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万山供电局工作人员到万仁汽车生产车间提供用电服务。 彭俊 摄
旧
上世纪90年代初,铜仁江口供电局变电运行人员在110千伏江口变电站中控室工作。
2003年7月3日,已投运的王家山电站发电机组。黄卫 摄
2008年1月,铜仁遭遇冰雪凝冻天气,铜仁江口供电局员工众志成城抗冰抢险。 刘斌 摄
新
铜仁万山供电局员工对万山区张家湾13家汞矿深加工企业进行用电检查。 范才夫 摄
铜仁玉屏供电局工作人员到中伟新材料公司了解用电需求。 陈厦华 摄
铜仁万山供电局工作人员在万山区红色小镇开展设备检查,确保小镇用电安全、平稳。 范才夫 摄
锦江绕城而过,直下洞庭,在这黔湘渝三省市结合部、武陵山区的腹地,仿佛画出一个“梵”字。很多外地人是从梵净山认识贵州铜仁的生态资源,却鲜知这里矿产资源也极为富集,曾是一座高度依赖资源出口的矿业重镇,铜仁万山区更是在千百年采掘中面临过资源枯竭转型的重大课题。
近年来,作为“黔东门户”的铜仁围绕新型工业化做足文章,在万山、在玉屏、在松桃、在江口,依托工业遗产旅游、资源精深加工、高效生态农业,从一个单纯的矿产资源原材料产地,升级成为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发展的主阵地,度电产值从2009年的5.86元/千瓦时,提升至2019年的15.9元/千瓦时,在把握生态与经济的平衡中拥抱西部大开发,不断夯实作为西南地区连接中部和东部桥头堡的基础。
看万山红遍
认识铜仁的过去,要从万山开始,特别是镶嵌在灰色岩石之上的一抹红。
相传秦汉时就开始有人在万山采矿,唐、宋时万山已盛产朱砂、水银。万山汞矿储量和产量均居国内之首、亚洲之冠,素有“千年丹都”、中国“汞都”之称。
“半个世纪以前,外地人只知万山汞矿,不知铜仁。铜仁经济主要依靠万山汞矿支撑,经济结构单一粗放。甚至于铜仁市电力的起步,都是从万山汞矿区两个装机功率为40千瓦的小火电发电机组开始。”贵州电网公司万山供电局副总经理吴建群告诉记者,自己也曾是一名“汞矿人”,鼎盛时期有3万多名矿工一起劳动。
然而,长期开采终有资源枯竭的一天。2000年,万山汞矿实行政策性关闭,只剩2个汞矿厂还在运转,也即将进行资产重组。一声叹息,一声闷响,单纯依靠汞工业“独木支撑”的模式悲情谢幕。矿尽山空,3万多名矿工各奔东西。吴建群也在那时下了岗。
万山经历过迷茫,但共和国没有忘记这个为新中国建设作出过巨大贡献的地方。2009年,国务院将铜仁万山列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鼓励其探索多元化绿色工业转型。
铜仁迈开了向多元化绿色工业战略转型的步伐。一方面,依托保有矿产资源开展深加工、精加工,除了汞废弃物回收,还拓展出锰系列铁合金、电解金属锰、镍钼合金、钾肥等化工行业。另一方面,装备制造业、矿区遗址旅游业发展如火如荼。
在转型前,万山供电范围内仅有2座110千伏变电站和3座35千伏变电站,主要用于满足生活区用电。从每年的用电量来看,即使在上世纪80年代万山区汞矿业的鼎盛时期,居民生活用电大约都能占到80万千瓦时,汞矿则只占到20万千瓦时;到了2000年汞矿面临枯竭时,居民每月用电量大约为50万千瓦时,汞矿则只有1万千瓦时左右。
而随着产业原地转型的需求愈加急迫,新产业陆续落地,供电支撑“瓶颈”渐显。万山供电局总经理张玉琪说,我们要做的是打好提前量。2014年,万山供电局加快了110千伏鱼塘变电站和35千伏大坪变电站、下溪变电站的建设步伐,特别是2014年220千伏老山口输变电工程——汞都变电站的投运,大大缓解了片区转型发展用电和居民用电的矛盾。
2017年,万山万仁汽车厂第一台新能源车上线。这个以打造武陵山区第一个百亿级汽车城为目标的项目,填补了万山区无工业龙头企业和装备制造业的空白。全面量产后,项目可拉动下游配套服务企业200家以上,解决就业4000多人。
