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不断发展的源动力。对于即将上市的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核电”)而言,打造优秀企业文化,显然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势在必行”。为此,中国核电在集成各成员公司原有企业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中国核电现有企业文化体系,积极推进文化融合,努力打造统一规范的核电板块企业文化平台,培育中国核电“企业文化树”,遍植中国核电“企业文化林”,进而形成一个凝聚正能量的“小宇宙”,为中国核电安全高效发展提供坚实的文化核动力。
中国核电旗下有着被誉为“国之光荣”、安全稳定运营30年的秦山核电站,有着拥有我国第一座全数字化仪控系统、安全稳定运营16年的江苏田湾核电站,以及拥有不同程度文化积淀、特点的其他十多家核电单位。对于实体化运作不久的中国核电来说,整合“大团队”,实现文化融合的格局显然有着不小的难度。
“推进文化融合工作,是中国核电现阶段‘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和推动上市的现实需要,是大势所趋、发展需求和价值取向,对于形成整个核电板块的文化合力和实现中国核电安全高效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2014年召开的中国核电企业文化融合工作静思会上,中国核电党委书记吴秀江阐述了开展文化融合的现实意义,指出了文化融合的方法路径,并为未来核电板块文化建设勾勒了“可期蓝图”。
在探索中选择文化融合
中国核电实体化运行已有5年。中国核电各成员公司在核电建设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已形成了优秀的核电企业文化,为提升企业生产经营业绩和员工核职业素养、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几年来,中国核电致力于文化融合,形成合力,不仅提炼形成了包括“追求卓越,挑战自我”价值观在内的一整套文化理念、统一的识别系统,引导员工认知认同并践行,而且开展了系列文化活动,在文化背景各不相同的单位搭建起沟通的桥梁,潜移默化地融合着共同的价值观,不断提升着中国核电的软实力。
无论是整个核电板块教育实践活动的联动开展,还是公众沟通的良好实践,抑或是整个核电板块青年主题实践活动的推进,以及在亚洲微电影节上的丰硕斩获,都体现着文化融合的成果。如在2014年开展的中国核电第二届“魅力之光”杯核电科普知识竞赛暨夏令营活动,吸引了全国10万中学生参加,特别是中国核电策划的“暑假去哪儿”主题系列活动,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以微旅游带动的核电科普宣传,不仅有效传播了“核是安全”的理念,而且树立了良好的公众形象。而这一成绩的背后,是12家成员公司的“大联动”,是“通力协作”的默契成果,更是“文化融合”的显著成效。
与此同时,为了迎接“上市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中国核电厉兵秣马,全力打造“专业化运营品牌、核电资产的经营中心、核电资本的经营平台”,并通过推行宣传一体化、人力资源标准化等,整合资源,凝结合力,迎战未来。而一系列举措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资本和资源的整合状态,更依赖于企业文化融合的程度。
事实上,“文化融合”不仅是外塑形象、内促员工凝聚的活力基因,也将成为未来核电项目推进的动力源泉。
随着国内外核电市场的发展变化,过去单一的运行电站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公司发展的要求。一个管理团队在做好运行机组的同时,也相继承担了续建工程,同时,越来越多的承包商加入到核电的运行和建设中,“大团队”、“ 大协作”显然将成为未来核电项目发展模式,而有效的“文化融合”在促进项目顺利推进的同时,更有助于其实现1+1>2 的价值。
可见,良好的“文化融合”已由“精神生产力”延伸为“生产力精神”,并成为中国核电不可或缺的战略选择。
在文化融合中选择求同存异
文化如水,聚力无形。有其自身特殊性和复杂性的中国核电,其 “文化融合”面临着诸多挑战。
纵观中国核电发展,自秦山核电站运行以来的30年间,其旗下核电企业相继“成长”,而因各单位“年龄”、地域、战略考量的不同,使得各成员单位的文化建设“各有特色”。梳理可见,早期成立的公司文化底蕴深厚,行为观念和文化惯性由来已久根深蒂固;中期成立的公司已形成完备的理念体系,文化引领蒸蒸日上;近期成立的公司业已有着鲜明的特点,尖角才露、蓄势待发。
鲜明的差异,参差不齐的文化现状,让文化融合面临不小的挑战 ,而中国核电“最速曲线”的创新思路,为其融合成一个内在统一、有机和谐的整体,开辟了最佳路径。
