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广核集团董事长 贺禹
文 /本刊记者 翁爽
核电是“一带一路”战略中,重点推介出口的优势行业。目前,由中广核牵头的中方联合体已实质进入英国核电新建市场,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将落地英国,届时将首次实现我国自主先进核电技术在海外市场落地,具有标志性意义。“华龙一号”的成功出口被业界认为是我国核电“走出去”的“重头戏”,开启了核电出海“新时代”。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国广核集团董事长贺禹,请他详述核电企业如何从拼船出海、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
《国家电网》:随着两会的召开,“一带一路”战略将进入实质性的推进和贯彻落实阶段,对于核电企业而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带来怎样的发展机会?
贺禹:
能源合作是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内容,为我国核电走出去提供了极好的历史机遇。
海外核电项目开发空间非常大。未来 10年国外有 60至 70台新建机组的市场空间,同时还将有 30至 40台机组退役,20至 30台机组延寿。中广核未来将借“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东风,重点面向中东欧、东南亚、西亚、非洲等区域。我对中国核电走出去充满信心。
《国家电网》:近日,“华龙一号”走出国门,技术的自主创新并成功出口对于我国核电工业具有怎样的意义?
贺禹:
“华龙一号”走出去意义重大。“华龙一号”可以充分利用和持续提升国内成熟的工业基础、工程优势和运营经验,首台套国产化率即可达到90%,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工程实践,可快速带动国内技术、工程、装备和队伍走出去。目前,“中国创造”的“华龙一号”已经形成了生产力,其商业应用和技术出口,将有力发挥国内建安优势,有效缓解高端装备制造产能的过剩,也有利于我国核电发展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核电走出去,形象地讲有“借船”出海、“拼船”出海和“造船”出海三种策略。“借船”和“拼船”的目的是为了学习、锻炼能力,实现最终“造船”出海。目前我国的核电大而不强,只有我们自主的核电技术“华龙一号”走出去,实现“造船”出海,才能带动装备制造业最大程度走出去,真正体现核电强国地位和影响力,这也一直是我的核电强国梦。目前,中广核已在英国初步锁定一个参股项目和一个控股项目,控股的 Bradwell项目将使用中国自主的“华龙一号”技术,意向书已签订,现在正在谈判中,预计今年年内将正式签署协议。
《国家电网》:除了把握“一带一路”带来的发展机遇,中国核电企业走出去之后会遇到怎样的挑战?核电企业应如何应对挑战,在境外发展中提高竞争力?
贺禹:
一是企业走出去的能力和经验还有待提升。我们需要冷静地看到,虽然中国核电企业在走出去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的国际市场开发经验还不够,对目标市场的法律、文化等都还需要一个熟悉的过程,国际商务、法务人才尚缺,与国际接轨的制度化管理政策也还不够。同时,中国企业、中国核电品牌在国外的知名度还不高,在海外市场的推广还面临一定的挑战。此外,海外目标市场对核电的接受度也不一,要开发当地核电项目,必须过公众沟通这一关,而这是国内核电企业比较弱的方面。总体来看,我们在海外市场开发中还需要苦练内功、提升自我。
另外,国内核电企业应形成合力共同走出去。核电走出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核电企业、装备制造商、建造商等需要同步走出去。国内企业应在对外推广、品牌塑造和政策支持上形成“华龙一号”产业联盟,建立目标市场的“国家团队”,和企业联盟立体联动,统一协调、优势互补、抱团出海、共同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