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的一则消息,让国人为之欢欣鼓舞。日前,我国第一支核潜艇部队对外解密,展示了它的真容。核潜艇是一个国家大国地位的象征,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撑。1970年12月,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艘核潜艇下水。42年来,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我国核潜艇部队默默守护着祖国的海域,把对党和祖国的忠诚镌刻在深海大洋。
清晨,某军港一片静谧。没有喧闹的锣鼓,没有亲朋的送行,一艘巨大的黑色“钢铁巨鲸”悄然驶离港口,一头扎进万顷碧波,消失在茫茫大海。接到上级命令,官兵又一次驾驭核潜艇出海训练!
这支部队是中国海军第一支核潜艇部队——海军北海舰队某潜艇基地。组建以来,这个基地官兵驾驭核潜艇纵横大洋,在惊涛骇浪中竖起丰碑:水下长航,创造世界核潜艇一次长航时间新纪录;极限深潜,检验我国核潜艇深海作战性能;水下发射运载火箭,宣告中国海基战略威慑力量形成。
算好“三笔账”
上世纪50年代,为了打破世界军事强国的核讹诈、核垄断,维护国家独立、自主、安全、尊严,毛主席在1959年10月,发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伟大号召,开启了我国核潜艇事业艰苦卓绝的建设发展历程。197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成为继“两弹一星”之后的又一国之重器。
对于核潜艇的重要性,北海舰队某潜艇基地官兵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某艇员队政委苏云宝在一堂政治教育课中讲道:“作为新一代核潜艇人,我们首先要算好‘三笔账’:算好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账,每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核潜艇部队建设高度重视,倾注大量心血,基地成长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党的正确指引;算好国家建造核潜艇的投资账,核潜艇汇集国家最尖端科技,一艘价值数十亿元,管好用好装备责任重大;算好党和国家对艇员的培养账,我们和飞行员一样,都是国家用重金打造出来的。”
据总工程师姚青生回忆,当时他原本考入天津大学深造,就在他被推荐攻读博士学位的当口,收到“速回部队执行任务”的电报,他二话不说,立即打起背包归队。
驯服“钢铁巨鲸”
那年,海军从各舰艇部队抽调的36名官兵组成中国核潜艇第一支艇员队,开始探索驾驭核潜艇的艰难历程。
面对核物理、高等数学、流体力学等30多门学科和上万台设备,36名官兵迎难而上,不分昼夜地学,查资料、爬机舱、摸管路、钻反应堆舱,熟悉每一个环节,掌握每一个系统,最终完全靠自己的力量摸索出驾驭核潜艇的“门道”,驯服“钢铁巨鲸”。
1988年9月,基地官兵驾驭核潜艇悄无声息地潜入万顷碧波,执行水下发射运载火箭任务。运载火箭冲破海面,带着橘红色的火焰,准确溅落在目标海区。由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能力的国家,标志着我军海基战略防御力量初步形成。
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浪潮扑面而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海上局部战争成为时代紧迫课题。面对新形势、新使命,基地官兵在执行远航任务中积累经验,在实战化条件下不断提高打赢本领,着力打造一支令敌胆寒的海上精兵劲旅。他们创造了核潜艇热态交接紧急出动、水下多雷齐射等中国核潜艇史上的多项首次;他们还建成集综合训练信息网、3D虚拟教学模拟系统、水下信息对抗训练系统、核动力模拟训练系统等先进训练设备于一体的模拟训练中心,实现全员、全装、全系统、全要素模拟训练。
“怕死不干核潜艇”
艇员董福生,一直珍藏着一封写给爱人的“遗书”:“如果我不能陪你走完一生,希望你不要难过,把孩子带好,再组织一个幸福的家庭。”在基地,这样的“遗书”比比皆是。因为,对于核潜艇官兵来说,每一次远航都是生死考验;要战胜敌人,他们首先要战胜自己,因此,他们的口号是“怕死不干核潜艇”。
每次驾驭核潜艇出海长航,对基地官兵来说都是一次生理极限的考验。那年初冬,一艘核潜艇悄然离港,一个“猛子”扎入深海,开始我国核潜艇首次最大自给力试验。空气、水、阳光是生命必不可少的三要素,可是,对于长航的官兵来说,这三样是最昂贵的“奢侈品”。时间过去50天,用水成了最大的难题,喝水定量,洗脸成了奢望。长时间水下生活,艇员们的体质明显下降,许多人出现失眠、头晕、食欲不振、记忆力减退、血压降低、腰腿疼痛、大腿根部溃疡等症状。日历一张张翻过,昼夜一次次轮回。第70天到了,我国核潜艇已超过法国核潜艇67天的长航纪录,是到此止步,还是继续前行?时任艇政委常宝林面向全体官兵作了一次“民意测验”,结果都选择“继续航行”。最终,他们驾驭核潜艇圆满完成90昼夜长航,创造了核潜艇一次水下航行新纪录。(本文原载于《光明日报》,有删节,有改动)
