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垃圾发电

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兰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21-2035年)印发

中国开云官网注册网址是什么
2022-04-22

日前,兰州印发了兰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21-2035年),该规划提出,到2025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预期达到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预期达到100%。同时,提出壮大节能环保产业集群(节能环保装备、资源循环利用)、加快垃圾分类和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餐厨垃圾、大件垃圾、建筑垃圾等)、增强县城产业支撑能力(具体从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污水处理厂新建工程、河道生态治理项目、污水处理厂改造提升项目、生活垃圾填埋处理场工程、城区生活垃圾集中处理项目等方面开展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工程)。详情如下:



兰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21-2035年)

目 录

第一章 规划背景 - 5 -

第一节 发展基础 - 5 -

第二节 发展趋势 - 8 -

第二章 总体要求 - 10 -

第一节 指导思想 - 10 -

第二节 基本原则 - 10 -

第三节 发展目标 - 12 -

第三章 提高市民化质量 促进转移人口融入城市 - 15 -

第一节全面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市 - 16 -

第二节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覆盖 - 17 -

第三节提升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能力 - 18 -

第四节健全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机制 - 19 -

第四章 优化完善空间布局促进城镇协调发展 - 20 -

第一节共建兰州-西宁城市群 - 20 -

第二节提升中心城区品质 - 21 -

第三节推动兰州新区扩容提质 - 22 -

第四节加快推动榆中生态创新城发展 - 24 -

第五节加快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 26 -

第六节推进小城镇建设 - 27 -

第五章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 28 -

第一节构建综合交通体系 - 28 -

第二节完善市政设施体系 - 30 -

第三节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 31 -

第六章 增强产业支撑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 32 -

第一节壮大四大优势产业集群 - 32 -

第二节做强八大支柱产业集群 - 36 -

第三节加快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 - 40 -

第四节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 42 -

第五节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 44 -

第七章 加强新型城市建设 打造高品质生活空间 - 45 -

第一节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 - 46 -

第二节 建设高效快捷的智慧城市 - 47 -

第三节 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 - 48 -

第四节 建设清洁低碳的绿色城市 - 49 -

第五节建设特色鲜明的人文城市 - 50 -

第六节 建设安全灵敏的韧性城市 - 52 -

第八章 推动全域城乡融合 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 53 -

第一节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 53 -

第二节加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 - 55 -

第三节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 56 -

第九章 规划实施 - 57 -

第一节 加强组织协调 - 57 -

第二节 强化规划管控 - 58 -

第三节 创新资金保障 - 58 -

第四节 健全监测评估 - 59 -

第五节 凝聚工作合力 - 59 -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兰州市下辖5个区、3个县,共14乡47镇,730个行政村,地域总面积1.31万平方公里,市区面积1631.6平方公里。“十三五”以来,全市城镇体系逐步完善,城镇在国土空间上的分布逐步加密,城镇化进程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图1-1 兰州市城镇空间分布图

城镇化水平持续提升,城镇化发展格局不断优化。2020年,全市户籍人口334.0万人,常住人口达到435.9万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为73.7%和83.1%,均高于45.4%和63.89%的全国平均水平,两个城镇化率稳步提升,差距逐步缩小。兰州新区近200平方公里范围内基础设施全面配套,榆中生态创新城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不断增强,“一心两翼多点”城镇化空间格局不断优化。

图1-2 2013-2020年兰州市人口和城镇化率(万人;%)

综合实力稳步提高,产业支撑能力持续增强。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886.7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1.99:32.33:65.68,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0美元,居全省前列。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0152元和14652元,年均增长分别为8.2%和8.8%,持续跑赢经济增速。产业加快向服务化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方向转型,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提升至16%。兰州新区

GDP增速连续5年领跑国家级新区,成为全市实体经济主战场和产业发展主阵地。

乡村发展动力持续增强,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全市土地确权24.42万户,确权耕地面积332万亩。农村“三变”改革村达553个,参与农户达到7.1万户,入股分红4556万元。先后建成175个美丽乡村示范村,打造了一批村容整洁优美、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态宜居乡村。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城市综合治理体系日趋完善,“精致兰州”建设成效显著。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5G商用全面推开,首创研发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系统,荣获“中国政府信息化管理创新奖”和“政务环境创新奖”。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称号。黄河兰州段出境水质综合评价连续四年稳定达到Ⅱ类,黄河兰州段干支流水质达标率达到100%,红古“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顺利建成。白塔山区域综合提升改造、“读者印象”精品文化街区等项目建设持续推进,城市形象不断提升。

城市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轨道交通一号线(一期工程)、南绕城高速、宝兰客专、兰渝铁路、引洮一期、新水源地、黄河干流(兰州段)防洪治理工程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成。2020年,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9744公里。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中兰客专、中通道、奥体中心等重大工程加快推进。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资源供给不断扩大。基础养老金低保和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持续提高。

兰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也面临巨大挑战。一是发展不平衡问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保持了较快的增长,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增长较慢,流动人口落户积极性不高,城市就业吸纳能力不足,各县区城镇化水平差距较大,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拉大。二是民生保障短板明显。城市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功能配套不够完善,文化、体育、教育、医疗等资源供给不充分不均衡,养老服务质量仍需提升。三是城市综合竞争力不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传统产业链条较短,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速度缓慢。

第二节 发展趋势

城镇化进入稳步提升发展阶段。城镇化速度放缓,总体步入稳步提升发展阶段,2020年兰州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到83.10%,城镇建设已由增量扩张转向集约型内涵式发展,逐步转向以提升城市品质为主的存量提质改造来满足城镇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城镇化布局逐步优化。立足国家和省上赋予兰州的战略定位,将逐步形成以兰州主城四区为核心,兰州新区、榆中生态创新城为两翼,红古、永登、榆中、皋兰为支点的“一心两翼多点”城市发展布局。城市空间逐步拓展,主城四区功能不断优化,兰州新区和榆中生态创新城的经济增长极作用持续显现,各远郊县(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城市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在“一带一路”建设、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兰西城市群、“强省会”等战略机遇下,区域发展要素将向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集聚,兰州作为黄河上游中心城市、甘肃省省会城市、兰西城市群核心城市,将在经济、人口、产业、政策等方面获得更多支持和发展机遇,综合承载能力将不断增强,区域竞争力将大幅提升。

城乡融合发展步伐加快。坚持城乡发展“一盘棋”,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发展,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更加明显,农产品供给能力持续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强化,基本公共服务进一步完善,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将持续缩小。

城市发展方式加快转型。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提出,兰州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城镇居民对优质公共服务、生活环境和健康安全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推动城市从经济导向转向生产生活生态多元化发展。城市开发边界趋于稳定,城镇建设由增量扩张转向紧凑精致方向发展。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强,城市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向绿色低碳转型。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贯彻省委“强省会”行动战略,落实兰州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以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持续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积极构建兰州-西宁城市群、加快建设兰州经济圈,全面推进“全市域、深融合”协同振兴,体系化推进全域城乡融合、产城融合、产教融合发展,推动兰州新区与皋兰县,榆中生态创新城与高新区、榆中县全面融合发展,构建协调发展格局,加快宜居、智慧、创新、绿色、人文、韧性的新型城市建设,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全方位推进兰州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公平共享。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促进人的现代化和城乡现代化相协调,营造和维护公平的发展环境,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满足城乡各群体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使全体居民共同分享城镇化成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城乡互促、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全市域、深融合”协同振兴,融入协调发展格局。坚定贯彻落实《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体系化推进全域城乡融合、产城融合、产教融合发展,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加快构建更加有序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遵循自然规律,尊重城镇发展基础与特色,按照“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原则,促使自然景观、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和谐共融,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模式、结构、规模、速度、质量、效益、安全相统一的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体系。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正确处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探索生态环境保护新路径,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打造安全高效的生产空间、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碧水蓝天的生态空间。

——开放包容、增强韧性。统筹城市布局的经济、生活、生态、安全需要,树立危机防控意识,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增强城市防范和化解突发性公共事件的能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凝聚各方共识,注重民生改善,激发社会各方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和内在活力,形成共治、共管、共享的新格局。

——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坚持系统性、全局性、整体性观念,梳理全周期管理意识,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统筹空间布局、产业结构、人口规模,统筹经济、生活、生态、安全需要,统筹规划、建设、管理、治理各环节,优化功能与结构,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

第三节 发展目标

顺应城镇化发展规律,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一心两翼多点”城镇化空间布局为支撑,建设宜居、智慧、创新、绿色、人文、韧性的现代化城市,优化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品质,增强兰州新区和榆中生态创新城综合承载力,依托县城和小城镇稳步推进就地就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乡治理现代化水平,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全域城乡融合、产城融合、产教融合加快推进,兰州新区与皋兰县深度融合发展,榆中生态创新城与高新区、榆中县全面融合发展取得初步成效,现代产业与基础设施支撑和服务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到2025年:

全市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非户籍常住人口市民化服务体系逐渐完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5%左右。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城镇常住人口,人民生活品质明显改善,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健全。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每千人执业医师人数达到4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城镇化空间格局更加优化。城镇体系不断优化,兰州-西宁城市群协调发展更加顺畅,“一心两翼多点”的城镇化空间格局基本形成。中心城区功能品质不断提升,兰州新区和榆中生态创新城城镇化综合承载能力大幅提升,县城补短板强弱项稳步推进,就地就近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更加完善,对城镇化格局的支撑和引导作用更加凸显。

