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新能源汽车进入全面市场化攻坚期,从何处破局?业界达成重要共识

中国开云官网注册网址是什么
2023-12-15
来源:人民政协报
浏览:

  从2001年我国设立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以来,各方20余年风雨兼程,充分发挥举国体制作用,“政、产、学、研”形成合力,走出了一条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能源汽车发展之路。截止到10月,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已达700万辆,市场渗透率超过30%。

  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我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

  “目前,新能源汽车进入全面市场化拓展的新阶段,但也面临着新形势、新挑战,需要全球汽车产业携手努力、共同应对。”在12月7日—9日举办的第五届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指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汽车产业要坚定全面电动化发展信心,为全球绿色经济增长、实现碳中和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全面重塑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辛国斌指出,经过多年持续不懈的努力,我国已培育形成了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建成了高效协同的产业体系,为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注入了强大的动能。

  “五年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应该说超出了我们所有人的预期。”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侯福深回忆起2019年第一届新能源汽车大会召开时的情景记忆犹新。“当时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刚刚迈过100万辆的关口,市场渗透率大约在5%;5年后,今年截止到10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已达700万辆,市场渗透率超过30%。”

  在科学技术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陈家昌看来,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从2001年我国设立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以来,通过20余年风雨兼程,充分发挥举国体制作用,‘政、产、学、研’形成合力,走出了一条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能源汽车发展之路,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从无到有。”

  更为关键的是,新能源汽车的重要特点是跨界融合。目前新能源汽车融汇了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多种变革性技术,产业链、价值链持续向交通、能源、信息通信等领域拓展,产业生态正在全面重塑。

  侯福深介绍说,今年上半年,L2级的辅助驾驶功能,在乘用车中的搭载率已经超过40%;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中,搭载率更高,占到将近50%的份额。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在一些特定的场景也得到了规模化示范应用,如无人驾驶出租车、公交车,一些物流车辆等。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王刚透露,截至目前,我国新能源营运汽车规模已达到164万辆,其中公交车约54万辆、出租车约30万辆、城市配送车约80万辆。同时,已在北京、上海、苏州、郑州等地围绕城市出行、物流配送、港口作业等典型场景,组织实施14个智能交通先导应用试点项目,打造自动驾驶车辆规模化应用方案。

  在能源方面,记者了解到,随着氢能燃料电池的研发,纳入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的5大城市群和41座城市,形成了若干个氢燃料电池的示范产业集群。截至今年9月份,燃料电池汽车累计销量达到了17822辆,累计建成加氢站407座,其中投入运营269座。

  “要强化汽车作为能源流、数据流、交通流汇聚节点和功能单元的定位。”在谈到汽车产业未来发展方向时,辛国斌提到的“定位”正阐明了国家及业界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原因及意义。可以预计,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从过去以政策驱动为主转换到全面市场化拓展阶段,新能源汽车将为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注入强劲新动能。

 补短板 争取率先突破

  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创新活力澎湃强劲的同时,业界同时也清醒地指出,与具有百年历史的跨国车企相比,我国企业在整体产销规模、底层技术创新、供应链管理等方面还有不小差距,产业发展层面还存在资源保障能力不足、市场发展不够均衡、产业布局有待优化等问题;与此同时,市场也出现一些价格内卷、无序竞争的情况,下一步需要补齐短板,通过创新引领、跨界协同,共同构建产业发展新生态。

  据记者了解,从今年销量来看,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仍然以纯电动为主,占70%以上;插电和增程式的混合动力销量为28.78%。

  业界认为,在电动化、智能化、低碳化发展态势下,除发展纯电动外,可以通过进一步优化整车控制,加强内燃机、发电机和动力电池系统的高效耦合等,推动混合动力技术发展。面向未来,混合动力技术可以和氢燃料电池等配合,达到更高的能效。也就是说进入“零排放”时代,混合动力技术还是会存在。

  在这样的背景下,首先要在共性关键技术上持续发力。

  专家指出,高效、安全的车用动力电池体系,新一代新能源汽车底盘架构以及“车—能—路—云”融合的智能驾驶系统组成了未来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

  为此,辛国斌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推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支持新一代动力电池、新型底盘、智能驾驶等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持续完善车辆购置税减免、积分管理等支持政策;稳定开展智能网联汽车生产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开展城市级“车—能—路—云”一体化试点应用。

  具体在电池技术方面,作为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或者是电动化转型的核心,动力电池是各国大力投入的重点。目前我国动力电池产业无论在技术创新能力还是产业化方面,在全球都具有非常强的竞争力。但随着国际上以全固态电池为代表的下一代电池技术的突破发展,也面临不少挑战。

  侯福深介绍说,从全球来看,全固态电池处于研发阶段,但是相对而言,我国进展稍慢,特别是在全固态电池电解质研发上。目前,行业、政府主管部门均对此非常重视,下一步将从国家、行业层面,加大支持力度,组织产业链上下游一起联合攻关,预计2030年左右将和国际同步发展,未来争取率先突破形成国际竞争优势。

汽车产业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

  本届大会发布了《2023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共识》。其中明确提出:新能源汽车进入全面市场化发展的攻坚期,各方对203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达到50%以上抱有坚定信心。同时,汽车电动化、智能化、低碳化转型,将带来产品形态、功能特性、用户体验的全面改变。

  在侯福深看来,一个产业的发展形成共识非常关键。这不仅广泛凝聚了与会各方观点与智慧,还为未来发展进一步明晰了方向路径。“有了共识大家才有努力的方向,才能够形成合力,各方面才能树立起长期发展的信心。”

  以低碳化转型为例。面向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路径,通过提高效能和发展可再生能源来达到碳中和目标十分重要,也使汽车和能源两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作为我国碳排放的重要来源,据统计,2022年汽车运行碳排放量约占全社会总量的8%、交通领域总量的80%。未来我国汽车保有量仍有约2亿辆的增长空间,预计到2030年,国内汽车总销量将超过3000万辆,意味着推动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将是一项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并存的系统工程。

  大会期间,多部门共同编制的《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路线图1.0》正式发布,首次在行业层面明确了汽车产业碳排放核算边界,并提出汽车产业绿色低碳的发展愿景: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之后通过30余年的持续努力,支撑国家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

  对此,路线图提出,传统乘用车要持续优化汽车节能技术,全面提升传统能源汽车节能技术和燃油经济性水平。新能源乘用车将不断提升关键技术水平,加速推广普及,并探索燃料电池在乘用车领域的推广应用。商用车要以场景需求为驱动力,多技术路线协同推动低碳、零碳燃料内燃机商用车应用。汽车制造领域要聚焦提升厂区能源利用效率、实施能源替代降碳改造、推动生产工艺与装备改造升级、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水平等方面。加强汽车与上游材料、燃料生产、下游交通协同配合,加快实现全产业链协同降碳。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李骏认为,要稳步推进汽车产业由能耗“双控”向以碳排放强度管理为主的碳排放“双控”转型,围绕有序推进绿色低碳管理转型、持续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推动绿色低碳汽车发展、建设绿色低碳制造体系、统筹共建绿色降碳协同体系等方面,系统谋划支撑汽车产业碳减排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为汽车产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支撑保障。

  原文刊登于2023年12月14日《人民政协报》第5版 记者:王硕



推荐阅读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 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 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