备制造产业。

  1.发展基础。内江重点发展专用车、机械汽配、农用机械、矿山机械、数控机床、水利水电、医疗器械七大产业体系,拥有多家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内江市连续五次荣获“中国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特色)基地优秀基地”称号。自贡已形成节能锅炉制造、三废处理设备、节能输送机械、压缩机及成套设备等5条节能环保装备产业链,拥有多家节能环保装备企业,是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节能环保装备)、四川省三大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基地。

  2.发展思路。重点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和通用装备产业,培育引进高端制造领域“链主”企业,招引一批上下游配套企业,加快淘汰落后设备和工艺,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建设,促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式高端化发展。

  3.发展方向。

  节能环保装备产业。以大塘山锅炉产业园为基础,整合区域内锅炉和泵阀优势资源,重点发展高效清洁燃烧技术装备、生物质发电锅炉、智能化装备、三废治理装备、节能绿色输送机械等,加快构建“高效清洁节能锅炉—余热余能利用装备—清洁能源装备—污染防治装备—资源综合利用装备—节能电力装备”产业链,打造节能环保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通用装备产业。重点发展高压电力输送电缆、智能制造与基础制造装备、民生用机械装备等领域,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4.发展目标。到2025年,装备制造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8户以上,实现总产值100亿元以上,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取得突破,节能环保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为建设国家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基地提供支撑。

  (五)绿色能源产业。

  1.发展基础。内江围绕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重点发展清洁能源、新型建材等产业,积极打造绿色园区、节能园区。四川白马60万千瓦循环流化床示范电站是世界上最大容量、技术水平最先进的循环流化床机组。四川华电内江白马2×475兆瓦燃气轮机创新发展示范项目是国家首批燃气轮机创新发展示范项目和全省首个“以气代煤”燃机项目。自贡II500千伏输变电工程项目正力争2025年开工建设。

  2.发展思路。重点发展以电力为主的清洁能源、绿色新型装配建材,加快新型储能技术研发创新,围绕大容量液流、锂离子、钠硫、铅炭电池等电化学储能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领域开展研发和推广,提高新型储能系统的转换效率和使用寿命,推动产业向清洁低碳转型发展。

  3.发展方向。

  清洁能源。以白马60万千瓦循环流化床电站为龙头,加快四川华电内江白马2×475兆瓦燃气轮机创新发展示范项目等建设,推进工业“三废”、余热余压等资源综合利用,促进循环经济产业链延伸,打造绿色能源产业集群。

  新型建材。重点发展以装配式建材为主、其他新兴建筑材料产业为辅的新材料产业,积极发展以高分子复合材料、装配式建筑材料、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等为代表的新型建材,加快工业废弃物就地转化利用。

  能源存储。探索论证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前期工作,重点发展新能源、能源储存产业,推动光伏储能等建设,加快推进100兆瓦/400兆瓦时全钒液流储能电站、沃轮电气光伏充配电储能一体化装备项目,着力打造新能源科创集聚区,建立健全新能源产业链条。

  4.发展目标。

  到2025年,绿色能源产业集群承载面积达到3平方公里,新增入驻工业项目20个以上,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0亿元,建成绿色能源产业园区。

  五、推动开放创新,拓宽产业发展空间

  (一)加强招商引资。

  按照“以转型推动升级、以配套带动集聚”产业招商思路,围绕产业承接重点和方向,绘制绿色食品、现代物流、先进材料、装备制造、绿色能源等领域招商地图,编制产业招商目录。实行“链长制”招商模式,围绕产业链中高端、关键环节进行延链补链强链,有针对性地开展产业链招商。推动市场化专业化招商,发挥行业龙头企业和产业链链主企业信息渠道、商务渠道等优势,吸引关联企业入驻。强化资本招商,建立产业招商基金,探索多种招商模式。建立“互联网+”招商模式,搭建专业化线上招商平台。建立完善各片区交流对接机制,强化招商资源互通共享、规划布局互通共知、招商信息互通共促,协同策划招商活动。加强招商引资项目库建设,建立健全良性循环、动态发布的管理机制,实现谋划一批、对接一批、签约一批、落地一批保持滚动发展。