城市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以上,力争总量突破4000亿元大关,整体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现代绿色产业新体系基本构建,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城市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步推广,黄河文化品牌影响力初步形成,城市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显著增强。

城乡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黄河兰州段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取得突出成效,大气环境质量稳步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水生态环境持续提升。“精致兰州”建设成果显著,宜居城市、智慧城市、创新城市、绿色城市、人文城市、韧性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市有机更新深入推进,环境卫生体系不断完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左右。

城乡融合发展更加顺畅。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通道基本打通,城市人才入乡机制初步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基本建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城乡统一规划建设运营的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形成,产业协同发展程度进一步提升。

到2035年,城镇化达到成熟阶段,城乡差距显著缩小,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城镇化空间格局更加优化,城镇化综合承载能力大幅增强,现代产业与创新支撑能力更加稳健,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现代化城市基本建成。

第三章 提高市民化质量 促进转移人口融入城市

坚持以人为核心,持续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向城镇聚集,健全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机制,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

第一节全面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市

全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提升城市、城镇“零门槛”落户质效,着力提升居住证权益,逐步缩小居住证与户籍权益差距,实现城镇人口服务管理由户籍人口为主向常住人口转变。完善户籍管理便民服务,不断升级“互联网+”户政业务,逐步实现全部户籍业务“一网通办”,增强户籍办理便利度。到2025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左右。

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向城镇集聚。坚持“公共服务资源跟着人口走”,鼓励引导公共资源向农业转移人口集聚的城镇倾斜。探索在购房、购车、租赁等方面加大补贴力度,放宽补贴条件,延长补贴时限,促进有能力、有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优先推进已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的落户通道。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抓好“三孩”政策及其配套措施落实,系统解决“一老一小”问题,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到2025年,全市常住人口达到500万人以上。

切实保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农村权益。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确保如期完成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对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等财产权利进行严格保护。着力构建农村产权的权属登记、资产评估、抵押融资、流转处置、风险分担体系。探索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或退出相关权益的政策措施。

第二节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覆盖

优化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严格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完善城乡统筹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推广“民生就业三六零”服务模式,提供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建设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孵化基地)等平台。到2025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30万人以上。

增强教育医疗保障能力。统筹新老城区资源配置,按照常住人口规模配置公共服务资源,重点加强对人口密集区域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农业转移人口纳入流入地基本公共服务范围。落实随迁子女在当地接受义务教育和参加中高考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到2025年,新增中小学和幼儿园学位15万个,新增1-2家三级医院。

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开展农民工职业病防治和帮扶行动。深入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及重特大疾病保障制度。推广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一卡通”服务管理模式,加强社会保险政策服务宣传。探索建立适应灵活就业人员的工伤保险保障制度,健全工伤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体系。建立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住房保障。构建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房为主体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将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公租房保障范围,扩大对农业转移人口租赁住房的货币化补贴,提高其参缴住房公积金比例。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商品住房开发项目配建保障性住房制度,积极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完善住房保障配套政策。至2025年,新增保障性住房2.5万套以上。

第三节提升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能力

加强农业转移人口技能培训。实施农业转移就业劳动者职业技能提升计划,重点开展建筑、家政、护理等传统优势技能培训和新业态技能培训。鼓励大中型企业建立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开展岗前培训、新型学徒制和岗位技能提升等培养模式,持续扩大转移人口城镇就业规模。支持有实力的职业学校面向农业转移人口招生。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到2025年,完成职业技能教育培训10万人次。

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融入机制。针对农业转移人口需求,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生活性服务。增强农业转移人口社会参与度,整合兰州市基层社会资源,搭建以社区为主体的交流平台,重点依托社工委引导农业转移人口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参与社区治理,构建外来人口与居民多元共治的参与格局。

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帮扶关怀。发挥工会、妇联、共青团等各类社会组织作用,帮助各类农业转移人口群体尽快适应城市工作生活。强化转移人口身份认同,消除新旧市民间的身份歧视,增进不同群体间的文化风俗认同,营造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

第四节健全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机制

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探索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支出需求全部按常住人口测算。积极争取中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资金。明确各级政府事权与支出责任,完善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统筹市本级财力及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较好的县区给予奖励。积极探索农民“带资进城”的新模式,将农民在农村的各类资源转变为资产。

建立城乡建设用地互补机制。实施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落实省内建设用地指标跨行政区划调剂制度,探索建立兰州-白银都市圈内“人地”挂钩政策,鼓励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向主城区、兰州新区、榆中生态创新城流转。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通过出让、作价出资(入股)、租赁等形式入市交易。探索区域内宅基地市场化自愿有偿退出机制,创新承包地换社会保险,宅基地换住房机制。探索城乡低效闲置土地资源利用新模式,着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推行新增建设用地招标分配竞争机制。

第四章 优化完善空间布局促进城镇协调发展

顺应城镇化人口经济发展规律,以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为目标,实施区域协同的城镇化空间发展战略,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协作、疏密有致的城镇化空间格局,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

第一节共建兰州-西宁城市群

强化城市群协同发展。支持兰州新区发挥国家级平台政策优势,在体制机制、产业聚集、创新驱动、对外开放、城市建管等方面先行先试,打造兰西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支持红古、永登、民和、互助合作先行,推动红古区和青海省民和县共建民和-红古创新发展先行区,支持永登县和青海省互助县共建跨省绿色生态创新城,壮大兰州新区和榆中生态创新城两大增长极,以点聚线带动城市群网状发展,推进资源高效配置,加快把兰西城市群建成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家级城市群。

完善城市群大通道建设。加快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建设,积极开拓城市群面向中西亚的国际航线,强化航空枢纽功能。谋划实施兰州至西宁城际轨道交通项目,加快兰新高铁兰州至西宁段改造提升,建设兰州新区-兰州-西宁-青海湖城际轨道交通等重大项目,打通兰西城市群的“主动脉”。推进兰州站改扩建工程。推动兰州至周边城际铁路规划,加快中兰客专、兰合铁路等项目建设,打通甘青两省断头路、连接段。

培育兰州经济圈。以兰州中心城区、兰州新区、榆中生态创新城和白银中心城区为经济圈核心区域,以定西市、临夏州为腹地,加快建设兰西、兰白、兰定、兰临四大经济带,打造1小时通勤交通圈,推动形成“一核两极四带”的经济圈发展新格局。以建设国家创新示范城市为目标,着力建设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驱动重振“兰州制造”,打造“强省会”创新引擎。加快推进兰州至白银城际铁路、兰州市郊铁路(轨道交通5号线)建设,促进人员、物资高效流通。

第二节提升中心城区品质

优化调整功能布局。优化提升主城区服务功能,持续壮大楼宇总部、电子商务、现代金融、会展经济等现代服务业。加强商业综合体、特色商业街区、地下商业街等消费载体建设。建设区域性现代消费中心,打造特色消费产品体系,实施兰州环球港等项目,打造全球非遗产品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发展“首店”经济、“小店”经济、“夜”经济、假日经济和地铁经济等消费新业态。做大做优零售业态,打造西北地区“新型零售之都”。建设全省文化创意中心,打造甘肃文化创意品牌,积极发展影视、戏剧、音乐、时尚、创意、游戏等文化产业。

提升中心城区空间品质。加快推进黄河兰州核心段改造提升,塑造山水城相融的黄河文化名城风貌。加快实施绿色开敞空间、城市公园、社区公园、滨河景观等城市增绿重点工程。推进生态伏龙坪、华林坪、五星坪改造提升,开展雁滩片区城市更新试点示范行动。持续实施城区景观照明提升工程。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积极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第三节推动兰州新区扩容提质

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区。严格执行新区新版国土空间规划,加快构建与国家级新区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集群创新、生态治理、高标准农田开发保护、城乡融合发展模式。推动兰州新区与皋兰县深度融合发展,跟进学习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经验,增强人口集聚和承载能力,探索在新区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同步整体先行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

夯实新区产业功能。实施“335+X”产业倍增行动,打造绿色化工、新材料、商贸物流3个千亿级产业,先进装备制造、清洁能源、城市矿产和表面处理3个五百亿级产业,信息、生物医药、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现代服务业5个百亿级产业,建成西部高端产业集聚区。

建设临空经济示范区。推动中川机场三号航站楼航空枢纽工程按期投入运营,整合一号、二号航站楼功能,着力提升货运能力。发展航空运输、飞机改装等临空产业。推动国际空港与保税区、跨境电商监管中心联动发展,全力打造兰州航空物流枢纽。

激发新区创新引领功能。打造国家级重大基础科研平台和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精细化工中试基地、新能源、新材料、医药中间体、稀土材料应用、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等科研成果转化基地。突出产教融合,以兰州新区职教园区为依托,重点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产业、实训基地及相关配套产业、科教产业,打造国家一流职教基地,争创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

系统精细实施生态修复。支持兰州新区与皋兰县协同推进全域水土保持及生态修复。推进兰州—白银黄河生态修复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争取国家储备林计划支持,建设北部生态屏障防护林带。加快兰州新区引大入秦工程系统布局,并兼顾中水回用,更好服务全市生态发展。

