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核电首页» 核电科普» 正文

核与辐射事件中公众心理应激干预策略浅析

放大字体缩小字体 中国核电网| 发表于:2014-11-07 | 来源:中国核工业报

在核与辐射技术造福人类的过程中,有时突发事件对于大众所导致的心理影响往往比其对人体的危害要严重得多。核与辐射事件中公众的心理应激干预,可以从加强核与辐射的公众普及性教育、建立透明的信息发布机制、开展有效的心理干预三个方面来进行。

社会的需要和科技的进步,促使了核与辐射技术的深入开发与广泛应用,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核与辐射技术更是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代。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发布的数据,截至2013年9月11日,世界上在运反应堆434座,提供了全世界发电量的16%,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但是核与辐射技术在应用的过程当中,也发生过因为建设、管理等不当而危害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事件。

心理应激是个体在某种环境刺激作用下,由于客观要求和应付能力不平衡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紧张反应状态。心理应激反应是人的身体对各种紧张刺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公众事件发生时,个体的反应很容易在群体中蔓延开来产生群体效应。这种群体的心理应激反应,如同多米诺骨牌,极难控制,其危害可能比事件本身导致的后果更严重。

随着核与辐射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在工农业生产及医疗事业中的广泛应用,核与辐射事故并不能完全避免。而以往被公众知晓的核与放射紧急情况,也曾导致公众采取了一些不适当或不合理的行为,对社会经济和个体心理产生了不利影响。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后,公众心理状况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各界对核能和平利用的态度,极大地影响了公众的生活。而现今的社会、公众的生活离不开核与辐射技术,因此,有关方面需要更有效地做好核与辐射事件中的公众心理应激干预。

加强核与辐射的公众普及性教育

加强核与辐射的公众普及性教育是对核应激反应的心理预防,是心理防护与疏导的最重要阶段,也是最根本的防护。

核与辐射事件的特殊性,让核与辐射的公众普及性教育尤显重要。核与辐射事件既具有一般灾害的共性,又有自身特点。对核的神秘感和对辐射的恐惧感,在一般社会公众中广泛存在,也成为公众心理群体应激反应的关键因素。要使公众对核与辐射技术有基本的了解,纠正人们对辐射危害的错误印象,就需要抓住大众对辐射高关注度的有利契机,广泛宣传普及相关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对核、核电站以及放射性的认识,培养公众积极应对突发核事故和辐射事件的意识和能力,消除核能和核电站的知识盲区,进而消除不必要的神秘感和恐惧心理,提高心理适应性。加强核与辐射的公众普及性教育是对核应急反应的心理预防,是心理防护与疏导的最重要阶段,也是最根本的防护。

普及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核与辐射技术的基本知识。包含核电站与辐射装置的基本知识,核电站的安全保证、辐射特点以及其对周围人群的影响。通过掌握这些基本知识,可以消除对核的神秘感和恐慌感。

普及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突发核与辐射事件中自我救助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让公众学会在突发核事故时,能够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应对方式,避免二次伤害,同时学会如何配合政府应对突发核事故的处置,做到突发核事故面前不慌乱,能够积极应对、服从大局、自觉配合。

普及教育应途径广泛、手段多样。既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组织、学术机构的作用,又要高度重视各种新闻媒体的作用,广泛开展核、核电站及辐射知识普及教育:正面宣传核电站等核设施的安全可靠程度以及政府完备的应急救援措施和处置方案,以提高公众信心;公布可提供救助的地点和部门,告知突发核事故后的可能发生的心理应激反应,提高公众心理防护水平。

教育的手段不但应该包含知识的传授,还应该包含应急演练。知识的传授可以通过专家讲座,电视、报纸专栏等方式进行。应急演练,则应着重模拟训练突发核事故中的常见情境,提高应急情境下公众的心理适应和平衡性,形成公众的预期心理准备。

建立透明的信息发布机制

及时、统一、透明、准确的信息可以正确引导新闻舆论,切断不良信息在人群中蔓延的媒介渠道,克服或及时消除可能引发的不良影响,最大限度地稳定公众情绪。

当今的时代是网络化信息化时代,民众可以快捷、多渠道地获取各种信息。在各种突发事件发生时,因为信息不对称容易产生恐慌心理。公众如果没有在第一时间接受到权威信息的正确引导,各种错误的信息包括谣言就会迅速传播,恐慌情绪就会迅速扩散,最终变成“群体性恐慌”。 在恐慌心理影响和固有心理防御机制作用下,个体的决策力会下降,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也没有平时那么理性,容易受多数人影响而产生从众行为。核与辐射事件中曾经出现的“抢盐潮”就是源于民众的从众心理。事实上,在发达的传播环境中,任何再微小的危机事件都可能经过媒体的放大效应最终形成巨大漩涡,进而导致公众信任的被摧毁。所以在核与辐射事件中,重视媒体沟通策略,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保持公众的信任和信心,对于预防和减轻事件所造成的社会心理影响极为重要。

