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供电局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员工对220千伏松厦站主变开展“一键可达”程序化操作。
佛山供电局虚拟调控坐席“小慧”进行告警信号通知。
佛山供电局电力调度控制中心自主研发的调度智能辅助决策驾驶舱。
7月5日9时20分,广东电网公司佛山供电局调度大厅响起一串悦耳的女声播报:“您好,我是佛山调控智慧管家‘小慧’,预计下午3时15分,西陶甲线+西陶乙线断面将出现过载。”与此同时,可视化大屏将负荷转移方案通过动态图形进行展示。很快,调控员依据“小慧”的提醒实施了方式调整。当天,佛山电网负荷达到1340万千瓦,接近2020年最高负荷记录,电网没有发生过载。
据介绍,“小慧”是佛山地调利用智能语音处理、自然语言理解等技术自主研发的一名虚拟调控坐席。随着“小慧”入列,佛山地调在调度指挥、设备监视和运行操作方面已阶段性完成数字化转型,基本建成智慧调控体系。
三年内实现“以智提质、以智增效”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佛山电网规模不断扩大,传统人工作业模式下调度运行分析决策效率低、监视业务安全压力大、现场操作等待时间长等问题日益凸显,难以保障调控一体化的高效运转。
“靠增加人员、增加机构的老路子不能适应公司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佛山供电局系统运行部总经理区伟潮介绍。“2018年开始,南方电网将数字化转型作为发展战略路径之一。我们认识到,只有通过数字化转型,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对业务提质减员增效的能力,才能有效解决地调当前面临的问题,适应未来电网发展的需要。”
2018年初,佛山地调在对国内外先进电网企业智能技术应用情况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已有成果优势和短板不足,制定了《智慧调控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该计划以解决生产一线业务痛点为导向,聚焦调度智能辅助、监视全流程化和操作一键可达三方面,按照先易后难、先强基础、再出亮点的推进思路,规划在3年内,打造一批具备领先性、示范性和推广性的智能化成果,显著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不断提升大电网风险防控能力,实现“以智提质、以智增效”。
从强基础到结硕果 全方位打造智慧调控体系
2019年8月,自主研发的调度智能辅助决策驾驶舱整体通过验收。系统涵盖风险态势感知、运行异常态势感知、负荷态势感知、主网故障智能分析、事故处置辅助决策、主网方式机器人等6个功能模块,佛山电网运行分析实现了由被动型、事后型向“态势智能感知、故障智能分析”转变。
2020年12月,电网监视信息智能交互平台一期功能投入运行,佛山地调在南方电网率先实现了电网监视业务全过程信息化闭环管控,从此,调控员彻底摒弃依赖电话开展告警处置的传统手段,建立了信息化、流程化作业模式。
今年3月,佛山供电局在国内率先探索应用工业传感器技术开展刀闸位置远方确认,成功在220千伏松厦站完成主变运行与“过渡冷备用”状态转换调控端“一键可达”程序化操作,全过程无需现场人员到站配合。截至目前,“一键可达”程序化已推广应用到27个变电站。
今年6月,佛山调控虚拟坐席“小慧”上线。不光可以快速查询回答调控运行相关的基础数据和规章制度,更重要的是,还具备高度智能的业务处理能力和电网分析决策能力,既可以替代调控员完成告警信号通知和业务流程督促提醒,又可以根据指令,快速开展负荷预测、网架分析、事故诊断和风险预警等分析运算,是名副其实的全能型调度助手。
3年来,佛山地调打造了贯穿调监控全业务链的一系列智能应用成果,部分已推广到长沙、南宁、江门、惠州、汕尾等地市局,3项成果签订转化合同。近3年累计获得网省公司级科技进步、职工创新和管理创新奖励10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发表核心论文和出版专著10余篇。
以智提效 智能技术为传统业务带来深刻变化
“‘小慧’的确是个好帮手,自从她加入我们后,调度大厅很少再听到电话铃声了。”佛山供电局调控值班长胡福金提起“小慧”,赞不绝口。据了解,“小慧”上线后,调控员基本告别了一般性电话通知提醒业务,现在可以更加专注于运行决策、事故应急等复杂性业务。用一组数据也许更有说服力:20分钟完成全网N—K实时风险滚动校核,同样的工作量,以往靠人工至少耗时一周;80秒完成电网故障识别、保护动作测距信息收集、负荷用户影响统计和信息发布,以往至少需要20分钟以上;调度台单个告警信号处置、记录总耗时由平均5分钟降至10秒内,调度台话务量减少80%;设备操作效率提升90%,年累计节约4000个工时。“类似的数据还有很多,数字化转型取得的成效是实实在在看得见的。”该局系统部主网调度专责何引生说。
今年,佛山电网监视信息交互平台二期功能建设被纳入广东电网公司决战决胜“全国最好2021”项目集,成为广东电网智慧调度领域领先标志之一。佛山供电局系统运行部主网调度分部高级经理亓玉国表示,接下来,佛山地调将围绕网省公司和上级调度关于人工智能、数字化转型顶层设计,高质量推动“领先标志”项目按期落地,进一步做深、做实数字化应用成果,更加侧重于跨专业、跨层级协同效应,全力开启“十四五”数字化建设新篇章。 (文/图 李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