推动与主城区相向融合发展。构建连接主城区的同城化交通体系,采用一体化机制建设“5+1”多条快速联系通道,打造“半小时同城化交通圈”。积极谋划在水阜镇建设新兰州北站,建设中兰客专兰州段和兰州新区高铁南站,加快推动兰州新区至安宁、永登、西固、连海地区的快速通道建设。有序发展新区东南片区向主城区过渡地带,牵引新区与主城区相向融合发展。

第四节加快推动榆中生态创新城发展

打造甘肃新兴增长极。发挥科创人才集聚优势,依托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等重点院校,谋划布局科技创新、高端装备制造、健康养老、人工智能、现代农业等战略新兴产业。打造榆中生态创新城种业小镇,谋划建立中草药“种质资源库”。

建设西北生态城市典范。大力推进生态修复治理和植树造林,实施宛川河等洪道治理工程,优先推进兰州副中心生态体系建设,持续增强生态创新城的韧性和魅力。实施“南增绿、西造园、东控廊、北复景”的多种山体保育措施。打造黄土高原“公园城市”样板,建设科创公园,构建“郊野公园、滨水公园、综合公园、社区公园、街头游园”五级全域公园体系,塑造“公园+”生态城市形态。

打造城市功能疏解样板区。统筹生态创新城产业布局和整体开发运营,推进与高新区、榆中县全面融合发展。加快推动与中心城区联通交通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功能,积极发展总部经济、会展经济、新型消费、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全力打造中央科创区,推进行政副中心建设,承接主城区功能疏解。

专栏4-3榆中生态创新城建设重点工程

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轨道交通四号线与榆中联络线建设工程、榆中站枢纽建设工程、S104线南滨河至夏官营段、G312线清水驿至傅家窑公路、榆中县污水处理厂新建工程、榆中生态创新城电力迁改项目、榆中生态创新城供水工程(万家庄水厂)、国电兰热电厂长输管线工程、榆中生态创新城道路新建工程。

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宛川河支流夹沟河河道生态治理项目、风貌协调区生态修复治理项目、榆中生态创新城生态保护项目、无废城市建设项目、科创中心周边绿地。

社会民生工程:国科大兰州学院、西北民大高端人才公寓建设项目、兰州大学附属学校建设项目、兰州大学榆中校区“双一流”学科组团建设项目、兰州国际医学中心、综合性医院、中央科创公园、榆中生态创新城核心区商务中心综合体项目、榆中生态创新城夏官营安置点建设项目。

第五节加快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加快县城补短板强弱项。加快榆中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和皋兰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建设,推动永登创建全域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县,支持红古资源枯竭性城市高质量发展。鼓励各县区积极争取省级试点镇建设。统筹规划建设教育、医疗、养老、社区、基本殡葬服务设施,推动县城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

增强县城产业支撑能力。立足自身发展优势,提升县域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向县城集聚,提升县城就业容量。实施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工程,加快产业平台配套设施、冷链物流设施和农贸市场建设。促进要素和产业加速集聚,加快形成“小企业、大群体”“小商品、大市场”“小产品、大产业”发展格局,实现产业规模和竞争力同步提升。

专栏4-4县城补短板强弱项工程

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工程:榆中县第一人民医院易地搬迁新建项目、榆中县教育园区建设项目及设施设备购置、毅德生活服务配套区项目、榆中县殡仪服务中心、榆中县小游园新建项目;永登县第一中学综合教学楼项目、中医院易地新建项目、公共体育馆或全民健身中心和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项目;皋兰县中医医院住院医技综合楼项目、县城南部体育广场和万福城国际足球运动公园项目;红古区海石湾南区独立高中项目、医疗服务中心项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民政部门设立未成年人保护中心;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设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点)。

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工程:榆中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榆中县污水处理厂新建工程、黄河一级支流宛川河支流夹沟河河道生态治理项目、榆中县宛川河生态湿地建设项目、榆中县(奇正大道、大成路、文成中路、南河北路、金牛广场、健身广场)等六条道路雨污分流改造项目;永登县污水处理厂改造提升项目、生活垃圾填埋处理场工程、传染病防治中心及防控建设项目;皋兰县城区生活垃圾集中处理项目。

市政公用设施提挡升级工程:榆中生态创新城大营村安置点配套道路新建项目、榆中县纬六西路新建工程、榆中县榆定路新建工程、夏纬七路及经二路新建工程、榆中县停车场建设项目、榆中县县城居民供水工程增容延伸项目、居民节水推广及地下水智能监测项目;皋兰县新兴路道路维修、西通道片区供水、三川口水厂至水阜镇供水管道项目、智能电网建设项目、天然气建设项目、供热工程建设项目;永登县道路提升改造项目、西城区美好路建设项目、西城区高铁站站前广场建设项目、集中供热改造工程;红古区民海地区智慧工程建设项目、城区市政道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工程:加快产业平台配套设施建设,完善产业园区和特色小镇等产业集聚区配套设施,优化技术研发转化中心,建设智能标准厂房,健全便企政务服务中心,加大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力度。推动物流设施建设,提升农贸市场综合服务水平。

第六节推进小城镇建设

做强特色小城镇。建设榆中青城、皋兰什川、永登苦水3个国家级特色小城镇。按照“一镇一业”一镇一品”的要求,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重点示范镇,提高产业和人口承载能力,成为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的重要支撑。

培育特色小镇。依托特色产业、历史文化和资源禀赋,重点建设西固区河口黄河风情小镇、皋兰县什川运动休闲小镇2个省级特色小镇,推进水磨沟区域整体开发,打造县域经济发展标杆。坚持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四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培育一批规模适度、功能完善、产业集聚、特色鲜明、生态良好、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小镇项目,成为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的重要补充。

专栏4-5特色小城镇和特色小镇建设

特色小城镇建设工程:青城、什川、来紫堡、金崖、河口、东川、达川、平安、大同、红城、苦水、红古、花庄等镇,重点发展高效设施农业、自然风光休闲农业、现代农业综合园区、交通物流等产业。和平镇、定远镇、夏官营镇、清水驿乡、苦水镇、龙泉镇、大同镇、柳树镇重点发展田园综合体、农事体验、休闲观光、乡村旅游、家庭农场。榆中县李家庄田园综合体综合提升项目、青城古镇综合提升项目。

特色小镇建设工程:推进西固区河口古镇提升改造、千年丝路•黄河风情•河口古镇传统古村落综合提升项目、什川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等项目,强化演艺娱乐、生态观光、特色民宿、文化创意等文旅产品供给。

第五章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以建设国家交通物流枢纽为目标,实施“强交通”行动,打造内联外畅、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骨架网,提升兰州在国家新发展格局中的开放通道枢纽地位。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促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一节构建综合交通体系

完善铁路枢纽功能。加快中兰客专、兰合铁路建设,谋划实施兰新高铁(兰州至西宁段)提质改造,完善“井”字型兰州高铁网。推进兰州站改扩建工程。强化兰州站、兰州西客站、兰州新区站、兰州新区南站“两主两辅”客运功能。提升东川、兰州新区北、邵家塘、朱家窑、许家台“一主四辅”货运功能。

提质扩能公路网络。横向扩能G6京藏高速、G30连霍高速兰州拥堵路段,纵向提升G75兰海高速通行能力,推进G75和G1816分设。构建新G312与G309组成的“环兰”干线通道建设。构建兰州对外便捷韧性放射性干线公路网,推动实施G666,加快贯通兰州至白银沿黄公路,谋划榆中至白银干线。

疏导畅通城市拥堵。加快北山、北环、南山三条横向廊道和雁东路、天水路、硷沟沿、彭家坪、西固—安宁五条纵向通道建设。强化主城区与榆中生态创新城交通连接。完成市区道路立交出入口升级改造,强化市内外衔接重要通道、城市货运快速过境通道、高速公路环线通道功能。

优化城市公交体系。构建“轨道—公交—出租”三网融合公共交通体系。优化轨道交通规划。打造轨道交通制造维修基地和示范城市。实施兰州西站南广场改造。加快人行过街设施和公共停车泊位建设。推进黄河城市段公交化通航能力建设。

打造国内外畅通的航空网。推进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加快拓展中川机场国际、国内航线网络,加密中川机场直达国内城市的航线航班,开辟兰州直飞名古屋、吉隆坡等“一带一路”沿线重要节点城市的航线。用足用好中川国际机场“第五航权”,推动货邮一体化发展。加快榆中夏官营军民合用机场规划建设,发展通用航空运营服务业和通用航空现代服务业。

专栏5-1“强交通”行动计划

区际及城际铁路工程:中兰客专、兰州至张掖三四线,西宁(兰州)至成都铁路兰州段即兰合铁路,兰州站改扩建工程及兰州-榆中高铁连接线工程、兰州至兰州西三四线、中川城际提速改造,京兰高铁新通道(兰州至榆中联络线)、兰州经天水至汉中城际(即兰州至汉中至十堰高速铁路)、兰新高铁(兰州至西宁段)提质改造、兰州至重庆客运专线、兰州至西宁城际铁路、兰州国际高原夏菜副食品采购中心铁路专用线、榆中至白银干线谋划项目、“两主两辅”客运功能强化项目(兰州站、兰州西客站、兰州新区站、兰州新区南站)、兰州西站南广场改造、“一主四辅”货运功能提升项目(东川、兰州新区北、邵家塘、朱家窑、许家台)、轨道交通制造维修基地和示范城市项目。

