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据澎湃新闻网:深陷制裁囹圄的俄罗斯正在努力寻求新的能源大单,或将下一枚核电棋子落在中国北方。
商务部网站8月11日援引俄24小时新闻频道消息称,俄国家原子能集团公司投资部总经理萨哈罗夫表示,该公司正在研究中方关于拟在哈尔滨建设两台核电机组的提议,并计划于近期派专家组赴华进行实地考察。
对此,萨哈罗夫表示,俄在内陆腹地建设核电站方面经验丰富,愿与中方分享成功经验并加强该领域合作。
暂且搁下俄方“内陆腹地核电建设经验”不论,光是所谓的“中方”和该核电项目最终成行的可能性,就充满蹊跷意味。
澎湃新闻查阅公开资料发现,俄媒所称的“中方”并没有明确指向,可能性较大的是中国华[-5.88%]能集团公司。
2010年6月,华能黑龙江发电有限公司曾分别与黑龙江省的海林市、方正县、通河县人民政府签订《核电站选址及开发合作协议》。核电审查专家组对候选厂址进行了实地勘察之后,经分析、论证和比较,初步拟定黑龙江省境内松花江、牡丹江流域的通河一屯厂址、通河县民生厂址、方正县侯印厂址和二道河子三站厂址作为初可研最佳厂址。上述厂址中,通河县、方正县正是隶属于哈尔滨市。
受随之而来的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影响,中国核电项目审批遭冻结,黑龙江核电项目也暂被搁置,再无后续消息。
然而,今时不同往日,如今的东北三省不仅与“电荒”一词毫不搭边,而且正面临着史上最严重的窝电。受经济增长乏力和电力装机严重过剩的双重影响,在当地现有发电机组都“吃不饱”的情况下,再新建核电站只能将电力过剩推向下一个制高点。
中电联数据显示,2013年底全国火电装机8.6亿千瓦,发电量4.19万亿千瓦时,设备平均利用小时5012小时,而东北三省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辽宁省4353小时、吉林省3433小时、黑龙江省4134小时,排在吉林省之后的仅有西藏。
长期广遭诟病的风力窝电同样未见根本性好转。2013年,辽宁、吉林、黑龙江风电平均利用小时分别仅有1924、1725、1951小时,全国平均水平为2080小时。
核电方面,2013年6月正式投产的辽宁红沿河核电1号机组,在去年冬季供热期间为省内热电联产的火电让路,尚无法满发,这样的情况在国内核电运营史上绝无仅有。考虑到5月13日已正式投运的红沿河核电站2号机组,加上预计于明年9月投运的红沿河3号机组以及今年内有可能开工建设的辽宁徐大堡核电站,东北地区的电力过剩情况已然难以解决,如若再新建核电站,只能是雪上加霜。
据国内专业财经媒体统计,在辽宁有292万千瓦火电机组、200万千瓦核电机组正在建设,此外还有800万千瓦火电机组和450万千瓦核电机组取得路条;在吉林,60万千瓦火电在建,260万千瓦取得路条;在黑龙江,195万千瓦火电在建,97万千瓦取得路条。这意味着在“十三五”期间,东三省预计将有2350万千瓦机组投建。届时如果东北经济没有飞跃式发展,窝电情况将进一步加剧。
在此之前,中俄在核电领域的合作仅有江苏田湾核电站一例。一个有趣的细节是,田湾核电原定采用中核三代核电技术,但在中俄两国“加深政治互信、发展经济贸易、加强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方针的影响下,最终选择了俄罗斯AES-91型压水堆核电机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