“矿三代”王秀琴便是其中一员。在南下广东打工12年后,2018年,王秀琴回到家乡,成为一名现代化产业工人,“万山在转型,我们也在转型。”从逃离废都到回归小镇,她的一生和万山的繁华、落幕与重生紧紧捆绑。
2月28日,王秀琴带着记者回到万山矿区,那里有她的童年。“现在大家都迁走了,但那个年代的传达室、供销社、职工夜校、油榨房、国营照相馆等标志性建筑还原封不动地留在时光里。”
曾经的废弃汞矿区已经被打造成我国首个山地工业文明主题旅游小镇,长长的“怀旧小路”全部做了电缆入地改造,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汞矿工业遗址博物馆”串联在一起,唤醒上世纪50—80年代激情燃烧的岁月记忆。景区总经理陆云告诉记者:“工业遗产里承载着劳动的历史感,那是时代洪流中的敢于担当、大胆作为。”
夜幕降临,作为景观的矿区探照灯依然璀璨夺目,曾照亮万山红遍的岁月,更照亮绿色转型的未来。
聚产业循环
从铜仁松桃县核心锰矿区出发,驱车120公里驶入玉屏县大龙经济开发区,可以看到近年来大龙经济开发区正在探索开展的许多新型工业化循环产业发展的有益尝试。
铜仁锰、汞、钾、煤以及石英砂、页岩气、重晶石、地热等矿藏储量丰富,为“矿物开采—金属冶炼—精深加工”体系奠定了扎实基础。
2月26日,在汇成新材料有限公司硫酸锰生产车间内,一批电池用硫酸锰烘干生产线刚刚建成。它的原料来自1个小时车程外的核心锰矿区,能源之一则来自园区内发电产生的蒸汽,而这批硫酸锰将运至中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三元前驱体生产车间,车程只有5分钟。
近年来,铜仁市非常注重强化资源的精深加工利用,围绕“锂离子电池材料”构建起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加快实现锰资源的本地转化,从矿产资源原材料产地,向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聚区升级。
中伟新材料公司是生产锂电池正极材料的龙头企业,2020年全球市场占有率达25%,成为铜仁市首家在深交所上市的企业。一经上市,该公司便计划扩大生产,其总经理助理袁旬说,“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趋势下,新能源车增长带动锂电池材料的出货量将达到30%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扩产需求紧迫。”
于是,该公司决定自建一座110千伏变电站满足扩产用电。自建变电站需要电源供应,结合周边电网现状,需从220千伏大龙变新建一回110千伏线路提供电源,但该线路廊道紧张、投资较大,短期内无法建成。同时,大龙经济开发区属于增量配电网试点区域,增量配售电公司也尚不具备供电能力。为保障今年7月按时扩产,铜仁玉屏供电局主动协调资源,优化供电方案,相较自建一条110千伏线路,企业前期节约线路投资1000多万元。
袁旬说,“我非常感动而且惊讶,无论是建厂还是扩厂,供电局比我们还着急。在2020年贵州电网向湖南电网输送电量期间,由于生产工艺特殊性,供电局专门从2个小时车程以外的沿河县紧急调来5台发电机,在凌晨断电期间保证了正常生产。”
助力新材料产业链条上的企业落地发展是铜仁供电局优化营商环境的重点目标。2020年以来,铜仁玉屏供电局先后为28家大型企业提供专业电力服务。玉屏县工业和商务局副局长杨宝说,玉屏供电局实施“三零”“三省”服务以来,共节约用户接电成本675万元,低压非居民(小微企业)、高压单电源客户平均接电时间分别下降到1天、22天,比国家标准缩减91.6%、63.22%。