高速公路工程:G1816乌海至玛沁国家高速公路兰州新区至兰州段工程(中通道)、G75兰海高速通行能力提升项目、G75和G1816分设纵向提升项目、G30连霍高速清水驿至忠和段扩容改造(兰州北绕城东段)、G30连霍高速忠和至毛茨岘子段、G30连霍高速兰州拥堵路段横向扩能项目、中通道南延线公路工程、榆中兴隆山旅游专用高速公路项目、G312清水驿至河口段(青白石连接线、连霍高速连接线)、河桥至海石湾高速段、新G312与G309“环兰”干线通道建设项目、G666建设项目、S233海窑隧道复线、S104兰州(沈家坡)至阿干镇段等公路工程、G6京藏高速兰州拥堵路段横向扩能项目、兰州至白银沿黄公路贯通项目、中通道车路协同工程。

市政交通建设工程:城市公共交通运行体系合作项目,人行过街设施和公共停车泊位建设项目,北山、北环、南山三条横向廊道建设项目,雁东路、天水路、硷沟沿、彭家坪、西固—安宁五条纵向通道建设项目,主城区与榆中生态创新城交通连接项目,市区道路立交出入口升级改造项目、北环路东联络线(含雁青黄河大桥)。

第二节完善市政设施体系

系统提升改造城市管网。加快推进城市燃气管道、老旧供热管网更新改造。统筹实施全域供水管网提升改造工程,解决城市高坪边远地区供水难问题。实施雨污管道改造项目,全面治理城市积涝点和老旧地下排水管网。深入推进城区小街巷线缆整治。加强城市管网安全运行风险智慧管控。

加快发展智能电网。推进城市配电网规划建设,重点加强与省网连接的750千伏电网网架及配套330千伏线路建设,推动兰州电网和甘肃省中部电网结构优化。加快城市配电网规划建设,完善城区、乡镇和产业园区城市配电网。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加大农网升级改造力度。

加快垃圾分类和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扩容建设城市综合垃圾处理厂,有序启动资源化绿色产业园建设,建立餐厨垃圾、建筑垃圾、大件垃圾、园林绿化垃圾、农副产品市场有机垃圾、工业垃圾等各类城市垃圾的分流处理系统。在新建居民小区和老旧楼院改造时配套建设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整合提升已有回收网点,新建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及回收服务平台。

专栏5-2 市政设施建设计划

市政改造提升工程:城市燃气管道项目、老旧供热管网更新改造项目、全域供水管网提升改造工程、雨污管道改造项目、城区小街巷线缆整治项目、城区雨污水管道分流工程

智能电网建设工程:主网架:秦川、临洮750千伏输变电工程以及配套建设330千伏送出工程,强化750千伏电网网架,增加750千伏布点。推进兰州中心、徐家庄、红乐等330千伏输变电工程,增强330千伏主网供电能力。配电网:推进中心、元山、徐家庄、红乐等110千伏配套送出工程,和皋兰南、什川、高滩、园艺村、深安、寺儿沟等110千伏输变电工程,优化110千伏电网网架结构,增加110千伏系统供电能力。加快皋兰、盐池、经济区红古园区等地110千伏变电站项目建设。

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输气干线:加快协调推进古浪至兰州复线等天然气管网建设。打通兰银线、古兰线、庆兰线、兰定线等城际供气网络。城市管网:在中心城区加快建设联络线及城市门站,规划建设北干线延长线、北山线、北联络线、东联络线、南联络线、南山线改造等重点管线;规划建设青白石门站、金来门站、忠和门站等,再增加供气能力约1000万方/天。永登县、皋兰县天然气管道接入工程。天然气老旧管网改造及到期表改造项目。金沟乡小金沟村、马家山村天然气入户工程。东岗门站隐患治理及搬迁工程。储气设施:加快建设皋兰县九合镇LNG储气中心。加油加气站:加快兰州野生动物园、盐池片区等地加油加气站建设。天然气“一环、三级、五门站”:建设一环管道,即南环线、东联络线、北环线、西联络线共同组成的兰州市高压B级环城管道。形成“三级”网络,即环线高压B级2.5MPa,调压站联络次高压1.6MPa,城市网络中压0.4MPa。建设“五门站”,即河口门站、柳泉门站、九合门站、和平门站、青白石门站

供热工程建设工程:应急调峰热源:加快城关区、七里河区、西固区、盐池片区、皋兰等天然气应急调峰热源建设,总供热能力不小于1200MW。多元清洁供热:在榆中等地探索建设高压电极热水锅炉+蓄热罐供热系统;加快皋兰和高新区农村清洁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建设。推进红古区循环流化床锅炉余热发电项目。

第三节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健全社区治理机制。联合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退役军人、离退休老干部等力量,建立健全党工委引领、社会化共建、社区化共治、邻里式共享的“社工委”运行机制。全力推动人大代表之家(工作站)、协商议事室与“社工委”机制有效衔接,持续提升广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度。推进审批权限和公共服务事项向基层延伸,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推动就业社保、养老托育、扶残助残等便民服务场景有机集成和精准对接。

系统建设营商环境样本城市。继续争取国家发改委等相关部门指导支持,复制推广先行城市先进营商环境实践做法。系统打造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最快城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和政法队伍“固魂铸剑”行动,全面推行“小兰帮办”“不来即享”服务模式,以安全法治环境引领幸福营商环境。

第六章 增强产业支撑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大力实施“强工业”行动战略,坚持产业绿色转型为主攻方向,重振“兰州制造”,加快壮大四大优势产业集群,做强八大支柱产业集群,做优现代服务业,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着力构建现代绿色产业新体系。

第一节壮大四大优势产业集群

先进石化产业集群。以兰州石化“减油增化”和新区精细化工集聚壮大的“两轮驱动”为发展方向,打造炼油、乙烯、精细化工、橡胶等为主体的先进石化产业集群。石油化工:以兰州石化为链主企业,按照原油加工和轻烃加工两条主线,推动炼油、乙烯、丙烯一体化发展,发展基础炼化和石化深加工产业,培育高端合成橡胶、聚乙烯和丙烯产业链。精细化工:建设兰州新区精细化工产业园,围绕精细化工和专用化学品领域,强化兰州新区与西固区石化产业深度协同,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医药中间体、农药原料药及中间体等产业。

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加快高端化、智能化为发展方向,打造石化装备、轨道交通、电工电气、汽车等为支撑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石化装备:重点发展海洋油气开采设备、陆地常规钻机设备、四合一连续重整反应器、加氢反应器、大型千吨级高端炼油以及节能高效泵等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发展城市地铁列车、轻轨列车、有轨电车的制造装配和检修。加强校企合作,促进地铁车辆铝合金车体型材、轨道交通走行部、轨道交通电器控制、牵引电机配套等领域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电工电气装备:重点发展数控机床主轴和一体化数控车床主轴永磁同步高速电机、交流永磁同步伺服电机新能源生产装备、错峰飞轮储能电池组、应急飞轮储能电源、流体发电等产品。支持甘肃省泵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设国家级泵产品检测中心。新能源汽车:与央企合作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统筹开发新能源跨界车型,形成新能源商用车、特种车产业体系。建设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系统塑造汽车产业“长征”商誉。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以做强生物医药、培育陇药品牌、壮大陇药产业为发展方向,打造生物制品、医疗器械、应急医疗物资、中药饮片、医疗美容、中药制剂、道地药材为主体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陇药中药:支持兰州佛慈药食同源产品、特医食品等研究开发。支持奇正藏药大品种药二次开发。推进陇粤共建“大湾区·兰白自创区中医药创新发展示范区”。协同发展重离子治疗和中医药产业,建设佛慈康养小镇。生物制品:支持兰州生物所研发促胰岛素分泌肽融合蛋白注射液等人用生物制品。加快建设中国生物西北科技健康产业园。支持兰州兽研所、中牧兰州药厂发展兽用生物制品。统筹“一带一路”生物质资源,大力发展生物基化学纤维产业。医疗器械:以重离子治癌、兰飞心脏瓣膜、放射性药物及配套医药器械、彩超医疗设备等为重点,打造医疗装备产业基地。医疗美容:加大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肉毒毒素、玻尿酸产品研发生产。加快建设兰州新区生物医药园区、兰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创新园。应急医疗物资:发展熔喷布、医用口罩、医用防护服、消杀用品等应急医疗物资。

绿色冶金产业集群。以绿色发展、提质增效为方向,打造钢铁、铝、炭素、铁合金精深加工为主体的绿色冶金产业集群。钢铁:重点发展钢铁后端产品,开发轴承钢、合金弹簧钢、齿轮钢、模具钢、合金冷镦钢等精品钢材。铝加工:重点研发生产高性能铸造铝合金、变形铝合金材料以及超高强度高韧性铝合金管材。炭素:重点发展高端石墨电极、高炉炭砖、炭素新材料。铁合金:重点发展硅系多元复合合金、中低碳铬铁、镍铁、硅钙、硅钡等特种和复合铁合金产品。

