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海而行,向海图强。近年来,山东加快海洋生态修复治理,打造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近日,海报新闻记者跟随“守护海洋生态 共建蓝天碧海”山东媒体行走进潍坊昌邑。
地处莱州湾南岸的潍坊昌邑,海岸线长53公里,昌邑市海洋牧场与三峡300MW海上风电融合试验示范项目,是全国首个“风光渔”同场建设海上风电项目,也是潍坊市首个海上风电场项目。
7月13日,海报新闻记者来到位于昌邑海岸线的全国首个海上风电生态环境监测观测站,只见一座座高耸的“白色风车”直插云霄,在这里,探索出了“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的新模式。
顾艳镇是浙江大学海洋学院的副教授。“尽管这几天一直下雨,但通过监控可以看到,我们的渔业资源非常丰富,水体并不浑浊,水质环境十分良好。”顾艳镇告诉记者,“该项目建设之初遭受很多质疑,建设风电场是否会对生态造成影响?是否会有严重的噪音?建好后风电产生的磁场是否会影响海洋生物?诸如此类的问题层出不穷。”
为了打消大众的疑虑,顾艳镇决心投入新型观测设备进而评估海上风电建设的风险。
顾艳镇介绍,“前期通过一些调研,我们提出建一个海上风电和海洋牧场的观测设备。通过这个观测设备可以掌握海上的水温、水质环境以及各种要素,实现对海洋牧场环境和海上风电建设环境的生态效应评估,进而了解海上风电建设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
2019年5月,观测设备正式运行。记者了解到,系统观测部分位于海底,不受表面风浪及附近海域过往船只的影响,能够在较大风浪等恶劣环境下保持长期稳定的工作,从而实现海洋环境中温度、盐度、潮位海流等要素以及水下声学信号与水下高清视频实时连续在线观测。海洋环境观测数据同步上传至山东省海洋观测网,对海洋环境影响与综合评价提供数据支持。
“通过对风电场的观测,来证明海洋牧场和海上风电是可以融合发展的,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顾艳镇表示。
据了解,昌邑市海洋牧场与三峡300兆瓦海上风电融合试验示范项目,位于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北部海域14-18公里,项目场址规划容量为300兆瓦,布置50台6.0兆瓦的风电机组,场区内建设一座220千伏海上升压站,项目年发电量约9.4亿千瓦时。与相同发电量的常规燃煤火电机组相比,每年可节约标煤约29万吨,对于助推“双碳”目标顺利实现、缓解电力供需矛盾和改善能源结构具有重要意义。项目建设前期投放2套海底观测设备,通过海底观测数据开展“定制化”礁石投放方案。截至目前,海洋牧场已投放礁石2000空方。项目积极探索建立海洋牧场与海上风电融合发展评价与规划技术体系,为山东乃至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海洋牧场与海上风电融合发展样板,构建“绿色经济+蓝色粮仓”立体开发的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新模式,是山东省首个海洋牧场与平价海上风电融合示范项目。
来源:海报新闻记者 杜虹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