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决践行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勇担国家重大战略科研任务,着力完善科技创新机制,以高水平创新成果助力能源电力产业高质量发展。截至2024年9月,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累计拥有有效专利数3300余项,省级科研平台7个,成果转化收入年均增长超20%,连续3年获得广西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累计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0余项。
谋求突破,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器
从项目策划到实施,从科研攻关到成果转化,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围绕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器,在重大项目策划、重大奖励申报、重大成果转化上精准发力,取得全新突破。
聚力重大项目策划。项目策划决定了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重点。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深入布局前瞻性技术,建立企业原创技术策源地重大技术库和重大项目库,不仅涵盖智能传感、无线电能传输等关键技术,还系统布局了一批关键技术攻关项目。成立申报国重组织管理机构,制定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方案,通过实施“代表作”“销号制”“责任制”管理,确保了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和高效完成,全国首个大容量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投运,国内首个60千瓦电动汽车移动式无线充示范工程等一批重大示范工程顺利推进。
聚力重大奖励申报。科学的激励机制对于激发创新活力、推动科技创新至关重要。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积极构建多层级奖励激励体系,完善激励措施及配套政策,提高对科技奖励的认定分值、奖励标准,优化企业科技奖励结构与评价维度。特设的“创新管理提升”专项奖,对在推动重大项目立项、创新成果转化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团队)进行单独奖励。系列激励机制有力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公司专利成果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实现在国家级科技奖项上“零”的突破。
聚力重大成果转化。聚焦成果转化、推动科创产业互促双强,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组建电力智能装备事业部,破除资金、人才、激励等机制障碍,打造了以智能无线充电无人机及机巢、小微电压传感器、小微电流传感器为代表的具有市场前景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主打产品。其中,智能无线充电无人机及机巢销售额累计达1亿元,小微电压传感器成功入选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成果推荐目录(2023年版)》。
优化布局,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基本盘
专利是成果基石、平台是支撑体系、人才是推进动力,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坚持高站位布局,在高价值专利培育、高水平平台建设、高水平人才引育上进行全面优化,夯实发展根基。
聚力高价值专利培育。以问题和价值为导向,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强化知识产权全生命周期布局和质量管理,建立重大项目全过程专利质量管控机制,提前开展专利导航和专利布局,强化专利导航在产业规划、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决策支撑作用。同时,健全知识产权的维权载体,成立南方电网区域首家电力行业知识产权维权机构——广西电力行业知识产权援助维权工作总站,为创新成果提供法律保障。
聚力高水平平台建设。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优化整合企业实验室体系,建立了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评价考核机制;搭建联合共建实验室机制,牵头与高校共建广西电力装备智能控制与运维重点实验室;建成南方区域规模最大的先进配电网实境试验平台;获批广西首家电力行业中试研究基地——广西电力装备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
聚力高水平人才引育。搭建用好人才的平台,科学制定科技人才发展规划,积极融入国家和自治区重大科技人才工程,引育高层次人才;拓宽培养人才的路径,实施“人才+项目”、设立青年人才专项、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找准激活人才的方法,建立一套以业绩为导向、以量化为特点的评分标准,提出专家年度考核排名和任期考核积分制模式,引进和培育了一批创新型人才。
构建机制,激活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动能
着眼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激活发展动能,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持续深化创新机制改革,着力构建三大机制。
构建关键技术攻关支撑机制。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建立广西特色“大创新”体系,形成了一套定位清晰、组织健全、制度完善、责权明确、贯通全业务领域的创新管理机制;建立一套分层分级分专业的创新考核评价体系,将各部门、单位的创新任务项落实到研发人员岗位职责和年度业绩考核中,实现指标与任务并举。为提高关键技术攻关能力,建立高效的关键技术攻关组织体系,组建三类科研团队,并创新科技项目指南制,形成了以指南先行的机制,提高项目立项的针对性与科学性。
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持续扩大合作规模和范围,与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行业龙头企业等创新主体签订全面深化合作协议;牵头建设广西能源电力院士协同创新中心,与院士团队在重大技术攻关、人才培养、项目申报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此外,牵头联合国内外绿电产业60余家单位,共同组建全国首个能源电力领域致力于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产学研用融合的公益性组织——桂林零碳绿电联盟。
构建更加开放交流合作机制。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加强国内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化与东盟国家合作伙伴交流合作,促进电力标准在东盟国家互认;联合开展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发挥三类科研团队作用,与合作伙伴聚焦无线电能传输、综合能源等技术领域,申报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项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