专栏6-1四大优势产业集群建设重点项目

先进石化产业:兰州新区精细化工产业集群项目、中石油兰州石化改造项目(兰州石化“减油增化”技改工程)、西部千亿级高端绿色化工产业基地(兰州新区)工程、西固代家河湾化工园区建设项目、西北专精特新化工产业园(兰州新区)。

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项目、兰州长征新能源汽车产业园项目、中车兰州机车有限公司整体搬迁工艺水平提升建设工程、高端制造关键功能部件精密滚动直线导轨副和精密滚珠丝杠副建设项目、悦创产业园、兰州高阀风洞阀门产业化建设项目。

生物医药产业:陇粤共建“大湾区·兰白自创区中医药创新发展示范区”、兰州生物所研发促胰岛素分泌肽融合蛋白注射液项目、中国生物西北地区科技健康产业园项目、兰州兽研所中牧兰州药厂发展兽用生物制品项目、生物基化学纤维产业项目、荣晔生物牛血清生产工艺优化项目、中国生物兰州科技健康产业园血液制品生产基地项目、奇正藏药大品种药二次开发、与天津药物研究院合作共建研发平台、佛慈康养小镇、兰州新区生物医药园区、兰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三期)、生物研究所新建多糖蛋白结合疫苗生产车间项目、中国生物西北地区科技健康产业园项目动物疫苗生产基地建设项目、中农威特生物医药基地二期、甘肃农垦技术改造项目、生物制品批签发及检验检测平台项目、兰州高科现代医药物流园、年产15000吨医药农药中间体及新材料项目、兰州同位素医药中心建设医用同位素药物生产基地项目、东瑞制药(兰州)原料药基地项目、尚方堂现代中药与大健康产业园、广润生态沙棘循环经济产业及生物科技研发建设项目、慈济药业年产1.5万吨中药饮片及浸膏生产项目、健顺生物细胞培养基研发及工业化生产新址扩建项目。

绿色冶金产业:榆钢储运原料场及烧结料场封闭改造项目、兰鑫钢铁年产100万吨高速棒材轧钢生产线、兰鑫钢铁精品特钢结构调整项目、腾达西铁电炉炉前浇筑烟气治理清洁化项目、宝方10万吨超高功率石墨电极项目、方大炭素新上高压浸渍及二次焙烧隧道窑项目。

第二节做强八大支柱产业集群

培育航空航天产业集群。以集成组装、整机制造、融合转化为牵引,构建国内高水平的航空航天配套产品、无人驾驶机、真空装备等为主体的航空航天产业集群,打造全省航空航天创新发展高地。航空航天配套产品:建设航天科技产业园,打造国内高水平的自动飞行控制系统、电作动器、机载雷达、宇航装备等航空航天配套产品生产基地。开展民用卫星电推进系统、民用小型铷原子钟、民用压力容器研制生产。无人驾驶机:加快无人驾驶直升机、无人机蜂群自主指挥系统等研制生产。推进民用轻型飞机、旋翼式无人直升机、民用无人机光电雷达等相关装备产业发展。探索在榆中生态创新城建立通用航空产业基地。航空制造:重点聚焦航空新材料、航空系统模块及关键零部件、航空无人机的生产和研发,培育发展飞机拆解、飞机改装设计、飞机总装等产业。真空装备:推进兰州航天高新产业基地真空装备产业园建设,推动高端真空装备产业规模化发展。

培育新材料产业集群。以扩能升级、延伸配套、研发培育为发展方向,打造基础材料、关键材料、前沿材料为主体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基础材料:立足原材料工业和技术优势,发展化工新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基础较好产业。金属新材料:加快发展高导新材料、镍钴新材料、铜箔、高强度铝合金、铝箔、钛新材料及金属粉末等金属新材料产业。炭素新材料:加快发展石墨电极、碳纤维、石墨烯等炭素新材料产业。前沿新材料:鼓励支持研发纳米材料、生物材料、智能材料、超导材料等科技前沿产业发展。加快光电新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等潜力较大产业发展。

培育新能源产业集群。以兰西城市群“锂电—新能源汽车”产业为突破口,打造动力电池、氢能、充电设备等为主体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动力电池:推进宝武负极材料、海亮铜箔、德福铜箔等项目建设,招引新能源电池企业,配套发展上下游产业,新能源材料产能规模达到50万吨。氢能:推进兰石制氢成套设备,加快氢能产业园建设,促进氢交易市场落户,致力打造“兰州氢城”。

积极发展核燃料产业集群。依托中科院近物所、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中核兰州铀浓缩公司,构建核物理基础科学、核技术应用和工业生产全方位的产学研体系。加快放射性核素生产和应用,发挥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和甘肃省同位素实验室的优势,进行放射性核素生产,加快促进靶向放射性同位素药物开发。发展核电装备制造产业,依托西北铝加工厂、方大炭素、兰石重装等企业,扩大离心机机壳、核级碳素制品、热交换器、核容器等核电元件及特殊材料等研发和制造。

做优新型建材产业集群。以提高绿色产品比重和安全环保标准为方向,打造新型建材、特种玻璃、高强水泥为主体的新型建材产业集群。高端水泥:加快发展42.5级及以上高标号水泥、满足特定工程需要的高强低钙硅酸盐水泥、抗硫酸盐水泥、油井水泥等特种水泥产品。绿色玻璃:大力发展低辐射镀膜玻璃及板材、真(中)空玻璃、光伏光热一体化玻璃及制品。新型建材:发展纳米孔保温材料、低辐射材料等高性能材料,建设兰州装配式建筑产业园。

壮大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围绕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兰州新区城市矿产园区建设,打造节能环保装备、资源循环利用为主体的节能环保产业集群。节能环保装备: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电机、节能监测设备、余热余压等工业节能技术,加快高效新型换热以及冷却技术和装备的产业化、规模化生产,重点发展污染物、环境质量在线连续监测、快速监测等仪器设备。资源循环利用:大力推进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加快实施甘肃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及无害化处置、九州绿能循环经济产业园等项目,建设西部地区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和区域性集散交易中心。

培育食品加工产业集群。以做强品牌、做优品质、做大规模为方向,打造特色食品、健康食品、乳制品、饮料、牛肉面等为主体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充分挖掘兰州百合、苦水玫瑰等药食养生价值,发展百合玫瑰花茶、食品、保健品、酒饮料、美容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打造具有兰州特色的百合玫瑰产业。加快乳肉制品、酒类饮料等产业发展。打造集研发、生产、包装、展示、配送、宣传、销售于一体的兰州牛肉面产业集群。

壮大烟草制品产业集群。以提高工艺水平,优化产品结构为方向,打造集卷烟研发、生产、物流、营销等为一体的烟草制品产业集群。实施“降焦减害增香”工程,加快推进精品“兰州”专用生产线技术改造等项目,推动“兰州”系列品牌卷烟发展。

专栏6-2八支柱产业重点项目

航空航天产业:兰州航天高新产业园、兰州航天高新产业基地真空装备产业园。

新材料产业:聚丙烯腈基碳纤维材料生产项目、新区铝业公司年产5万吨铝箔项目、德福新材料年产5万吨高档电解铜箔建设项目、西脉新材料产业园项目、方大炭素Φ750mm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研制及其产业化项目、方大炭素石墨烯新材料研究产线建设及产业化应用项目、方大炭素高温气冷堆炭/石墨堆内构件产能扩充项目、宝方炭材料年产10万吨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生产线项目、蓝星纤维公司碳纤维一期填平补齐项目、蓝星碳纤维二期、碳纤维产业及下游产业链项目、生物基化学纤维产业项目、正威(甘肃)铜业科技有限公司高导新材料项目、炭复合材料研究及其生产线建设项目、商投5万吨/年铝箔加工基地项目、钪钛伴生矿及硫资源综合利用新材料、年产2万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全生物降解材料产学研项目、海亮集团年产15万吨高性能铜箔材料、宝武碳业10万吨全流程一体化负极材料兰州新区生产基地。

新能源产业:宝武负极材料项目、海亮铜箔项目、海亮铜交易市场西北平台、德福铜箔项目、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氢能产业园、恒大三元软包动力电池、兰州电机股份公司电机智能制造提升、兰石集团恩力微电网公司光储充一体化投资、永登县分散式风电建设项目。

核燃料产业:铀浓缩四期二模块工程、“中浓”工程、贫铀再浓缩加工、核容器厂房扩建项目、高温气冷堆炭/石墨堆内构件产能扩充项目、兰州重离子医用加速器产业化及应用示范基地项目、万华集团同位素制药厂项目。

新型建材产业:永登祁连山数字化智能化改造项目、甘草水泥4500t/d水泥窑协同处置项目、红狮水泥矿粉磨项目、铸石120万吨超微粉凝胶材料项目、蓝天浮法节能安全新材料二期项目、欣荣鑫50万平方米防火玻璃项目、甘肃建投榆中创新科技产业园项目、德安建材新型切割装配板材厂建设项目、金瑞天辰节能保温材料生产线项目、普莱斯德绝热材料6万吨岩棉生产项目、北京三味一品楼宇装配式标准化构建项目。

