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院主办,环保部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民间环保组织达尔问自然求知社联合承办的大型环保论坛“绿色能源与我们的生活”在北京举行。
环境保护部核设施安全监管司副司长邱江指出,核能是目前唯一可替代化石燃料大规模生产的一次能源。
邱江提出,在目前的新能源规划中,
核电已被业界广泛认为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低碳减排的有力推手,是倒逼能源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努力抓手,目前我国已有30余台在建的核电规模。
6月19日,环境保护部发布5月份重点区域和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结果显示,5月份,74个城市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60.1%,超标天数比例为39.9%,其中轻度污染占29.4%,中度污染占8.3%,重度污染占2.1%,严重污染占0.1%。首要污染物为O3和PM2.5。
大气污染问题依然在持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专家告诉记者,当前来看,对我国大气污染贡献最大的依旧是燃煤。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高级顾问周凤起在论坛上指出,2012年我国能源结构有所优化,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下降了2.2%,但是,只能说有所优化,因为中国这样一个以煤为主的结构,一下子要有根本的改变还需要长时间的努力。
周凤起介绍,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2010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上升到72.7亿吨,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24%。假设未来我国GDP年均增速达到8%,到2020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要达到97亿吨,这个数字相当于全球的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的总限值。
找到新能源替代化石燃料,已经成为了世界性的话题,对于中国而言,意义更大。
邱江认为,核能是目前唯一可替代化石燃料大规模生产的一次能源。出于环境和能源安全的考虑,在目前的新能源规划中,核电已被业界广泛认为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低碳减排的有力推手,是倒逼能源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努力抓手。
但是,从日本福岛第一
核电站虽然发生事故后,对于核能的利用,很多国家的民众甚至到了“谈核色变”的地步,我国也一度中止核电设施的建设工作。
邱江提出,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核安全与防治污染的挑战,运行核电厂的增多导致了风险不断的增加,核电技术管理和监管人员的经验还不能适应核能迅速发展的要求。公众对核安全与辐射的诉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主要的是公众舆论、信息公开、公众参与已经成为了制约核能核电高速发展的瓶颈。
不过,他强调,在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一套比较完整、严格、有效的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制度。我们参考国际原子能机构和核能先进国家的有关安全标准,基本建立了覆盖各类核设施,包括核电厂的法规标准体系,通过对核电站的选址、建造、调试、运行到退役的全过程,实行许可证监督管理,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审批要求和许可条件,并且在每个核电厂的现场都派驻了现场监督人员,以确保对核电厂运行的安全,实施有效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