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在由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和规划协会、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主办的清洁能源国际合作论坛上,业内专家围绕国际核电的最新状况、中国核电“走出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热烈讨论。
新形势新需求
“截止到今年10月1日,全世界运行的核电机组是436个,和媒体说的470个相比数量有一定减少,其原因主要是像日本这样的国家有很多机组暂停。”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核动力事业部副主任章庆华介绍,目前有核电机组运行的国家是31个,总装机容量是37.6亿千瓦,占了全球总发电量的11%。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世界在建核电机组71个,装机容量约7.46亿千瓦。“在建的机组里中国占了27个,其装机容量是3亿千瓦。”章庆华说,到目前为止国内已经投产了21个核电机组,总装机容量是1.8亿千瓦,占全国总发电量的2.1%,离全世界平均水平11%还有相当的距离。
根据国际核电发展的最新状况,中国核能产业“走出去”要考虑新的需求。目前国际上的核电需求有两大类,第一是增量需求,第二是存量需求。
“从增量需求来看,一类是来自有核电国家,比如英国、俄国、阿根廷、罗马尼亚等。在存量上,有核的国家虽然没有新建装机容量,但他们在做机组延寿的相关工作。对新技术的更新换代、对新材料的需求非常大,有利于国内核电企业‘走出去’。”章庆华说:“另外,现在核电站运行了60年,大量高中低废物的处理和储存技术在不断更新,其市场量也非常大。”
“另一类来自完全新增核电的国家,典型的代表是阿联酋、沙特和伊朗。沙特提出未来建立核电燃料油体系,以替代50%的石油量,这是个庞大的核电需求市场。”章庆华说,埃及虽然发生动乱,但依然坚持核电计划,招标计划一直没有停;苏丹、约旦、土耳其、尼日利亚等国都在提核电计划。
“新发展的核电国家看起来很多,事实上这个路走起来很漫长。核电项目和别的常规项目不一样,从规划到落地,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包括机组研发、资源储备等等。”中电投核电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兼办公室主任丁云峰在分组讨论时说,“我1993年参加国际原子能机构研讨班时,越南、土耳其、埃及就提出核电发展的规划,可是现在再看这三个国家,目前还没有一个项目开工。”
克服不了买办现象
“目前我们核电企业‘走出去’的方式有三种,一种是谁也不依靠,全由自己说了算,已经成功的案例是巴基斯坦的项目——两个机组在运行,两个机组在建设,还有新的订单。”章庆华表示,第二类是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形成自己的体系后再“走出去”,此方式需要和技术的引进方、出口方有一些协议,这方面初见成果的是和英国的合作项目。第三是投资承包方式,基本上是带钱不带技术,主要形式是控股经营对方的核电公司和核电厂。
总体来看,现在核电企业“走出去”还是一种纯技术和人力、管理的诉求,资金和经营方面才刚刚起步。正因为如此,“中核、广核、华能等企业‘走出去’都克服不了一个现象,说难听叫买办现象,说好听是消化吸收再创新。核电企业‘走出去’后面总有一个大的国外技术供应商的影子。”章庆华透露。
除了核电技术等硬实力有待提高外,软实力不足也是我国核电“走出去”面临的瓶颈之一。
“软实力不足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核能的前期开发要做很多市场调研工作,这个钱谁来投?核电人才培养的资金谁来出?核电的公关审批非常多,公关的费用谁来出?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新生经济研究院院长郭夏说,核电海外投资的软实力、巧实力的意义远远大于核电项目本身。
多为引进国考虑
为了更好推动核电企业“走出去”,章庆华认为,要考虑需求国本地化的参与,至少是两类,一类是尽可能有合格的本地供应商,另一类是相当一部分劳动力要利用本地或区域性的劳工。本地化不仅可以降低核电“走出去”的成本,也可以提高所在国对核电的关注。
业界专家还提醒,我们输出技术时要替技术引进国考虑,即作为出口国必须要考虑燃料的长期供应,包括电站规模增多以后,考虑燃料制造技术在本地化的一些加工和制造,以降低运输风险和制造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