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风电变电变压器核电开关柜互感器电缆绝缘子火电柴油发电机组

实力支撑信心——第九届中国核能国际大会侧记

2013-04-10 中国核电网 7
5月15至16日,第九届中国核能国际大会在北京召开。据主办方介绍,中国核能国际大会是聚集核能领域精英的年度会议,开始吸引其他新兴 核电市场的重量级嘉宾参会。从本次大会的规模来看,也确有核能业界峰会的气象。

  “核能的复兴”

  参加此次大会的有核电巨头、核电运营方、设备供应商、技术提供商、铀矿开发商、乏燃料处理商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国内外核能研究机构和行业协会,应该说,大会的议题设置和嘉宾邀请,覆盖了全球核能产业整个链条上的各个环节,而会上透露出的相关信息也颇具启发意义。在“核电重启:挑战与机遇”的主题下,核能业界各方对于全球核电以及 中国核电的前景表达了充分的信心,这些信心均有足够的论据支撑,包括全球核电长远规划目标中所涉及到的产能与核电堆数并未受福岛核事故过多影响、核电技术的不断改进可确保核电运营安全等。不过,这份信心更多地源于业界人士对于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内的能源趋势分析:“目前,核电是唯一可以替代化石能源的第三种能源,在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考验方面,核电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这样的判断,对于核能界来说,其实并不陌生,并已逐渐成为普遍意义上的发展共识。世界核能协会中国区总监Francois MORIN甚至表达出了其个人更为直接的看法:乐观地说,将有可能出现“核能的文艺复兴”。与会的罗马尼亚经济部能源署官员也表示,“世界上没有哪一种能源能得到100%的支持,每一种能源都有优缺点,罗马尼亚将坚定支持发展核电。”

  “在法国没有所谓的老核电厂”

  当然,支撑信心的最关键力量,当属核能技术的“自我完善”,只有技术确保了核能安全,才能让其产生实际的信服力。在这方面,全球核能业也下足了工夫。法国电力集团PIAP工程与采购部总经理Bruno MARQUIS的一句话让记者印象深刻,他表示,“在法国,没有所谓的老核电厂。”显然,这样的底气源于法国核电厂对于技术的及时改进升级,同时不断加强安全管理。这应该也是法国成为核电强国的一项重要特征,更值得关注的是,在回答关于改进费用是否很昂贵的问题时,Bruno MARQUIS表示:相比新建 核电站,技术的升级改进费用要少得多。

  技术的探讨与推介,也是本次大会的主要内容,包括ACP1000、CAP1400、ACPR1000、高温气冷堆等核电领域新技术均在大会上突出了各自的技术特点,并显示出了跃跃欲试的全球市场“试水能力”。

  此外,核电设备和运营的技术供应同样令人关注。一是在核电站日常运营方面,韩国斗山重工业集团相关负责人就向记者表示,其一直在改进和研发包括核电厂地震预警系统在内的核电站运行检验与操作仪控技术体系。二是在核电设备制造方面,中国国产化的部分关键设备已可满足中国最新的核电安全标准,中国一重和中国二重在本次大会上分别做了《核电制造的技术创新和能力提升》《提高锻件生产能力,保证核电快速发展》的报告,从中可窥见中国核电设备国产化的努力以及取得的效果。在谈到核电产业后端的乏燃料处理技术现状时,阿海珐集团后端业务中国区高级代表白勇铎的亲身体会,更加凸显了技术对于核能业举足轻重的作用。据白勇铎介绍,欧洲几年前在做核能公众支持调查时发现,在不告知公众乏燃料的处置办法时,欧洲民众支持核电的比重不到一半,“但当我们告诉公众我们有很好的核废料处理方法,可以找到核废料的技术解决方案时,结果显示,公众的支持率有很大的提高。”

  技术的突破,离不开聚力合作。本次大会上,几乎所有的参会企业均表示合作是当下发展的主要方式之一。阿海珐集团亚洲区高级执行副总裁欧道博并不忌讳透露阿海珐集团正在和日本三菱重工合建反应堆,并通过合资企业、撰写技术建议书等形式与业界形成良好的全方位合作格局。美国驻华使馆能源处主任范旭则透露:最近四个月以来,美国在中国已增加了一个核电工作组,并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

  核能产业不“试错”

  本次大会上,核能的公众接受度在嘉宾的发言中时不时被提及,甚至有人认为当前的核能挑战不是安全问题,而是“如何向公众解释核能是安全的并且能使公众信服”。这其中,需要核能业留意的是,除了必须的科普环境营造之外,最应着力的是让公众对核能技术产生信任感。在这方面,法国的经验值得借鉴。从法国的科普细节中,也许便可窥见科普的技术含量。据相关资料显示:法国公众对核电的态度不仅仅是容许,更是喜欢和赞赏。“这种喜欢和赞赏”则来自于“法国公众相当信任他们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而且很信任政府中培养和雇用了前两类人的技术人员。法国人相信民族的光辉将从高超的技术中散发出来。”而在本次大会上,对如何做好核科普的延展讨论不多,从会上也难以看出核能产业各个组成部分对此的思考与计划,这应是大会力有不逮之处。

  而在乐观之余,一些影响行业长远发展的“隐疾”也开始出现。一是铀矿价格的相对低迷,制约了投资方对于铀矿的投资积极性;二是对于核废料处理,现在虽有“再循环”的技术设想,但离理想化状态仍有较长距离,如何稀释整个产业的后端危害越来越紧迫;三是在合作的框架以及在保持技术独立性的情况下,怎样实现技术的最优化?对此,一位与会人士对记者表达了他的看法:“理性地想,核能行业作为高敏感度的行业,不应有‘试错’机会,而应是尽可能地优化配置……一个小的错误,将对整个行业造成不可估测的消极影响。”

显然,如何在产业内部形成技术优势,同时在产业外部溢出技术效应,应是整个产业当下寻求更大发展空间的“脚踏实地”的着力点。
反对0 举报0 收藏0 打赏0
更多> 同类核电
推荐图文
推荐核电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付款方式| 联系方式| 版权隐私| 网站地图| 排名推广| 广告服务| 网站留言| RSS订阅| 违规举报| 京ICP备11041772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