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弥漫悲情的喜庆。填补世界
核电工业技术空白的首堆三代核电AP1000上月在溧阳上上电缆集团正式研制成功,而领衔攻克这一难题的首席专家王松明却因劳累过度癌症复发,永远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年仅50岁。
正是因为王松明的“拼命三郎”精神,国产自主品牌才站上了核电技术的“珠穆朗玛峰”。
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党组书记王炳华动情地评价,“这是
中国核电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日前,溧阳市委作出向王松明学习的决定,让勇于挑战、敢于担当、忠诚敬业的“王松明精神”成为溧阳现代化进程中的强大驱动力。
出人意料的是,这位主持和参与国家863项目,获得20多项国家专利的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竟是一名高考落榜生。30年来,为了钻研业务,王松明经常是揪着一个小问题,加班到深夜。电缆材料配方测试,是研制符合不同要求材料的重要途径,电缆工程师一辈子如没做过数千次配方测试,就不算合格。王松明曾创造过一天27次配方测试的记录,每次配方试验一般不少于15分钟。这种执着让他敢于挑战世界级技术难题,完成了我国首批
核电站核岛内电缆、辽宁号航母关键电缆、磁浮列车长定子电缆等重大课题的研发制造,为我国核电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2010年底,国家核电工程向国际展开世界首堆三代核电AP1000壳内电缆研发和制造的招标,甚至连美国的中标公司都在分析技术难度和风险后知难而退。
内行人知道,三代壳内核电缆研发有三难:其一,技术要求高。该项技术标准是美国西屋公司制定的“美国标准”,国际上尚无成熟的材料制造技术;其二,电缆要求使用寿命长。三代核电要求正常使用60年(二代只要求40年),最残酷的试验要在高温、高压、高辐射下进行;其三,沟通难度大。一些技术指标的变化需要随时和技术提供方沟通协调,还要克服语言沟通、术语解释等障碍。
国家核电技术公司把希望寄托于“上上”,江苏上上电缆集团董事长丁山华却犹豫了:由于长期精力透支,王松明患上了胃底贲门癌,切除了2/3的胃,如今要攻克国际顶级难题,他的身体是否支撑得了?王松明却主动请缨,“我有七成把握!借这个机会拼一下,就等于为国家摘得了核电缆技术皇冠上的明珠!”
层层重压之下,王松明挂帅的研发团队每天早上召开专项例会,晚上挑灯夜战。在产品试制中,最多的一种产品连续试制30多次,有些关键指标一系列试验就要几个月……王松明每天加班到深夜两三点成为常态,经常奔波于北京、上海、深圳做试验,亲人和同事们担心他因身体透支而旧病复发,劝他别那么拼命,可王松明淡淡地说:“时间不等人,不拼怎么行。”
因为过度劳累,王松明胃癌复发,癌细胞已开始转移,需要立即手术。为了研发事业,他将手术日期一再推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手术效果很不理想。但病魔没有击垮王松明的意志,王松明的意志却击垮了科技难题。仅耗时1年多,就攻克了三代壳内核电缆核心技术难关,打破了当时业内普遍认为光做试验至少要两年的定论。
预感到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王松明,请求医生让他再回工厂、车间看最后一眼。那是一个炎热的上午,医生把插着氧气瓶和挂着点滴的王松明从中巴车上搀扶下来。虽然极度虚弱,但王松明还是西装领带做人和做事一样,他永远都是那样认真和执着。眼前的一幕,让王松明热泪盈眶:公司全员列队等候,迎接他回家。他坦然地对同事们说,“本来想亲眼看到产品正式交付,现在看来是等不到了,后续完善工作就拜托你们了……”
不久,年仅50岁的王松明永远合上了疲惫的双眼而这一天,距世界首堆AP1000壳内电缆正式交付,仅差7个多月。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一位资深专家这样评价王松明,“中国如果编写核级电缆发展史,缺少了"王松明"三个字,将是不完整的。中国制造的成功,终于可以告慰他的在天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