同时,铜仁供电局专门为新材料企业建立了“日电量”跟踪台账,随时帮助该类企业解决好用电需求。据统计,截至今年2月,中伟新材料公司、格瑞特负极新材料集团等大龙开发区新材料代表企业的用电量同比增长分别为83.1%和294.64%,玉屏县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18.42%。
“为助力铜仁打造世界知名的千亿级国家级新材料产业集群,我们还将开展专项电网建设。”铜仁供电局计划建设部总经理王拓表示,专项电网将覆盖大龙经济开发区、碧江高新开发区、铜仁高新技术开发区、松桃经济开发区、万山经济开发区和玉屏经济开发区等6大区域,目前正在进行收资与规划等前期准备,预计在未来5年内完成建设。
绿两岸青山
认识铜仁的未来,那就去看梵净山、佛顶山两山雄踞,观锦江、乌江两江奔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才是赢得未来。
在梵净山脚下的双岭村,铜仁江口供电局总经理项斌就出生在那里。15年前,还是学生的他每天放学都要去山里砍柴,路过的婶子们都喜欢议论,谁家柴火围着屋墙堆的圈数多,谁家男人就勤快,姑娘们就嫁给他。柴的多少是用来衡量一个家庭是否勤劳的标准。
项斌娶老婆的时候,砍柴的时代早已过去。这两年,“节柴改灶”行动在梵净山所在印江、江口、松桃3县展开,村民们都能领到免费的电磁炉和全套炊具,不再烧柴做饭。
农村生活习惯早就大变了模样。以前的农村,或许只是想象着美好,进了厨房吃不下饭,去了厕所蹲不下坑。如今,厨房是电气化的,厕所是抽水的。项斌开玩笑说,“现在恐怕是看哪家用电量大,姑娘就嫁给谁。”
生活水平提高的背后,是因为村民们拥有了韧性更大、抵御风险能力更强的集体产业。“十三五”以来,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每一个角落。
一方面,扶贫项目打了个好基础。2020年,为帮助国家级贫困县沿河县439个产业扶贫项目尽快上马,铜仁沿河供电局投入4815万元专项资金搭建用电基础设施,农业生产用电同比增长165.32%。另一方面,龙头企业拉动了乡村振兴引擎。2020年,铜仁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445家。高品质抹茶生产基地规模位居世界前列。贵茶集团现有全球最先进的碾茶生产线52条、抹茶精制加工生产线3条。铁骑力士集团采用德国最先进技术和设备建设60万套蛋种鸡产业体系,并全力打造“梵净蛋谷”项目。
实实在在的产业支撑从根本上改善了农民生活的质量。2018年至2020年间,贵州省农村居民用电增幅以15.93%、13.91%、16.18%的速度,连续三年超过10%。
生活水平好了,对生态的认知也自然改变了。以前是砍树,现在是种树,大家门前种着柑橘、桃李等经济水果,为荒山披绿,让绿山生金,梵天净土更多了一丝世外桃源的味道。
总说经济发展,电力先行,守护青山绿水,电力同样做好表率。
在铜仁石阡,和柴火饭一起被淘汰的,还有柴火茶。石阡县五德镇鸿运苔茶厂负责人杨昌碑告诉记者,“柴火铁锅炒茶效率慢,容易糊芽,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改电。”石阡县26家苔茶企业都改用了电动炒茶设备。据了解,2020年全年,铜仁供电局共完成1246个电能替代项目,替代电量5.5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54.8万吨,同比增加69%,全省贡献度占比27%,排名第一。
同时,铜仁供电局多措并举减少生产环节对生态的影响。对全市57个乡镇推进线路绝缘化改造,降低砍青率11%,每年减少树木砍伐大约1.8万余棵;在全市73座11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变电站中,已建设了21座紧凑型变电站,节约用地约26%。“就连发展较为滞后的风电、垃圾焚烧、光伏等清洁能源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发展。”铜仁供电局系统运行部电网计算与安全稳定专责李佩锋告诉记者,2020年,铜仁清洁能源发电量较上年同比增长18.9%。
