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
中国核电产业告别“福岛阴影”,按下重启键。
核电重启惠及全产业链,虽然装备企业并未拿到可观的订单量,但终究是熬过四年“寒冬”盼到“春天”。
在核电重启的关键之年,装备企业迈出了怎样的脚步?日前,本报记者在走访哈电集团时了解到,他们成功发运了一批新产品,在自主化、国产化方面又上台阶;但同时,在“走出去”和全面提升国产化程度方面,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通过质量保证进度”
在谈到今年新产品的研制时,哈电集团核电事业部泵阀部部长咸海峰告诉记者,阳江4号机组蒸发器,出口项目30万千瓦4台主泵,福清3、4号机组核主泵,田湾3号机组冷凝器、高压加热器、除氧器、低压外缸等产品,今年都要发运。
目前,哈电集团已承接的“华龙一号”主设备订单主要有福清5、6号机组2台主泵和出口项目核主泵、蒸汽发生器各2台。
在研制进度上,福清5、6号和出口项目的主泵长周期材料基本采购完毕,今年7月中旬通过项目设计评审,主泵泵壳在中国一重已经投料制造,下一步将按照正常计划组织生产;出口项目蒸汽发生器的前期图纸消化、技术准备、长周期材料采购已经完成,目前已经进入生产阶段。
质量和交货工期是核电设备制造的两大关键。哈电集团核电事业部技术质量部部长翟君告诉记者,为做好“华龙一号”的研制工作,哈电集团的具体措施是,“通过质量保证进度,再着急也不能牺牲质量,必须保证质量,工期拖了那都是次要的。”“同时,集团下属企业成立了专门的‘华龙一号’项目团队,并且在‘华龙一号’自主研发方面还有一些激励政策。”
在谈到核电产品的质量控制时,翟君坦言,“刚开始做核级产品的时候,初期还是出现了产品质量上的问题,比如说秦皇岛重装公司做的蒸发器,就曾经发生过NCR(不符合项),这对工期影响比较大。”
事实上,核级设备在研制中出现NCR(不符合项)是常有的事,哈电集团直面问题,深挖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针对原因对NCR(不符合项)重新做试验,并且在后面的产品中引以为戒。
翟君告诉记者,通过前期遇到的一些质量问题,目前积累的经验是,一方面提高重视程度和认识程度,持续加强核安全文化的宣贯推进;另一方面,把核安全文化落实到纸上,具体到每一道工序中,落实到操作指导书里,这样对质量的控制非常细致有序,最大程度地减少NCR(不符合项)发生。
“走的技术路线比较全”
核电技术路线多样,对于设备企业来说,能够制造不同技术路线的产品既是市场的需要,也是企业技术升级的方向。
以核主泵为例,哈电集团已经拿到美国西屋公司AP1000屏蔽主泵的独家技转授权,该技术路线2台主泵的研制目前接近完成;自主开发的CAP1400屏蔽主泵样机现在进展也非常顺利,包括电机的定子、转子、飞轮部分,也都基本上接近尾声。
在轴封泵的技术上,哈电集团已经完成了自主知识产权的30万千瓦主泵的研制,同时还承接了福清5、6号和出口项目的百万千瓦级主泵订单;此外,通过给福清、方家山1、2号机组供货,二代加轴封泵已经完全具备自主设计制造的能力。
哈电集团核电事业部副总经理王守革告诉记者,“哈电集团核电产品走的技术路线是比较全的,以蒸汽发生器为例,从30万到100万的二代加堆型,三代AP1000、‘华龙一号’,四代高温气冷堆都生产过。”
“走出去”仍存挑战
核电出海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于“走出去”,哈电集团并不陌生,自1995年实现第一台主泵电机出口以来,核电项目海外合同接近29亿元,主要出口产品有蒸发器、主泵、核级容器等。
“对于我们来说,‘走出去’的主要模式是‘借船出海’,依托几大核电集团海外总包项目‘走出去’。”哈电集团核电事业部市场部部长高威告诉记者,“我们也在与国外核电企业直接联系,直接出口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现在看,中国核电装备想直接‘走出去’还是比较难,因为受制于一些国际政策,特别是欧美企业对中国装备还是缺乏信任度,还有就是大设备的设计能力存在不足。”高威分析称。
高威建议,核电装备“走出去”要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和国产化程度。他还向记者透露,在核电“走出去”的实践中,会涉及到在采购环节中要求某些件或某些原材料必须进口的情况。
对此,咸海峰认为,“一方面,哈电集团担当着这些零部件、材料国产化的重任,另一方面还需要国家有这方面的扶持政策,以进一步推进零部件、材料全部国产化的进程。”
高威还建议,“核电装备‘走出去’要重视现场后续服务,国外非常重视整个
核电站的售期内服务情况。”“现在哈电集团已经把服务性业务作为市场开发的一部分,做成一个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