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团体标准T/CES 243-2023《构网型储能系统并网技术规范》由中国电工技术学会提出,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等单位起草编制完成。该标准规定了构网型储能系统接入电网的电能质量、功率控制、电网适应性、保护与安全自动装置、通信与自动化、电能计量、接地与安全标识、接入电网测试等方面技术要求。
1. 标准起草单位及主要起草人
(1)起草单位
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家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国家电投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西北分部、传麒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英博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北方工业大学、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联智汇能科技有限公司、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抚州供电分公司、华润电力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开源瑞储科技有限公司、青岛威控电气有限公司、北京海博思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工程学院、新源智储能源发展(北京)有限公司、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三峡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招商局金陵船舶(南京)有限公司、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三峡新能源发电(阜南)有限公司、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苏州汇川技术有限公司。
(2)主要起草人
贺静波、李明、何飞、李建林、游洪灏、张剑云、亚夏尔·吐尔洪、张怡、丁子洋、张蔚琦、郭小龙、郑云平、李东坪、魏春光、焦春雷、袁晓冬、张伟骏、巩宇、王清凉、张龙、亢朋朋、宋朋飞、吴家龙、张剑辉、梁忠豪、李渝、吕洪章、孙谊媊、杨振华、常喜强、杨本星、连湛伟、甫日甫才仁、王茜、程琳、任冲、张梦圆、卢冠铭、张钢、曾飞、刘海涛、辛迪熙、刘京波、张天宇、邹菲、王施珂、刘骁、靳文涛、杨明轩、王逸超、徐桂芝、刘闯、袁丙青、张绪宝、曹冬梅、李智诚、周朝晖、曹大友、宗思佳、李国荣、刘硕、范磊、杜毅、克帕依吐·吐尔逊、杨桂兴、翟文辉、樊国伟、刘德福、黄碧斌、胡静、李小东、石伟。
2. 标准制定背景
为应对大规模新能源(储能)并网带来的安全稳定问题,针对新能源富足地区电网发展现状,编制构网型储能系统并网技术规范。为今后的构网型储能系统并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可靠参考。
3. 标准主要内容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构网型储能系统接入电网的电能质量、功率控制、电网适应性、保护与安全自动装置、通信与自动化、电能计量、接地与安全标识、接入电网测试等方面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通过10(6)kV及以上电压等级接入电网的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构网型储能系统的建设接入、调试、试验、检测、运行、维护和检修。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主要引用的文件主要包括:
GB 2894 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
GB 38755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
GB 51048 储能电站设计规范
GB/T 12325 电能质量 供电电压偏差
GB/T 12326 电能质量 电压波动和闪变
GB/T 14549 电能质量 公用电网谐波
GB/T 15543 电能质量 三相电压不平衡
GB/T 15945 电能质量 电力系统频率偏差
GB/T 19862 电能质量 电能质量监测设备通用要求
GB/T 22239 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GB/T 24337 电能质量 公用电网间谐波
GB/T 26399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技术导则
GB/T 31464 电网运行准则
GB/T 36547 储能电站接入电网技术规定
GB/T 36548 储能电站接入电网测试规范
GB/T 36572 电力监控系统网络安全防护导则
GB/T 38969 电力系统技术导则
GB/T 38983.1 虚拟同步机 第1部分:总则
GB/T 40594 电力系统网源协调技术导则
DL/T 448 电能计量装置技术管理规程
DL/T 2528 电力储能基本术语
DL/T 5003 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设计技术规程
(3)术语及定义
主要包括储能变流器、构网型储能系统、并离网切换、虚拟同步机控制、故障穿越、惯量响应、阻尼控制、电网频率调节、电网电压调节、三相相角跳变、充电响应调节时间、放电响应调节时间、充电到放电转换时间、放电到充电转换时间的定义。
(4)构网型储能系统并网要求
主要包括构网型储能系统并网运行时对接入电网电压等级、中性点接地方式、短路容量校核、系统并网点处的保护配置、并网点处电气设备、并网断开装置、调频和调峰规范、安全稳定运行规范、涉网保护配置、接受响应调度指令、关键涉网参数协调的技术规定。
(5)电能质量
主要包括构网型储能系统中谐波、电压偏差、电压波动和闪变、监测及治理要求的技术规定。
(6)系统技术要求
主要包括构网型储能系统有功功率控制、无功功率控制、过载能力、频率调节、电压调节、黑启动、频率与电压耐受、频率适应性的技术规定。
(7)电压支撑能力
主要包括构网型储能系统应具备的持续电压支撑能力的技术规定。
(8)惯量响应
主要包括构网型储能系统应具备的一定惯量响应能力的技术规定。
(9)阻尼控制
主要包括构网型储能系统应具备的阻尼控制功能的技术规定。
(10)并网安全要求
主要包括构网型储能系统相角跳变耐受、保护与安全自动装置、故障穿越的技术规定。
(11)通信与自动化
主要包括构网型储能系统向电网调度机构提供基本信息的技术规定。
(12)电能计量
主要包括构网型储能系统接入电网前需明确的电量计量点的技术规定。
(13)接地与安全标识
主要包括构网型储能系统防雷与接地的技术规定。
(14)接入电网测试
主要包括构网型储能系统接入电网时应遵循的测试规定。
4. 标准制定效益
本标准规定了构网型储能系统接入电网的电能质量、功率控制、电网适应性、保护与安全自动装置、通信与自动化、电能计量、接地与安全标识、接入电网测试等方面技术要求。由于国内构网型储能系统的并网运行技术尚无相关标准规范,因此,本标准的制定填补了构网型储能系统并网运行技术相关标准体系的空白,推动构网型储能系统建设及应用的通用化、标准化,促进新型电力系统的进一步发展,为提高我国的新能源消纳水平提供有效保障。
来源:中国电工技术学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