节能环保产业:九州绿能循环经济产业园、甘肃工企危服环保公司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及无害化处置项目、甘肃永固绿能环保科技公司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项目、窑街煤炭资源能化共轨碳中和项目、甘肃华源西域环保科技公司10万吨/年电解铝灰铝渣资源化利用项目、兰州兴盛源再生资源加工产业园、绿色创新产业园、兰州新区城市矿产园区、兴盛园产业园2台75t/h高温高压循环硫化床锅炉余热发电项目、厦门东盛源西固区新型产业园区。

食品加工产业:兰州树屏众创城食品园区项目、益海嘉里粮油加工基地建设项目、王老吉大健康兰州生产基地项目、广润盛华生态沙棘循环经济产业及生物科技研发建设项目、金河池生产酿造搬迁升级改造一期项目、伊利乳业新增两条利乐枕生产线项目。

第三节加快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

打造总部经济集聚地。加强总部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超高层甲级(5A)写字楼集群、五星级酒店、高端商业等生活配套、专业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吸引央企在兰设立分支机构,引进一批跨国企业地区总部、综合性区域总部、设计咨询总部、研发中心、商贸物流总部,积极引进金融类总部企业设立金融机构西北总部、职能总部以及结算中心,打造财富管理中心。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充分发挥“黄河母亲”城市雕塑文化影响力,筹办黄河母亲节和“母爱”主题国际雕塑节。修复再现兰州“老八景”,打造兰州“新八景”。推进四库全书等生态型精致景区开发,沿河打造桃园、颐园、雁园、梨园等特色景观。推进伟大征程和平基地、兰州战役纪念馆、八路军驻兰办事处等红色旅游基地建设。

统筹推进“兰州设计”产业发展。推动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等“兰州设计”集群创新发展。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德国、意大利等设计产业合作。围绕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创意文化设计等领域,建设兰州设计产业园,构建“兰州设计”产业生态。

积极推进绿色金融服务创新。发挥兰州新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政策优势,对接央行减排工具,升级绿色低碳项目库。设立新区绿色低碳发展专项基金和法人绿色银行及绿色金融专营机构。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争取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探索气候投融资兰州模式,推进完善碳交易市场。

积极培育商务服务业。推进兰洽会服务创新、业态创新,打造西部重要会展城市。大力发展产品设计、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科技金融、检测认证和研发外包等全产业链科技服务。推进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和知识流程外包,优先拓展高附加值的服务外包业务。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持续强化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服务功能,完善兰州陆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申办条件。充分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建设纺织品加工、宠物食品加工等进出口加工制造基地。推动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等设施建设,培育“现代物流+制造业”产业生态。依托兰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跨境电商智能物流中心、跨境贸易数字资产运营中心。加强与顺丰、圆通等国内电商物流企业合作。推动跨境电商交易产品特色化发展,积极做大做精非遗产品。完善e外贸平台功能,推动外贸企业利用跨境电商拓展国际市场。

专栏6-3现代服务业重点工程

现代物流:兰州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西部陆海新通道(甘肃)兰州冷链物流园、京东亚洲一号(兰州)智能电商产业基地、电子商务项目、跨境电商智能物流中心建设项目、跨境贸易数字资产运营中心建设项目、甘肃(兰州)国际陆港物流信息中心(陆港联检中心)、普洛斯集团兰州陆港项目、兰州国际班列集结中心、兰州中欧回程班列分拨中心打造项目、与连云港共建中转中心项目、共建尼泊尔海外仓项目、与钦州港开放合作项目、宠物食品贸易区项目、甘肃物产集团皋兰公铁综合物流产业园、兰州久和国际农副商贸城二期、兰西客货运综合枢纽中心建设项目、甘肃(兰州)国际陆港多式联运物流园、兰州公路港物流园零担物流枢纽供应链体系、兰州优冷冷链仓配一体化供应链体系、丰树皋兰现代物流园、甘肃物产集团皋兰公铁综合物流产业园、康顺现代物流园、兰州市重卡博览服务中心、兰州现代交通物流产业园、西部有色金属仓储物流园项目(二期)、与顺丰、圆通等国内电商物流企业合作项目(京东产业园项目)、兰州新区高家庄站冷链仓储物流项目、红古区综合物流园项目、伊利西北仓建设项目。

总部经济:兰州环球港、兰州万达茂项目。

文化旅游:黄河母爱国际雕塑节项目,修复再现兰州“老八景”、打造兰州“新八景”项目,四库全书等生态型精致景区开发项目,桃园、颐园、雁园、梨园等特色景观沿河打造项目。

绿色金融:绿色产业基金项目。

兰州设计:兰州设计产业园。

第四节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红古区。建设以炭素、石墨烯、铝材工业、新型建材、煤基循环为主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以生物制品、现代中药、富硒农业、都市食品加工为主的生物医药和健康食品产业集群。加快资源枯竭型城市高质量发展,构建“城市矿产”资源回收集散体系,推动废金属再生循环产业链、废塑料循环产业链、废电子产品循环产业链,做大做强国家级“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品牌。

永登县。注重生态保护,加快源网荷储项目建设,改造提升铝业等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支持建设生态保护先行区、绿色发展先行区、特色产业培育示范区、农业产业发展融合示范区,打造辐射河西走廊的重要支点。积极发展有色冶金、文化旅游、新型建材、电子商务、现代农业、商贸物流等产业。

榆中县。推动榆中县与榆中生态创新城、高新区融合发展,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示范工程,建设国家新型城镇化示范县、西部领先的创新产业集聚新高地、西北重要的物流与供应链枢纽、先进的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西北富有特色的全域旅游示范区、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区、数字经济发展示范区。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文化旅游、现代农业、商贸物流等产业。

皋兰县。促进皋兰县与兰州新区融合发展,积极推进水阜石洞新城建设,建设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建设商贸物流枢纽区、近郊旅游休闲度假区、产业转移承接区、乡村振兴先行区和都市农产品供给区,打造兰白都市圈重要节点。发展特色农业、冶金铸造、装备制造、新型建材、生物医药、文化旅游、商贸物流、健康服务等产业。

专栏6-4县域经济重点工程

红古区:窑街煤炭资源能化共轨碳中和项目、民海地区智慧城市工程建设项目、川海智慧游客集散服务中心建设项目、红古恐龙地质公园建设项目、红古城乡有机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处理中心建设项目、兰西客货运综合枢纽中心建设项目、湟水城郊生态公园建设项目、甘肃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及无害化处置项目、红古区综合物流园建设项目、京藏高速公路海石湾收费站连接道路改扩建工程项目、G6京藏高速平安镇出入口新增项目、红古区山台地道路工程建设项目、三环高速公路河桥至海石湾连接线段项目、S233海窑隧道复线建设项目、甘肃丰正环保15万吨再生铝建设项目、湟水-大通河交汇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兰州现代农业第六产业园建设项目、100MW光伏发电项目。

榆中县:榆中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项目、高铁小镇、G30连霍高速清水驿至忠和段扩容改造(兰州北绕城东段)(含白银连接线)、新G309线金崖至河口(张家台)段高速公路。

皋兰县:大健康产业集群建设重点工程、有色冶金产业集群重点工程、黄河兰州段重要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突出环境问题治理工程、百里黄河风情线大景区建设工程、智慧城市建设项目、能源资源利用项目、智能电网建设项目、天然气建设项目、供热工程建设项目、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提升工程、城乡融合发展及乡村振兴重点公共工程、文化建设重点工程、教育卫生项目。

永登县:源网荷储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信息化产业园建设项目、兰州至张掖三四线铁路建设项目、分散式风电建设项目、七山百万千瓦光伏基地、县城道路升级等改造项目、西城区开发工程、西城区美好路建设项目、西城区高铁站站前广场建设项目、生态修复治理项目、集中供热改造工程、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项目、城乡融合及乡村振兴重点工程、科教文卫项目。

第五节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推动西固产城融合。推动兰州石化“减油增化”技改工程。优化石化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布局,实施西固全域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围绕精细化工和专用化学品领域,强化兰州新区与西固区石化产业深度协同,建设兰州新区精细化工产业园。

优化产业园区布局。构建以兰州新区、高新区、经开区为主战场、榆中生态创新城和甘肃(兰州)国际陆港为新兴极、“五区三县”为支撑点的“3+2+8”产业空间发展新格局。支持高新区持续做大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鼓励经开区全力推进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示范区建设,积极引进水电装备、清洁能源等产业,形成与高新区、兰州新区错位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支持兰州新区争创产教融合试点城市,高标准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和老城区企业出城入园,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完善权益分享、税收分成体系,发展“飞地经济”,建设一批“园中园”“共管园”等园区。推动兰州新区加强与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科学城等国内领先科技园区合作,建立“研发飞地”“人才飞地”。

推进产城人协调发展。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要求,优化各类用地比例,形成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功能复合的发展格局。完善产业园区内生产、生活、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围绕“人在园区生产”“人在园区生活”,打造“15分钟工作圈”和“15分钟生活圈”,推动工作圈与生活圈紧密融合,提升园区产业与人口集聚能力,实现产城人协调发展。