突发核事故后,政府应该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保持信息渠道畅通,增进与公众的信息沟通。政府权威部门应在第一时间发布准确、权威的信息。主管机构,如核与辐射审管部门应透明真实、及时有效地向公众发布或通报有关核与辐射事件及其后果的信息,如事故的类型、发生的原因、造成的危害及可能持续的时间等。而有效的信息沟通也可以让公众及时掌握救援信息,主要包括政府和社会组织采取的救援措施,个人求助地点以及如何与政府配合等。

总而言之,及时、统一、透明、准确的信息可以正确引导新闻舆论,防止歪曲事实、恶意炒作,切断不良信息在人群中蔓延的媒介渠道,克服或及时消除可能引发的不良影响,最大限度地稳定公众情绪。另外,在应急救援中,要加大对正能量的宣传,积极报道、大力宣传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形成全社会共同应对核与辐射突发事件的良好舆论氛围。

开展有效的心理干预

核与辐射事件发生后,要迅速组建一支具有相当专业水准的心理专业队伍,开展有效的心理干预,使受影响者终保持较为健康的心理状况。

核与辐射事件需要特别关注的一个危害是对公众的严重心理影响。由于公众对放射性极度敏感,辐射导致的心理影响往往比其对人体的危害要严重得多。核与辐射突发事件是一个强有力的应激源,较多的人员会因此产生急性和慢性心理效应。因此,核与辐射事件发生后,要迅速组建一支具有相当专业水准的心理专业队伍,开展有效的心理干预。心理干预可以分成个体和群体两个层面。在个体层面,突发事件发生时,个体普遍会出现心理压力过高、心理负担重的现象。因此,首先是要提供强有利的社会支持,以对其进行心理减压。其次,要向受影响者提供安全的生活环境和充足的食品供应,鼓励其多休息、逐步恢复工作和生活规律。再者,心理援助人员需要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突发核事故中,公众产生的恐惧、焦虑也会让部分个体出现心理疾病如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援助人员要提供各种心理治疗服务,减少心理疾患发生,使他们始终保持较为健康的心理状况,为救援行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心理保障。

在群体层面上,首先要掌握公众心理动态并进行正面引导,从而最大限度地稳定公众情绪,获得公众对应急救援和处置活动的高度认同,提高民众的配合意识和执行能力,为救援行动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其次是开展心理跟踪,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对随后可能发生的群体性行为做出分析预测,为有关部门进一步决策部署提供信息支持。

有效的心理干预需有区别、有重点地科学进行。核事故引起的心理效应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不同阶段、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公众心理状态不同,心理反应各有特点。因此,对心理影响高危人群,援助人员要进行有效甄别、高度关注。甄别的方式既可以通过心理量表评估个体的心理状况,也可以根据个体受伤程度、财产损失情况、应对方式以及突发事件发生后所在社区毁坏程度和当地社会混乱程度对受影响人员进行分类。一般认为,儿童、孕妇、年轻母亲、老人、残疾人、应急响应和清除工作人员是心理影响的高危人群。突发事件中的精神与行为障碍者,也是心理援助重点,需要给予治疗性干预。另外,心理干预的对象也不应该忽略受事件影响者的家属等人群。一个人的心理灾难不仅影响他一个人的生活,还会影响到所有与他相关人的生活,最终影响社会关系和社会功能。对受影响者的相关他人,也需进行必要的心理关怀。(作者系南华大学教授李晓衡,南华大学讲师王国平)

关键词: 核电 核辐射 核科普
[ 文章搜索] [ 加入收藏] [ 告诉好友] [ 打印本文] [ 关闭窗口]

[责任编辑:cp029]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本网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新闻投稿新闻投稿

本文链接:http://np.chinapower.com.cn/science/ 转载请注明

遵化人才网 www.zhrczp.com

热门图文
编辑推荐
点击排行榜
黄岛招聘网www.hdzp.com
经营性网站备案 可信网站 网站荣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