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在建的核电机组中,每三台就有一台在中国。
4月17日,国家核安全局在北京召开媒体座谈会,核电安全监管司副司长汤博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近20年内,只有中国保持了较大规模的核电建设,目前已经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
高端制造正在成为中国“走出去”的新名片,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出访时,主推的两大“走出去”项目分别就是高铁与核电。不仅如此,记者了解到,中国在核电方面的优势已经吸引了不少国家前来“取经”。
中国核电成“龙头”
汤博表示,中国是核电方面的后来者,总的来讲还没有骄傲的资本;但也不应妄自菲薄,因为近20年内,只有中国保持了较大规模的核电建设。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在建和运行核电机组共计50台,其中在建核电机组27台,约占全球在建核电机组的1/3。
“在建设过程中,我们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安装、建造经验。”据汤博介绍,上个月他去美国参加一个核电监管信息的会议,美国核能管理委员会(NRC)的一位官员就向他表示,中国目前在核电建造安装方面有很丰富的经验,而美国已经很多年没有建设核电项目了,所以特别希望能与中国合作。
在工程质量方面,中国已经具备了一些优势。例如,法国一个核电项目在混凝土浇筑的过程中曾经发现有大的裂缝,国家核安全局听说后,也担心我们的AP1000项目、EPR项目等存在类似情况,于是组织排查,对施工方案进行研究,最终发现中国并不存在这一问题。
这件事说起来还挺有意思,当初法国方面之所以发现裂缝问题,是因为新的核电项目为了缩短建设周期,采用了新的施工工艺,如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等。但问题是混凝土遇水会产生热量,如果控制不好,混凝土中就会出现裂缝,尤其是体积较大的混凝土,热量不易散发,这一问题更加突出。但我国这些年正好是在大规模地进行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在施工方面积累了很多丰富的经验,因此这个问题也就不成问题了。
相比欧美,我国的核电装备能力已经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根据国家核安全局提供的数据,在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WANO)综合排名中,我国部分机组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如,中广核集团公司2014年11台商运机组的99项WANO指标中,有75项达到中间值及以上水平,比例为75.76%;其中,有62项达到先进值水平,比例为62.63%。
其他国家之所以“低调”也是有原因的。汤博表示,核电设备厂商投入建设前也会考虑这个国家核电发展的预期,未来是否能达到一定的规模,保持一定的时间等。如果批量比较小,那么设备厂商投入的积极性肯定也会小很多。这也是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面临的问题,一年只建一两台机组的话,规模太小,所以他们的核电产业链基本上慢慢就都断掉了。
“我们国家这些年总体情况还不错,所以现在很多国家想跟我们合作,看中的也是这一点。”汤博表示。
未来,这一差距仍可能继续扩大。2014年11月25日,时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的解振华曾表示,要实现“十二五”完成碳强度下降17%目标,中国必须调整能源结构,仍将大力发展核电等非化石能源。
助推“走出去”
中国核电“一枝独秀”,反过来又助推“走出去”的进程加快。
国家核安全局核一司副司长谭民强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目前,许多国家都在寻求与中国合作。例如,英国最大的能源公司和低碳电力生产商之一EDF能源集团正准备投资建设新的核电厂,就要求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参与。罗马尼亚即将建设的一个加拿大重水堆机组,也希望中国能够参与。
其中有一些项目已经落地。今年1月25日,中国与巴基斯坦签署了340亿美元的投资协议,将建设大规模核电厂。2月4日,又与阿根廷签署了《关于在阿根廷合作建设压水堆核电站的协议》,使得中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品牌“华龙一号”成功出口拉丁美洲。
中央高层在力推核电“走出去”上已表达了积极的态度。2014年12月24日和今年1月28日召开的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都就加快核电等装备制造“走出去”进行重点部署。谭民强表示,李克强总理在出访时多次提到的两个“走出去”的产品,一个是高铁,另一个就是核电。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核电的产业链条很长,能够带动整个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据了解,核电设备投资占核电站投资总额的60%左右。一台百万千瓦核电机组投资约250亿元,可以带动相关机电产品和材料出口150亿元。
分析人士表示,目前,全球绝大多数核电设备的生产能力都在中国;因此,为了消化生产能力,中国核电也需要走出去。
谭民强表示,目前,我国的几大电气集团都已经具备一定的核电设备制造能力,主设备制造方面已经基本没有瓶颈了。即使是AP1000这样的新技术,当初引进时也都和外方谈好了,制造技术也都会同步引进来。目前,除了少量的关键设备和材料外,大部分核电设备中国都已经能够制造。
“供货能力方面,我们现在一年保证10-12台主设备的供货基本上没有问题。”谭民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