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南北车之后,核电行业也迎来了两家央企的“合体”。
2月3日晚,中国电力投资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上海电力、吉电股份、东方能源等同时发布措辞一致的提示性公告,证实国务院国资委已经启动中电投与国家核电技术公司的重组。
作为由国有资本垄断的行业,核电建设以中广核和中核为龙头。业内认为,上述重组属于优势互补,有望成为核电行业的第三极,从而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同时,央企数量也将因上述重组而减少。随着央企不断以重组、合并等方式改革,未来几年,央企总数有望减半。在数量减少的同时,会产生更多类似南北车一样,有实力出海争市场的央企品牌。
核工业三巨头局面形成
1月20日,A股市场上,上海电力开盘价7.90元,2月5日,其收盘价报13.85元。短短半个月,累计涨幅75.32%。
在大盘跌宕起伏的同时,核电概念推动上海电力一路飘红。更值得注意的原因,还有其控股股东的重组大事件。
2月3日晚间,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电投)旗下的上市公司上海电力、吉电股份、东方能源、露天煤业、中电远达等同时发布公告,证实中电投与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以下简称国家核电)的重组工作已经启动。去年年底,市场已有消息传出,决策层正准备将上述两家央企合并。到今年年初时,有消息称,合并事宜已经获得批准。
公开资料显示,中电投组建于2002年12月29日,是中国五大发电集团之一,三大核电开发建设运营商之一。2007年5月22日,国家核电揭牌成立,被认为“诞生于核电发展的春天”。公司具备自主研发能力,至今已经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压水堆型核电站成套技术CAP1400。同时,从国外引进消化吸收的AP1000已完成国产化标准设计。
“两家企业的合并,不只是规模的扩张,更重要的是可以弥补技术创新的短板。”中电投公司总经理陆启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厦门大学能源经济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林伯强对新京报记者表示,中电投与国家核电的合并,是技术与项目的结合。两家重组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核电公司,国内核电行业最终形成三家竞争的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现任国家核电董事长王炳华,在国家核电成立前的职务为中电投集团党组书记、总经理。有观点认为,王炳华有望成为重组后公司的掌舵人。2月9日,国资委相关负责人对新京报记者表示,目前还没有可以对外宣布的重组工作新进展。
国内核电建设远未达“标”
在环保压力、高层推动、高端制造业“走出去”等多种需求的作用下,近期国内的核电站建设开始恢复。
2014年1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印发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的通知”提出,适时在东部沿海地区启动新的核电项目建设,研究论证内陆核电建设。2014年12月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李朴民表示,我国已将沿海核电工程列入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启动一批沿海核电工程。
2015年1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核工业是高科技战略产业,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要坚持安全发展、创新发展,坚持和平利用核能,全面提升核工业的核心竞争力。
卓创资讯新能源分析师王晓坤对新京报记者表示,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之后,国内的核电建设曾一度暂停。此前,在广东、江苏、福建等沿海地区虽然都有进展,但在所有发电量中的占比也只有不到2%。
2015年2月6日,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发布的2014年全国核电运行情况报告显示,2014年,我国共有5台核电机组投入商业运行。至此,我国投入商业运行的核电机组共达22台,总装机容量为2030万千瓦。2014年,22台商业运行核电机组累计发电量为1305.80亿千瓦时,约占全国总发电量的比例提高到2.39%。
尽管如此,国内核电建设与此前规定的目标还相去甚远。
中国《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要求,在2015年前,中国在运核电装机达到4000万千瓦,在建1800万千瓦。到2020年前,中国在运核电装机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3000万千瓦。
如果要完成上述目标,申银万国研报的计算结果为,核电行业从2014年到202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必须达到18%。
因此,王晓坤认为,2014年年底,国内核电开始真正重启。据她预计,今年新建核电机组可能在八至九个。“中广核、中核上市融资,也是因为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建设。”王晓坤说。
