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国家能源局核电司司长刘宝华在世界核能发展论坛上表示,今年将新开工8台左右核电机组,并出台关于核电基础创新的专项规划。
“中国核电发展正面临历史性机遇,未来15年平均每年将开工5~6台机组,新增核电投资约5000多亿人民币。”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徐玉明对核电行业前景充满信心。
我国核电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历史阶段。电力需求持续增长、环境生态对绿色低碳要求、国家战略地位,以及已有的产业基础为核电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面对新的历史使命,核电产业自主创新任重而道远。
保证核电厂安全运营
我国目前共有在运核电机组23台、在建核电机组27台,在建机组规模世界第一,总装机规模位居世界第四。
核电厂运营管理主要由业主负责。如中核集团、中广核集团分别成立中国核能电力股份公司、中国广核电力股份公司,对核电厂进行专业化管理。当前,核电厂运营管理已与国际接轨,安全性、经济性指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核电厂的安全是永恒的话题,也是核电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一刻也不能放松。在我国,运行的核电厂接受国家核安全局的全面监管。
“我国的核电厂从设计、建造和管理等各方面,均吸取了其他国家20余年的先进经验,安全水平是比较高的。我国大陆目前已投入运行的核电机组共19台,迄今未发生过国际核事件分级(INES)2级及以上的运行事件,也未发生过对人员或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的事件。在世界核运营者组织主要运行性能指标中,我国运行核电机组普遍处于国际较好水平,部分机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些机组名列前茅。”国家核安全局副局长、核安全司一司司长郭承站表示。
随着核电技术的进步和安全要求的不断提高,核电厂系统越来越复杂。这都需要核电厂进一步加强培训,牢固树立核安全文化,不断提高运行管理人员的素质、技能和安全运行水平。
加强核电技术研发设计
当前,我国在建和在运的核电站主要以二代及二代改进型压水堆技术为主。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我国积极进行自主研发,以CNP1000和CPR1000为代表、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机型大大降低了核电的单位投资,同时保证了较高的安全性,对于国内核电实现跨越式发展意义重大,也将在很长时间内成为国内主力机型。
福岛核事故后,三代核电技术被给予厚望,对于核电安全性的要求也上升到了新高度。作为一个正在发展中的核电新兴大国,发展三代核电仅靠购买国外技术显然不行。
作为三代自主核电创新的结晶,“华龙一号”的横空出世给予了中国核电新的信心。这是中核和中广核在我国20多年核电建设运营成熟经验基础上,汲取世界先进设计理念合作研发的成果。反应堆采用“177堆芯”设计,比国内在运核电机组发电功率提高5%—10%,同时降低了堆芯内的密度,大大提高了安全性。此外,国核技承担的AP1000消化吸收及CAP1400的开发工作目前也进展顺利。国家核电技术公司科研部朱书堂告诉记者,山东石岛湾CAP1400示范项目各项开工前准备工作已就绪,目前万事俱备,只待国务院核准。相信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以华龙一号、AP1000、CAP1400为代表的三代核电技术将成为中国未来规模化发展的主流。
除三代技术外,以中核、中广核、国核技、中电投、中科院、清华大学、厦门大学等首的科研单位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积极攻关第四代先进核能技术。这包括高温气冷堆、小型反应堆、快堆、钍基熔盐堆、ADS、超临界水堆、行波堆等。
世界核电组织数据显示,秦山核电站1期的综合排名是在全球440台机组的13名,2期的二号机组的运行安全排名是在57位。2号机组只运行了2年,就跨入了57位。这说明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核电站是完全成功的,中国已具备并正在努力提升自主设计、建造和运营核电站的能力。
提升核电设备设计和核燃料供给能力
设备费用占核电厂投资的将近一半,关键设备的国产化、自主化是核电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当前,我国核岛装备国产化已取得重大进展,核岛主设备布局已经完成,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核电装备的产能,每年可生产10台以上成套核电主设备。
二代改进型及“华龙一号”的设备国产化率已达到85%,AP1000国产化率目标是80%,大部分主设备及原材料已经实现可以在国内生产。不过应注意的是,部分关键设备的核心技术尚未完全掌握,如核岛安全级DCS、AP1000核主泵等。
工艺成熟性与质量稳定性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继续开展技术攻关和更多积累制造经验,提高一次合格率;需要进一步完善以质量为中心的核安全文化及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提高人员素质;更需要持续提升制造企业核电设备设计能力与自主化水平。
此外,在核燃料供应方面,我国核燃料循环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铀资源储备充分,可以支持及支撑我国核电的长远发展。中国建筑安装队伍在核电站建设方面具有很强实力。30年不间断建设核电的经验,在时间上实属罕见,为全球第三代核电建造,创造了优良业绩。
下一步,我们应进一步加强核电工程建设的集约化、信息化、模块化研究,保证质量、缩短工期、降低建造成本,并逐步加强核燃料产业在技术与成本方面的国际对标及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