第七章 加强新型城市建设 打造高品质生活空间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黄河城市、精致兰州”建设,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推进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高质量发展,打造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的现代化中心城市。

第一节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

推进重点片区有机更新。实施雁滩片区有机更新,加快伏龙坪、华林坪等片区改造提升。攻坚破解住宅历史遗留“登记难”问题。推动主城区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发展总部经济,吸引央企在兰设立分支机构。实施中山路、麦积山路、白塔山景区综合改造等项目,全新营造消费新场景。

优化城市生活品质。提升传统商业街区,优化传统商业业态,植入更多休闲功能。打造包括物流配送、便民超市、家政服务等在内的15分钟社区服务圈。推动创建绿色社区,统筹布局各类公共服务和安防设施,通过拆墙透绿、拆围建绿等营造宜居环境,健全物业长效管理机制,逐步建设“完整社区”。

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加快建设特色文化街区,以黄河文化、丝路文化、彩陶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为依托,打造一批特色文化街区。建立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体系,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修复再现兰州“老八景”,打造兰州“新八景”,积极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专栏7-1宜居城市建设重点工程

城市更新工程:雁滩片区城市更新项目、华林坪片区改造提升项目、中山路商圈改造项目、麦积山路综合改造项目、白塔山景区综合改造项目、五泉下广场提升改造项目、南河新村片区城市更新项目。

棚户区改造工程:实施棚户区改造项目93个,其中城关区45个项目,七里河区9个项目,安宁区4个项目,西固区32个项目,高新区2个项目,兰州新区1个项目。重点推进城关区南砖瓦窑、雁滩片区,西固区全域以及福源小镇二期棚户区改造项目等剩余棚户区的改造工作。

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对2112个老旧小区实施改造。2021年计划改造老旧小区486个,2022年计划改造老旧小区561个,2023年计划改造老旧小区501个,2024年计划改造老旧小区273个,2025年计划改造老旧小区291个。西固片区综合改造项目(西固全域老旧小区改造项目)。

第二节 建设高效快捷的智慧城市

加快发展智慧交通。加快城乡智慧交通项目建设,推进中通道车路协同工程和G312清水驿至傅家窑“5G+智慧公路”项目。运用数字孪生技术,提升省内全境交通管控能力。有序推进个性化通勤服务,有效缓解重点路段、拥堵时段交通压力,建设氢能出行公交都市,助推全国文明城市建设。

加快智慧兰州建设。制定实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探索建立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和大数据中心。推进无线城市、移动支付城市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和运行效率。争取获批建设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争取数字政府研发中心落户兰州。建设基础电信企业兰州新区数字中心。支持兰州鲲鹏适配和创新中心、长城紫晶蓝光存储、“一带一路”润泽(兰州)国际信息港等项目建设。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客户数据“西数东算”和国内东部地区客户数据“东数西算”协同发展。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光纤宽带网络建设,持续加强移动宽带网络深度覆盖,深入推进IPv6规模部署。缩小城乡间信息基础设施差距,推动城乡信息设施融合发展。编制5G基站建设规划,严格落实基站、智慧塔杆及配套设施建设用地,研究免费开放公共建筑和杆塔等资源。以中心城区、重点园区、重要枢纽、交通干线为重点,尽快实现5G全域覆盖。

专栏7-2 智慧城市建设重点工程

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设、基础电信企业兰州新区数字中心建设、城乡智慧交通建设项目、G312清水驿至傅家窑窑5G+智慧公路”项目。

第三节 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

持续增强创新策源地科创优势。充分发挥兰州在生态修复、生物医药、核能氢能利用等领域的科技优势,加强碳中和技术合作。统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推进建设重离子物理前沿与应用研究、干旱生境作物学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力争进入国家创新策源地城市前10位,辐射引领全省创新发展。

统筹建设兰州制造创新平台。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上海张江自创区科技合作,在多肽药物合成、疫苗等领域布局建设高水平研发平台。建设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设基础电信企业兰州新区数字中心。共建新型军民融合创新平台。推动兰州石化与兰州大学、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等开展合作。

培育“专精特新”企业集群。建设兰州高阀风洞阀门等产业化项目,提高企业专业化能力。优化荣晔生物牛血清等项目生产工艺,促进企业精细化发展。广泛开展国际中小科技型企业合作,发挥兰州通道枢纽优势,拓展特色产品市场。支持蓝星碳纤维等新材料研发,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建设人才发展雁阵格局。以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牵引,实施人才一体化管理战略。依托在兰高校、科研院所,积极推进柔性引才。依托创新策源地城市建设,构建人才发展雁阵格局。定制个性化人才服务措施,鼓励创造创新创业。持续推进“金城萃英”工程,努力为强省会提供人才支撑。

专栏7-3 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工程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同位素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干旱生境作物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省生物制品批签发中心(药物安全评价中心),新型军民融合创新平台共建,兰州石化与兰州大学、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合作项目,兰州高阀风洞阀门产业化建设项目,荣晔生物牛血清生产工艺优化项目,碳纤维产业及下游产业链项目,重离子应用技术及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工程,西北生态环境资源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工程,基于强流离子超导直线加速器的超重元素合成和同位素技术研发装置工程,中国科学院大学兰州分院,甘肃先进计算中心。

第四节 建设清洁低碳的绿色城市

持续建设“黄河福道”。全域规划建设黄河风情线大景区,实施黄河北部片区生态环境治理、雁滩片区生态水系修复等项目。持续强化南北两山绿化管护,打造“黄河福道”。建立兰白全方位立体交通连接,打通沿黄公路,共建生态走廊。开辟什川到青城航线,推进向下游延伸。

统筹实施生态治理。实施燃气锅炉低氮改造等工程,PM2.5年均浓度“十四五”末控制在30微克/立方米以内。开展入河排污口专项整治。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实施九州绿能循环经济产业园,系统创建国家无废城市。集中推进实施兰州新区至主城区绿化工程措施,有效改善强省会的生态印象。

构建兰西生态廊道。协同推进西宁—海东—兰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湟水—大通河交汇水系生态修复工程,推动三江口、河口、主城区生态综合治理。实施黄河干流防洪治理二期工程,开展庄浪河、宛川河等一级支流综合治理,实施呢嘛沙沟、雷坛河等53条河洪道综合治理。

专栏7-4 突出环境问题治理和生态修复重大工程

黄河风情线大景区全域规划建设项目,黄河北部片区生态环境治理项目,雁滩片区生态水系修复项目,什川到青城水上航线项目,燃气锅炉低氮改造工程项目,入河排污口专项整治项目,九州绿能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兰州新区至主城区绿化工程项目,西宁—海东—兰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湟水—大通河交汇水系生态修复工程项目,三江口、河口、主城区生态综合治理项目,黄河干流防洪治理二期工程项目,庄浪河、宛川河等一级支流综合治理项目,呢嘛沙沟、雷坛河等53条河洪道综合治理项目,黄河兰州城区段航运建设工程,黄河城市段公交化通航能力建设项目。

第五节建设特色鲜明的人文城市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筹办黄河母亲节和“母爱”主题国际雕塑节,谋划建设黄河母亲“会客厅”。创建国家黄河文化保护创新(兰州)中心,谋划建设黄河文化兰州博物馆,加快实施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兰州文化艺术中心等重大项目,打造独具兰州特色的黄河文化保护传承示范区。开展黄河文化资源全面调查和认定,编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项目分类目录。

全面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养,提升文明城市内涵品质。推进市民道德建设、志愿服务建设、诚信社会建设、网络文明建设和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实施文明创建工程,全域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融媒体中心建设。持续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城市民族工作,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共建网上精神家园。

完善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建成运营兰州奥体中心,打造现代化体育文化服务综合体。加快建设兰州文化艺术中心。加强全民健身设施科学规划与布局,全面落实新建居民区和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标准。合理利用城市公园、公共绿地及空置场所建设体育设施,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策,有序促进学校等各类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打造“15分钟健身圈”。

专栏7-5 人文城市建设重点工程

项目建设引领发展突破工程:黄河风情线大景区全域规划建设项目、黄河母爱国际雕塑节、兰州非遗产业园、黄河流域兰州白塔山区域综合提升改造项目(二期)、读者印象精品文化街区、华侨城文化旅游综合项目、恒大文化旅游康养城项目、青城镇文化综合保护开发项目、华夏文化展示中心、兰州老街、老家•浪街旅游小镇项目、大青山游乐运动公园项目、皋兰生态修复及休闲农业项目、大兰山总体规划项目、兰州市黄河河道健身步道建设工程、兰州体育馆、七里河体育场改造提升、奥体中心建成运营、兰州高新区图书、艺术和文化中心建设、杨静仁故居修缮工程项目、沙井驿驿站沙井堡历史再现项目、兰州市烈士陵园纪念设施提质改造项目、兰州战役纪念馆纪念设施项目、红古古城驿站项目、红古区博物馆搬迁改造提升工程、红城大佛寺文化旅游综合开发项目、连城鲁土司衙门历史文化景区综合开发项目、兰州黄河文化艺术中心、国家黄河文化公园兰州段项目、兰州石佛沟生态旅游示范区项目。