“通过策划设计 ‘最速曲线’,力争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效率、最低的成本,使他们‘同步到达终点’,进而形成整个板块的文化合力,提升中国核电安全高效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吴秀江说:“‘最速曲线’是中国核电文化融合的现实选择。”
但必须要说的是,“文化融合并不是简单的文化兼并和渗透,而是板块文化的新提升和再造。”吴秀江说,“唯有 ‘求大同存小异’,核电板块整体的企业文化才能绽放更绚丽的光彩。”
所谓“求大同”,就是提炼贯彻中国核电 “共性文化”。
核安全文化是核电企业员工无条件遵循的,几乎完全相同的一套核安全文化体系,已成为中国核电和各成员单位企业文化的根基;“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是核工业人60年优秀传统的真实写照,宝贵的精神财富,形成了具有中核特色的价值追求、意志品质和行为准则。而这些为各核电企业文化大融合搭建的天然平台,成为了打造文化融合“最速曲线”的基础。
所谓“存小异”,就是适当保留发展各核电企业的“个性文化”,以增强该企业生命力和凝聚力。
在求同存异中形成文化合力
文化融合,需要 “行为规范”的融合,更需要“精神”的融合。唯有“软硬兼施”,文化融合才能“融情、融心、融力”,才能“落地生根”。
在实践中,中国核电以思想融合为基础,以制度融合为重点,以价值观融合为核心,以行为融合为关键,积极推进文化融合。其中,在制度融合方面,发布了各类管理制度225份,协调统一整个板块制度建设。在价值观融合方面,提炼形成了一整套文化理念,并积极宣贯;先后举办三届“追求卓越,挑战自我”青年主题实践活动,是实现价值观融合的重要举措。在行为融合方面,发布了包括企业行为准则、员工职业道德规范、员工工作行为规范、员工礼仪行为规范和员工誓词等内容的行为规范标准。
而在宣传文化一体化建设中,中国核电按照“本部筹措、上下联动、专业支持,打造一个平台、落实一套制度、建设一支队伍”的思路,从微电影、微传播等细微处介入,打造了一个致力于和谐共生的核电形象,传播了公司良好的形象。2014年,《核电小苹果》旋风式地席卷了各个平台,以近千万的点击率博得了众多业内外界的关注和认可。可以说,中国核电以微小的投入撬动了巨大的社会效应。
同样是在2014年,中国核电把握当前的流行趋势和核电青年的特点,围绕企业中心工作、文化融合、科普宣传组织开展了青年微电影比赛。《福核梦工厂》、《遇见》等5部作品在第二届亚洲微电影节,荣获海棠奖,并以时尚前沿的形式展现了核电的形象以及核电青年的风采。
于宏大处着眼,于细微处入手。从“战略发展”到“项目推进”, 从“制度理念”到“系列活动”,从“精神融合”到“行为规范”, 中国核电全面推进 “文化融合”,为中国核电“大团队”注入强大文化动力。
面对未来,吴秀江描述了一幅中国核电文化融合图景:实施文化融合,就是要培育中国核电的“企业文化树”。公司文化的“大同”就是“企业文化树”的树干,支撑大树的茁壮成长,而各单位的文化小异就是“企业文化树”的枝叶,在围拢着树干的同时,竞相成长,枝繁叶茂。而伴随着企业生产经营发展和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企业文化树”最终形成核电板块的“企业文化林”,进而形成一个凝聚正能量的“小宇宙”,为核电发展和实现“中核梦”提供强劲的文化核动力。
吴秀江表示,要实现这一蓝图就需要形成专业的工作团队,建立好企业文化工作“开云直营官方”;做好“1+X工程”,规划好顶层设计;抓好“种子工程”,在提炼融合文化精髓的同时,使其落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目前,中国核电正按照“最速曲线”路径,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培育中国核电“企业文化树”,汇聚中国核电“企业文化林”,努力形成一整套高度融合、广泛认同、国际对标、具有中国核电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
其中,2015年为公司企业文化融合“立标年”,总体目标是“定标建制搭平台,实现文化自立”,实施“塑形融情”工程,塑造统一中国核电人的整体形象,实现情感为纽带的融合。2016年为企业文化融合“固标年”,总体目标是“考核对标树典型,实现文化自觉”,实施“塑行融心”工程,塑造统一中国核电人的整体行为,实现心灵相通的融合。2017年为企业文化“升标年”,总体目标是“总结提升出经验,实现文化自信”,实施“塑型融魂”工程,塑造统一中国核电人的型号品牌,实现灵魂深处的融合。
事实上,正确认识和处理母子公司文化传承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企业文化研究和实践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而在企业文化建设推进中,中国核电创造性地探索“最速曲线”发展路径、培育中国核电“企业文化树”,并以“文化统一并不是同一”的理念举措开启中国核电的文化融合,显然有着“量身打造”的深思熟虑。而这也必将为其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最具魅力国际一流核能企业” 的实现。(胡春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