事实确实如此,中广核电力去年12月在香港IPO,其集资规模超过200亿港元,成为国内核电第一股。同时,核电巨头中核电力、中国核建也都已经发布了招股说明书。
核电技术地位不及高铁
1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铁路、核电、建材生产线等中国装备“走出去”,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提升合作层次。会议确定,大力开拓铁路、核电等重大装备国际市场,整合行业资源,创新对外合作模式。
如果说,中核、中广核、中电投及国家核电的新合体,将形成国内核电三足鼎立的局面,那么,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中国核电企业尚未站在强者之列。
核电站,在欧美等成熟市场的建设时间已经有几十年。目前应用的核电技术,也是掌握在AREVA(阿海珐)、西屋、法国电力集团(EDF)、三菱重工等在内的国际核电巨头手中,中国国内许多建成使用的核电站,也都有国际巨头们的身影。中国未来的三家核电央企,想跟巨头一争高低,还有一段距离。
据了解,我国目前自主研发的核电技术,以中核、中广核合作的“华龙一号”,以及国家核电的CAP1400为主。
林伯强说,核电走的是高铁的路,但与高铁的技术地位还有距离。“在海外,我们的竞争力主要是便宜,人力成本和设备成本低,另外还有按时完工的能力。”
目前,我国的核电技术实力不如国际巨头,三代技术还需要进一步成熟。
“国家核电的CAP1400由于技术方面还需要完善,因而迟迟未能落地,两者合并将有望加速技术成熟并落地开工。此外,也没有看到‘华龙一号’的完成项目。”林伯强说,“但是我们有时间去追赶,未来全球市场中,有一大部分核电站的建设都在中国。当初我们的高铁也没有优势,但是通过自己边建设边学习,现在已具备相当的实力。”
核电出海大单超百亿美元
据国际原子能机构预测,到2030年全球的核电装机容量增加至少40%。未来10年,除中国外,全球约有60至70台100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建设,海外核电市场空间将达1万亿元。
在中国市场之外,国际巨头林立,作为后来者,“中国制造”的核电仍想出海一试身手。
与高铁类似,核电也屡屡成为国家领导人出访推介的“中国制造”国家名片。
2014年,随着领导人的外交活动,我国核电企业与法国、阿根廷、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捷克、哈萨克斯坦等国签署合作文件。由中核和中广核联手打造的“华龙一号”,率先成为中国核电“走出去”的拳头产品。
2月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同阿根廷总统克里斯蒂娜举行会谈,表示后期将核电作为两方合作的重点。
2月5日,阿根廷总统即发布信息称,阿根廷与中国签署核电合作协议,利用中国技术(即“华龙一号”)建设两座核电站,总投资超过128亿美元。
华泰证券行业分析师郑丹丹认为,“华龙一号”核电技术出口拉美,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际市场对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认可,迈出了核电三代技术出口的重要一步。
这是中国核电“走出去”的开始。在国际竞争中,尚未处于强者之列的中国核电,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合并,将力量集中,或许是一种选择。
央企重组将继续
2014年年底,中核集团旗下期刊《中国核工业》就曾发表题为“整合资源成立资本投资公司适合核工业强国之路”的文章,认为对于核电而言,南北车的合并模式富有借鉴意义。
文章说到,当前我国核工业格局与南北车的格局相似,都经历了从集中统一到分散的过程,现在走向国际市场过程中,核工业更需要集中力量,提升国际竞争力。
近日有消息称,在国务院直接批示下,国家发改委正在牵头制定《关于加快装备走出去的指导意见》,目前初稿已完成,而工信部、商务部也将配合意见出台政策。所支持的产业就包括铁路、核电、建材生产线、钢铁、有色、建材、轻纺等。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锦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央企合并是大趋势。去年开始,华孚并入中粮,年底南北车合并,今年年初,中电投与国家核电重组都出于此。
李锦说,央企需要瘦身,从原来一味做大形成的虚胖,向做强、做优转变。“央企合并已经酝酿多年,前几年一直在讲,但没有实施。今年还会集中出现央企合并,将达到一个高潮。特别是以国际化为目标的行业,会采用强强联合的方式,形成大的集团。”
李锦表示,国资委正在起草关于央企加快调整结构布局的文件。“五到七年内,央企数量缩减到现在的一半。”他还补充说,“个数虽然减少,但是整体实力会随着合并而加强。”
中国核电产业三足鼎立局面
中广核
中广核是中国唯一以核电为主业、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的中央企业。核电站项目包括大亚湾核电站、岭澳核电站一期、岭澳核电站二期等。目前我国核电主力技术“华龙一号”中,包括中广核的ACPR1000+技术。
中核集团
中核集团的核电业务包括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座核电站秦山一期核电站以及此后的秦山二、三期核电站,由中俄合作建设的田湾核电站,以及出口巴基斯坦的恰希玛核电站。目前,我国核电主力技术“华龙一号”和“CAP1400”中,前者由中核ACP1000和中广核ACPR1000+两种技术相融合。
中电投 国家核电
中电投成立于2002年,是除中核、中广核之外,国内仅有的核电开发建设运营商,同时也是国家五大发电集团之一,但规模均为最小。国家核电诞生最晚(2007年),拥有我国第三代核电技术的两主力之一“CAP1400”。 (赵嘉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