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胜之年。距离2020年年底还有7个月的时间,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今年的污染防治攻坚战应该怎么打?应对“大考”我们应该怎么做?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政协委员们纷纷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言献策。
保持定力力度不减
全国两会召开之前,国务院公布了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量化指标任务落实情况。生态环保方面,去年全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4.4%和3.5%,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下降3.2%和3.3%,超额完成年度预期目标。
全国政协委员、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介绍说,“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九项约束性指标,有七项已提前完成2020年目标任务,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指标已接近完成,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预计2020年能够如期完成。
蓝天保卫战正按计划稳步推进。“截至目前,《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中的PM2.5目标已提前一年完成。另一项优良天数比率目标,如果年底前不出现极端天气,也有信心完成。”全国政协委员、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说。
碧水保卫战继续稳扎稳打。2019年,我国基本完成899个县级水源地3626个问题环境整治任务。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2899个黑臭水体消除2513个。全面完成长江流域入河、环渤海入海排污口排查。推进长江“三磷”专项排查整治。完成2.5万个建制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净土保卫战扎实推进。2019年,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坚定不移禁止洋垃圾入境,全国固体废物实际进口量同比减少40.4%。启动“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清废行动2019”发现的1254个问题中,1163个完成整改。
“今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同寻常,污染防治也极不同寻常。”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谷树忠用了3个“不同寻常”来描述当前的形势。他表示,作为收官之战,污染防治攻坚战要冷静面对来自经济下行等方面的压力,坚持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定力,优化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精准施策、协同发力,尤其要戒除“一刀切”,发挥生态环境约束性指标的规制作用,确保收官之战顺利、胜利。
“前所未有的新冠肺炎疫情,使今年的工作形势更加复杂,工作任务更加繁重。”全国政协常委、民进湖南省委会主委、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潘碧灵认为,在这种紧要关头,“一是统一思想,坚定信心。二是主动积极,高效优质。”
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但是全国政协委员们对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充满信心。
“通过实施环评审批和监督执法的正面清单,创新监管方式,主动介入、简化程序、优化服务。”潘碧灵强调,“要保持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战略定力,梳理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目标任务,拉条挂账,强弱项、守底线,坚决完成‘十三五’规划和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硬指标、硬任务。”
今年,重庆市出台实施《重庆市环评领域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余国东解释说,这是特殊时期采取的特殊办法,“生态环境部门内部挖掘工作潜力,推动企业复工复产,但是生态环境治理的力度一点都不会放松。”
科技支撑精准施策
3月20日,受到疫情影响,很多人足不出户。生态环境部卫星中心的遥感人员却能通过卫星,监测到全国的秸秆焚烧火点和PM2.5污染分布变化情况。千里之外的太空中,国内外十余颗卫星一起,形成高空间、高时间、高光谱分辨率和全谱段、全天候、全天时观测的遥感监测网络。
疫情期间,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刘文清院士一行6人乘坐自主研制的观测车奔赴武汉疫区,开展为期两周的大气环境立体探测实验,获取了武汉重点区域内大量观测数据,掌握了大气环境要素的高时空分辨率分布特征及污染物排放、输送情况。
在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支持下,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局等单位联合建成了京津冀大气综合立体观测网,也是国内最大的区域天气空综合立体观测网,为找到京津冀大气污染成因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渤海入海排污口、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中,工作人员使用排污口排查APP、水下暗管排污口无人机等设备,排口无所遁形。
……
这些高科技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科技支撑,为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卫星气象研究所所长、国家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工程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张兴赢提交了关于加强大气环境资源管理、科学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提案。“要在强化大气污染治理的过程中推进大气环境管理。在大气环境资源监测和精细统计的基础上,以大气环境资源的时空优化配置为核心,科学布局产业和产能的地理空间结构,实现大气环境的中长期治理目标。”
“可以依据大气环境资源数据,制定区域差异化减排目标。结合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和污染源清单,计算大气环境资源消耗状况,形成区域大气环境资源优化配置方案,并将其融合到区域长期产业规划中。在污染物总量控制中,参照大气环境资源数据,制定区域差异化减排目标。”张兴赢建议。
致公党中央提交的《关于完善环境监测标准体系建设的提案》,建议优化顶层设计,增强环境监测标准体系科学性,加大环境监测科研投入,培养高水平研究队伍,培养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发展的土壤和加大对地方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投入。
“要打通科学研究与具体应用之间的联系。现在的研究成果并不少,但成果的具体应用依然存在一些制度设计、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壁垒。”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生态与生物资源研究室主任闵庆文表示,还要打通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污染不仅是环境问题,还是经济问题、文化问题,需要多学科的真正合作而不是‘自说自话’。”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物理环境监测室主任温香彩认为,科学技术支撑依旧要下大力气。下一步,大数据平台、5G技术等将为环境监测提供助力,“这次疫情充分体现出数字监测技术的优势,当无法抵达现场时,监测人员已经可以远程遥控操作。”
“要加强科学治理的手段。现在已经进入5G时代,但我们很多环境监管的办法还停留在互联网的时代。”全国政协委员、安徽艾可蓝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屹认为,当前污染治理对科学化、专业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决策和行政管理也要跟上时代步伐。
总结经验再接再厉
污染防治攻坚战已经进行三年多,虽历经艰难,但各地各部门一直迎难而上,向着目标坚定前进。
刘炳江说,蓝天保卫战打响以来,全国空气质量改善取得明显成效,但这些目标都是阶段性的,“可以明确地说,蓝天保卫战还会继续打下去。”
“要认真总结‘十三五’规划的实践经验,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深入分析原因。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统筹谋划好‘十四五’规划编制。”潘碧灵说。
温香彩表示,今年各地可以总结一下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经验,为今后的生态环保工作提供借鉴。
这三年,社会各界在污染防治攻坚战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刘屹都看在眼里。他说,虽然是收官之年,但是污染防治攻坚战没有收官,“这是一个持续性的工作,需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进一步完善。污染防治依旧任重而道远。”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委员、民建苏州市委副主委、苏州科技大学城市发展开云直营官方(高级研究院)副院长宋青说:“污染防治攻坚战是一个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战役。”
宋青认为,污染防治攻坚战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政府说到做到,老百姓看到了在这过程中所有的努力,“下一步仍然要把握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开启新的更高质量的战役。”
“这三年的经验,将为下一阶段我们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提供底气、资本、经验、信心、实力和战斗力。”宋青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