  (二)推进开放合作。

  依托内江国际物流港、西南(自贡)国际陆港、大安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等开放平台,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重大倡议和协议,打造一站式外贸综合服务平台。深化与成都国际铁路港、广西北港集团协作,建设“蓉欧+”东盟国际班列基地。深化与四川天府新区、重庆两江新区等国家级平台协同联动。探索“总部+基地”“研发+生产”模式共建飞地产业园区,开展园中园、共管园、托管园等合作模式,完善合作共赢机制。着力培育外贸出口基地和企业主体,发展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贸易,引导出口企业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升产品层次和加工深度。

  (三)优化营商环境。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一网通办”前提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深入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发布“零跑腿”事项清单。设置“跨省通办”“川渝通办”服务窗口,提高无差别综合窗口受理办理占比。认真落实“一站式”和“保姆式”全方位精准服务模式,对入驻园区的企业项目进行全程跟踪服务。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证照分离”、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等落地。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监管,包容审慎监管新产业新经济。继续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完善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政策体系。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清理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政策措施。落实和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鼓励各类企业、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建设。对涉及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政策措施,有针对性地定期评估、动态完善,确保公平竞争政策措施良性运转。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四)强化协同创新。

  加强园区与成渝地区、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技术、设备等创新要素对接,推进创新资源集聚。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和支持企业投资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优的技术改造项目,加快传统优势产业“二次创业”和新兴产业倍增发展。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鼓励企业与川渝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围绕重点领域和优势产业,联合建立各类创新平台,推进产业协同攻关。深化校地企合作,支持现有院校发挥优势,加强研发创新。优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组织国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载体加强交流合作。探索科技成果跨区域转移合作模式,完善科技成果梯度转移利益分享机制,推动成渝地区、东部沿海地区科技创新成果在园区引进转化。

  六、夯实基础载体,提升产业承载能力

  (一)现代基础设施。

  加强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畅通对外通道,加快S213大安区过境段改线工程等项目建设,推动内自快速通道、内江国际物流港至内江甜味食品产业园快速通道、自贡至泸州港公路(三期)等项目前期工作,不断完善区域交通网络,提升内自合作园区对外合作能力。完善内部网络,以现状骨干道路为基础,进一步完善内自合作园区内部道路布局,强化内自合作园区内部联系。

  完善园区市政基础设施。严格按照功能分区和产业布局,统筹园区给排水、供电供气、通信网络项目建设。根据当前实际需求和未来发展需要,实行梯度高端配套,高规格规划电力、燃气、供水、雨污管网等设施。积极对接已入驻和有意向转移到园区的企业,加快建成一批统一规划、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标准厂房。加快建设综合能源站、园区污水处理厂、工业配气站等设施。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供水、供电、供气、通信、地下管网、雨污分流、环卫等设施的建设运营。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WLAN、5G通信网络建设力度,完善网络覆盖能力。布局和实施一批新能源汽车及充电桩、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平台。推进感知互联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部署广覆盖、大连接、低功耗窄带物联网。建设满足多元化应用需求的工厂内外互联网络,培育引进工业互联网服务平台,规模化推进企业上云和数字化转型。加快与成渝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在信用建设、交通信息、空间地理信息和应急指挥等领域的区域性合作平台建设。

  (二)公共服务平台。

  加快产业公共服务载体建设。大力发展跨区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完善公共信息、公共试验、公共检测、技术创新、信用担保、人才交流等服务平台,规范发展技术评估、检测认证、产权交易、成果转化等中介机构。加快推进园区产业发展平台、技术支撑平台、融资担保平台建设,为园区企业技术研发、产学研协同创新、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等提供服务配套。

  完善园区生活服务配套。统筹规划产业、办公、生活、商业等各类功能分区,在园区及其周边配套住宅、教育、医疗、商贸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各类人才保障性住房和集居住、商贸、办公、休闲等多功能一体化生活服务区。鼓励金融、通讯、邮政等部门设立便民服务网点,提升园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促进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人口与产业协同集聚。

  七、坚持绿色低碳,严守产业发展底线

  (一)严把产业准入门槛。

  根据区域主体功能定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绿色发展目标评价等要求,科学确定园区主导产业及规模,严格执行相关能耗、物耗、水耗、环保、土地等标准,切实做好水资源论证、节能审查等。结合园区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建立完善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严格落实环境准入管控,确保发展不超载、底线不突破。