景区品质提升发展突破工程:白塔山景区综合改造,修复再现兰州“老八景”、打造兰州“新八景”项目,四库全书等生态型精致景区开发,桃园、颐园、雁园、梨园等特色景观沿河打造项目,十里桃乡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建设项目,仁寿山景区提升改造项目,桃花谷生态修复国际露营地旅游建设项目,什川古梨园景区改造提升项目,再造一个关山森林项目,兰州战役(营盘岭)遗址公园项目,天斧砂宫地质公园保护及综合利用开发项目,金城公园二期,兰州黄河·塬上小镇项目,兰州水墨丹霞旅游景区二期项目。

夜间旅游综合发展突破工程:兰州首个24小时生活艺术街区(中天建广场)、黄河音乐喷泉改造提升项目等。

数字旅游创新发展突破工程:岚沐文体旅创意产业园、西北印刷文化数字产业园项目等。

第六节 建设安全灵敏的韧性城市

加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扎实开展重点区域“隐患点+风险区”双控试点,建设专群结合监测预警点,实现普适性监测设备全覆盖。持续推进主城区地灾综合治理三年行动,在红山根等地灾高易发区实施避险搬迁和工程治理项目,从根本上提升主城区地灾防治能力。

提升城市应急防灾能力。依托“社工委”平台,强化基层平战结合应急机制和助老扶幼能力建设。加快建设公共卫生应急救治中心等项目。联合国防大学,与兰州大学共建城市安全研究院,促进城市安全服务在兰州系统集成。建设兰州灾害预警监测系统,推动国家西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建设。

系统防范化解债务风险。有序申请地方政府债券资金,保障重大项目建设。合理安排年度预算资金及再融资债券比例,确保法定债务率降到合理水平。完善防范隐性债务风险长效机制,杜绝新增隐性债务。整合全市融资平台,盘活有效资产,增强“造血”功能,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专栏7-6 韧性城市重大工程

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黄河南岸红四村段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黄河南岸伏龙坪自强沟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黄河北岸大砂沟入城段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海石湾城区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伏龙坪生态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红山根地灾高易发区实施避险搬迁和工程治理项目、兰州灾害预警监测系统项目。

防洪工程:兰州市防洪综合治理项目、兰州市黄河干流防洪综合治理提标改造工程、庄浪河西固段防洪治理工程、湟水兰州市西固段防洪治理工程、大通河永登段和红古段防洪治理工程。

公共卫生应急工程:重离子医院项目、兰州市公共卫生应急救治中心、国家传染病区域医疗中心(兰大一院高新院区)、联合国防大学与兰州大学共建城市安全研究院项目、西北应急装备基地项目(国家西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建设项目)。

第八章 推动全域城乡融合 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以建设国家全域城乡融合示范区为目标,全方位推进全域城乡融合、产城融合、产教融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构建更加有序的区域协调发展“共同富裕”新机制。

第一节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建共享。合理规划布局农村学校,在交通便利、公共服务成型的农村合理布局义务教育学校,全面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统筹城乡师资配置,全面推进“县管校聘”改革,持续加大义务教育师资队伍交流轮岗力度,明确规定每年城市教师下乡支教比例,优先补充紧缺学科教师,严格落实乡村教师待遇补助。补齐乡村教育短板,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共用。

推动城乡医疗服务融合发展。健全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鼓励建立县域医共体,鼓励城市大医院与县医院建立对口帮扶、巡回医疗和远程医疗机制。发展面向农村及边远地区的远程诊疗系统,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乡村基层。增加基层医务人员岗位吸引力,逐步建立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有利于人才下沉和医共体发展的薪酬制度。逐步推进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变,推进在岗乡村医生进修培训。

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推动文化资源重点向乡村倾斜,提高服务的覆盖面。推行公共文化服务参与式管理模式,建立城乡居民评价与反馈机制,引导居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规划、建设、管理和监督,推动服务项目与居民需求有效对接。支持乡村民间文化团体开展符合乡村特点的文化活动。建立文化结对帮扶机制,推动文化工作者和志愿者等投身乡村文化建设。

深入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加快实现基本医疗保险跨省异地就医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推进社会保险扩面提质,做好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健全新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制度。加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妇女、老年人,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各项权益。完善残疾人福利制度和服务体系。做好困难农民重特大疾病救助工作。

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覆盖全部乡镇和行政村,促进城乡通讯设施均衡化发展。着力实施一批“四好农村路”建设示范工程,加强乡村旅游路、产业路建设,全面推行农村公路“路长制”。大力推进城乡污水垃圾收集处理、市政供水供气供热向城郊村延伸,提高城郊村居民自来水供给质量,实现污水处理设施乡镇全覆盖。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全面实施美丽乡村示范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整县推进工程。

第二节加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

整镇推进实现乡村振兴。全域规划建设城乡融合示范镇,重点打造甘味树屏、红色和平、梨韵什川、生态伏龙坪、共同体西园、桃乡安宁堡、古渡河口、低碳窑街等一批城乡融合新典范。

推进城乡产业深度融合。系统构建农村电商平台和物流体系。鼓励“城市服务+乡村生产”等方式,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和贸工农技结合型产业联盟,加强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引导农业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建立农产品连锁店等新型农产品营销网络。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建设工程,依托兴隆山、关山、石佛沟、青城古镇、什川古梨园、吐鲁沟等自然文化景观,打造榆中李家庄田园综合体等为代表的一批乡村旅游园区。积极推进数字农业建设,发展智慧农业,培育“互联网+特色农产品”品牌企业。

发展精致农业。持续推进西部寒旱农业特色产业“农牧复合”行动计划,推进垂直农业产业体系落户兰州,因地制宜推动“甘味”产业发展。支持红古区、永登县、皋兰县、榆中县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发展种业产业,着力打造榆中生态创新城种业小镇,建立中草药“种质资源库”。

第三节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机制,持续推进西部寒旱农业特色产业“农牧复合”行动计划。有序引导“党支部+合作社”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有序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创新东西部对口扶贫机制和“万企帮万村”帮扶模式,着力扶志扶智协同,彻底打通共同富裕向上通道。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鼓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以资源资产作价入股、资产托管、租赁、承包经营等多种经营模式与社会资本合作,共建农业产业园、创新创业园、农业科技园和乡村旅游示范区。大力扶持小家禽、小庭院、小作坊、小手工、小买卖等“五小”产业发展。盘活乡村闲置公益设施,将失去教育功能的闲置校舍以“零租金”形式交由村集体单独经营或与其他市场主体合作经营。

强化乡村就业创业服务。建设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孵化基地)等平台,支持外出务工人员等返乡创业。创建农村创新创业和孵化实训基地,加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手工艺人和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推行“创业+技能”“创业+产业”的培训模式。引导网络平台企业投资乡村健全完善农村创新创业支持政策,建设一批农民创业园区、见习基地。

专栏8-1 城乡融合重点工程

甘味树屏城乡融合项目、梨韵什川城乡融合项目、低碳窑街城乡融合项目、红色和平城乡融合项目、生态伏龙坪城乡融合项目、共同体西园城乡融合项目、桃乡安宁堡城乡融合项目、古渡河口城乡融合项目、中草药“种质资源库”建设项目、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生态治理试验区建设项目。

第九章 规划实施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更好履行政府职责,最大程度激发各类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形成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强大合力。

第一节加强组织协调

合理确定市政府与(县)区政府分工,建立健全新型城镇化推进工作协调机制。市政府统筹研究和制定相关政策,牵头推进政策落实和规划实施,协调解决城镇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确保工作部署到位、规划落实到位、实际措施到位。市直有关部门根据职能分工,根据本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和政策措施,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工作措施,明确时序进度。各县区根据本规划落实主体责任,建立相应领导协调机构,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结合实际编制本地区具体工作方案,切实抓好试点各项工作。

第二节强化规划管控

加强本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各类规划的衔接,确保在总体要求上指向一致,在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在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在城镇化建设管控边界上保持一致。加强本规划在新型城镇化工作推进中的指导作用,确保依规划开发建设。围绕规划目标和重点任务,抢抓中央、省政策机遇,谋划实施一批支撑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大项目。建立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库,对项目进行清单式管理,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省上重点项目库。

第三节创新资金保障

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加快形成投资来源主体多元、投资方式多样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创新政府投融资方式,提高政府投资质量,提高财政性资金使用效率。鼓励地方政府发行绿色债券、转型债券、项目收益债券等专项债券,广泛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投资运营。鼓励和吸引境外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运营。积极争取省级投融资平台支持,发挥市本级投融资平台力量。促进活跃投融资市场,支持兰州龙头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和发债融资。

第四节健全监测评估

制定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进程时间表,建立城镇化工作统计指标监督体系,规范统计口径、统计标准和统计方法。加强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和与跟踪分析,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中期评估、专项评估和总结评估,及时掌握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针对人口变动趋向、失业率、环境质量等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和具体实施方案。建立健全激励考核机制,定期对新型城镇化工作进展情况开展督查,及时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充分发挥督查考核的导向作用。

第五节凝聚工作合力

激发全社会参与规划实施的积极性。注重工会、共青团、妇联、学会、协会等作用,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共识和力量。建立健全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城镇化工作激励机制和尽职免责机制,调动广大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城镇化业务培训,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专业化干部队伍,着力提升服务水平。


推荐阅读

无相关信息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 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 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