铜仁供电局党委书记、总经理张鸿表示,“要坚定落实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部署,为守护武陵铜仁绿水青山积极贡献电网力量。”
从万山红遍到绿水青山,从“卖资源”到“用资源”,在“变散为聚”的新生态圈里,万山找到了重启之门,铜仁走上了转型发展之路。
南网传媒全媒体记者 代进 通讯员 李莉 范才夫 陈厦华
● 相关新闻
“民情档案”里的红色基因
步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佛顶山脚下的铜仁市石阡县甘溪乡坪望村,村头有一个供电所,大门口醒目地刻着“长征路上的供电所”,这就是铜仁石阡供电局中坝供电所。
中坝镇,一个与红军长征有着密切渊源的小镇。这里曾于1934年9月发生过著名的甘溪遭遇战,在这场战役中,红军长征先遣部队红六军团遭受重大损失,但将士们浴血奋战,最终突出重围。扎根于此地的中坝供电所编写了一本“民情档案”,记录了当地47名老红军、志愿军老战士等的经历和故事,并定期组织员工看望这些老人。
陈世荣,石阡县中坝镇河东村人,是“民情档案”中唯一一位参加过中国工农红军的战士。他于1934年8月跟随中央红军长征先遣队红六军团离开湘赣根据地开始西征,10月在石阡县困牛山陷入了国民党24个团的包围,为了不成为俘虏,陈世荣与其他百余名红军纵身跳崖。因为被大树挡住,陈世荣幸存下来,就此回到家乡隐姓埋名。
李丰世,家住中坝镇甘溪乡地袍村的一位已达98岁高龄的抗战老兵,是“民情档案”上年龄最大的仍在世的老兵。他1944年入伍,曾经参加了在广西境内多场抗击日军侵略战斗,同千千万万中国军人一样浴血奋战,顽强抵御外敌入侵,誓死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抗战胜利后,他又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参加了朝鲜的上甘岭、平壤、鸭绿江等战役,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获得个人三等功。
供电所每次组织员工去看望老人们,他们都喜欢讲自己的故事,一次又一次过电影般的陈述,既像是军人的铮铮宣誓,又像是不辱使命后的汇报。铜仁供电局珍惜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对红色基因的发扬与继承要从2008年那场抗冰保电战说起。
2008年1月,铜仁遭遇严寒凝冻灾害,持续时间长达1个多月,全网日供电量由1000万千瓦时锐减至450万千瓦时,大工业全部停产。
时任铜仁供电局局长的周宏伟在现场昼夜指挥,带领党员突击队,顽强奋战。他说:“越是艰苦恶劣,越要继承家乡战斗英雄的英勇精神,想尽办法完成任务。”
13年过去,铜仁供电局在覆冰预警监测、防冰应急队伍建设、融冰装置升级等方面有了质的发展,抗冰保电应急管理能力实现了巨大提升,构建起“直流融冰保主网、方式融冰保县城、交流短路融冰保乡镇、人工除冰保村寨”的全面融除冰体系。2011年、2014年、2018年和2019年多轮次冰雪凝冻天气来袭,铜仁都经受住了考验。
铜仁供电局党委书记、总经理张鸿时不时会去供电所,翻翻这本长征路上的“民情档案”,他说,是逆境中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在激励我们,是顺境里的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在鞭策我们,让我们不忘初心,接续奋斗。
南网传媒全媒体记者 代进 通讯员 范才夫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