  (二)建设绿色低碳园区。

  完善园区“零排放”配套支持政策,支持企业推进清洁生产和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完善能源、水资源消耗和建设用地总量与强度“双控”制度,推动传统领域节能降耗,实施工业低碳行动,构建节能减排长效机制,鼓励工业企业、园区建设绿色微电网,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推动绿色制造示范单位创建,推进国家绿色工业园区建设。按照国家、省相关安排部署,推进相关统计监测体系建设,对减排考核目标执行情况实行动态监控。深入开展污染防治,园区大气环境质量逐渐改善,区域地表水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地下水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GB14848-2017)Ⅲ类标准,工业及物流仓储用地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Ⅲ类声环境功能区标准,生活用地达到Ⅱ类声环境功能区标准。严格执行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及总量控制要求,妥善处置产生的各类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

  (三)筑牢安全生产防线。

  以“安全第一”为原则,完善公用管廊、应急救援设施、消防站、疏散场地等公用工程配套和安全保障设施。强化安全监管责任体系建设,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健全从主要负责人到一线岗位员工的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做到安全监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坚持“查隐患、堵漏洞、防事故”原则,完善企业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实行自查自改自报闭环管理,深入推进以重大危险源、重点行业为主要对象的专项检查,及时消除潜在隐患,坚决防范各类安全事故发生。提升应急管理信息化水平,实施“互联网+安全生产”行动,推进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安全生产深度融合。建立健全园区应急管理机制,加强园区应急预案管理。强化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以“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法宣传周”等活动为载体,大力宣传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定期举办安全生产培训。

  八、创新体制机制,探索产业合作新模式

  (一)创新园区管理运营模式。

  根据内自合作园区建设进度,统筹研究设立内自合作园区管理机构。建立灵活的人事管理体制,在人员管理、岗位设置、按岗定薪、全员竞聘、绩效考评等方面大胆创新,激发园区人员干事创业积极性。创新园区开发建设模式,组建联合国有平台公司,由平台公司依法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和土地开发。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方式,鼓励各类资本和企业参与园区建设和运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委托外包等方式,在产业招商、人才引进、园区运营等领域提供专业化服务。

  (二)探索项目协同管理服务机制。

  制定统一的项目准入标准,按照内自合作园区产业发展重点,建立投资促进协同工作机制,统筹招商引资政策,联合开展投资推介,携手拓展国际国内市场。优化完善项目服务保障机制,建立完善招商项目快速决策制度,落实招商项目共建共享机制,实行统一受理、并联审批、实时流转、跟踪督办,做好项目审批、项目建设、项目运营三个阶段跟踪服务。支持企业在内自合作园区内自由选择注册地,对落户企业在经营许可、资质认定等方面建立统一标准,实施统一的便利化服务。

  (三)建立土地协同管理机制。

  试行建设用地指标、收储和出让协同管理机制,统筹平衡年度土地收储和出让计划,明确具体的用地结构、布局和规模。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探索工业项目“标准地”改革,建立健全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等工业用地市场供应体系。完善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机制,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存量用地二次开发,实施增量土地差别化出让制度改革。开展园区“亩均论英雄”评价,探索执行统一绩效标准和资源利用效率标准的土地利用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

  (四)健全利益共享机制。

  建立健全项目建设协同投入机制,合理确定共建重大基础设施、重大公共服务等项目资本金比例及分摊比例。综合考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公共服务成本等因素,对园区共建、飞地经济、项目合作、企业迁建、招商引资异地流转等合作产生的税收及附加收入中地方留存部分,按照存量不变、增量合理分成的总体原则,平等协商确定分配比例。研究制定适应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要求的统计分算办法,对合作共建项目、总部和分支机构、研究和转化基地等产生的经济指标,综合考虑权责关系、出资比例和资源环境因素等,共同协商确定分配比例。

  九、保障措施

  (一)强化指导支持。

  充分发挥内自同城化发展党政联席会议作用,加强对内自合作园区建设的统筹指导,两市市级有关部门(单位)按照职能职责,及时协调解决内自合作园区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在规划编制、项目布局、资金安排、用地保障、资源配置、开放合作、试点示范、改革创新等方面给予支持。

  (二)完善推进机制。

  内江市市中区、自贡市大安区是内自合作园区建设的责任主体,两区要切实加强对内自合作园区建设工作的领导,统筹推动内自合作园区建设的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协调解决重大问题。

  (三)加强督促落实。

  将内自合作园区建设工作纳入内自同城化发展年度重点任务,加强动态监测和跟踪督促。构建合理科学的评价机制,适时开展园区建设评估和调整。及时总结可复制的典型经验,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社会共识,激发公众参与,汇聚内自合作园区建设强大合力。



推荐阅读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 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