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在第十届中国国际核工业展览会现场,记者巧遇国务院
核电领导小组原副组长汤紫德。而此刻,已经成为
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专家委员会成员的他,正在其公司展台前为参观者进行讲解。
茶歇之余,汤紫德在展会现场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他回顾说,12年前,我国就确立了“以我为主,中外合作,引进技术,推进国产化”的核电发展思路。然而,沿袭国外的版本设计,提高国产设备制造的比重等做法,并没有给
中国核电产业的自主研发带来当初期望的结果。
在掌握了第二代核电技术后,形势突发逆转。原来的“秦山自主模式”几乎被彻底抛弃,有关部门转而强调要整体引进国外先进设计和技术,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方式以提高国产化率,并实现国产化标准的百万千瓦
核电站的批量建设。
数据显示,秦山核电站从一期到三期,设备国产化率大致分别为七成、四成和零,每千瓦造价分别在800美元、1400美元和2000美元左右。
他告诉记者,“秦山一期是我国自主设计、自行建造;秦山二期则是对大亚湾‘照虎画猫’式的复制;而到了秦山三期,直接变成了‘交钥匙’工程”。汤紫德这番颇具感慨的话语,也许就是国家转变核电发展模式的原因之一。
“在经历了长时间的‘适度发展’之后,中国核电建设迈进了‘积极发展’阶段。”他继续介绍说,2004年9月2日,我国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第三代技术项目开始招标;2007年3月1日,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与美国西屋联合体在北京签署了第三代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核岛采购及技术转让框架协议合同;2008年3月21日,AP1000国产化反应堆压力容器和蒸汽发生器正式发标。至此,AP1000项目主设备国产化正式全面启动。
“2007年5月22日,国家核电技术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核电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汤紫德向记者介绍,该公司的近期目标是形成有利于国家核电自主化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引进第三代核电技术,并应用于自主化依托项目的实施,确保项目按期建成并安全投入商业化运营。同时,走出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核电自主化发展道路,使我国核电工程设计与项目管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汤紫德还告诉记者,国家核电技术公司的远期目标则是形成中国品牌的核电技术,建立具有专业化核电工程建设管理水平和较强竞争力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促进能源结构调整战略目标的实现。
他最后谈到,我国目前已经具备了部分核电关键设备的生产能力,但价格略高且技术还不是很完善,市场可信度较低。而且,追求100%国产化率是不现实、不经济的。业界应该理性看待核电国产化率的问题。
(源自:中国工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