“没有用外国的一颗螺丝钉”——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总设计师彭士禄忆往事:
1954年1月21日,这个日子因为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驱驶的钢铁“巨鲸”——核潜艇的首次亮相被人们所深深铭记。然而,更令世人惊讶的是,仅仅过了17年,中国就拥有了一艘自己研制的核潜艇。这艘核潜艇的总设计师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士禄。
中国的第一代常规潜艇是按中苏“互助协定”,由前苏联提供图纸、材料、设备,甚至派出专家来指导监制的。后来由于中苏关系破裂,核潜艇从设计到建造完全是由我国自主完成的,“没有用外国的一颗螺丝钉”。
1962年,彭士禄开始主持潜艇核动力装置的论证和主要设备的前期开发。由于我国核潜艇的建造是“从零开始”的,因此,无论在设计还是在建造过程中,都出现过激烈的争论。“当时的各种争论实在太多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常常对研制人员说,不要吵,做实验,用实验结果来说话。最后,根据实验结果我来签字,来负责。时间很紧啊,总要有人拍板,不能无休无止的讨论呀!”
1967年起,彭士禄组织建造了1:1潜艇核动力陆上模式堆装置。核潜艇研制、生产中的许多重大技术问题,如惯性导航、水声、武备、造水装置等都由他拍板决定。别人都说,彭总这个人就是干、干、干,做事坚决果断。正是他的这种果断使得核潜艇的建造紧张、快速、有序进行。
对于核潜艇研制过程中的这么多次“拍板”,彭士禄坦言也有拍错的时候,但对他而言,“错了,我就改过来,再继续前进。干事业就要有点冒险精神,只要三七开,有70%的把握,就可以干。不然,都准备好了,还要我们干什么?”(本文根据彭士禄接受《中国核工业》杂志访谈整理)
【延伸阅读】
关键词:我国第一代艇
中国的核潜艇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自行研制以来,经历了极为坎坷的发展历程。
中国首先发展的是核动力攻击潜艇,首艘下水于1970年,当时的名称为“长征一号”,国内称为091型,国外称为“汉”级。在海军试验接受后,编号为401艇,随后402、403、404、405 相继建成服役,海军首先将这种战略性武器部署于保卫京畿重地的北海舰队,用来守卫祖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心脏。在成功建造091型“汉”级攻击型核潜艇的基础上,中国又成功建造了首艘战略导弹核潜艇,型号为092型,国外称为“夏”级的战略导弹核潜艇406号。
1987年12月31日,中国海军核潜艇首次远航训练获得圆满成功。潜艇部队的全体官兵驾驶着核潜艇,在辽阔的海洋上完成各项训练任务,创造了中国海军潜艇水下航行时间最长、航程最远、平均航速最高的记录。参加这次远航训练的核动力潜艇,是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全部机械和设备都是国产。它具有续航能力大、航行速度高、潜航时间长、隐蔽性能好等特点,是中国海军史上的里程碑。
2009年,中国战略核潜艇在海军成立60周年海上阅兵中首次公开亮相。
媒体点评:透明与自信
“透明与“自信”是外界强调最多的两个关键词。韩国《京乡新闻》28日报道称,任何一个核大国都尽量回避报道本国的战略武器核潜艇,中国官方的此次披露属于极其例外。有分析认为,比起对外显示这些潜艇的威力,中国似乎更想表明在拥有和运行新型核潜艇方面游刃有余。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中国军队越来越显示出自信心。
《金融时报》在报道中说,尽管中国公布的是隶属北海舰队的老一代核潜艇,而不是以海南岛为基地的更先进的“晋”级核潜艇,但这样的装备在国内媒体亮相,还是反映了中国军方的信心越来越强。
中国军事专家杜文龙28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中国核潜艇部队此时亮相有多方面考虑。
一是核潜艇部队已经形成切实作战能力,中国的核潜艇通过训练和战备巡逻形成了海基核打击能力,公开亮相意味着这一能力的成熟。二是中国新一代核潜艇有了进展,中国核潜艇力量建设走的是“使用一代,研究一代,摸索一代”的路子,所以能够让核潜艇部队亮相,说明新的核潜艇研究与探索有了相当进步。三是中国战略核力量进行了优化,从三位一体海陆兼备向海基为重点进行发展,而海基战略核力量是全球核打击力量发展的重点。(摘自《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