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核电技术取得突飞猛进的提升,我国核电产业一跃成为走向世界的最强名牌之一。
12月17日,中国核电在京发布我国首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软件包和一体化软件集成平台(NESTOR)。而12月1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刚对已列入国家相关规划、具备建设条件的四台核电机组予以核准。
国资委一内部人士则告诉记者,随着核电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国家有意以华龙技术为核心,促使国内大型核电企业抱团出海,以争夺国际市场份额。
核电建设提速
随着中国正加速往绿色低碳能源方向发展转型,核电建设也将在2016年迎来建设新纪元。
12 月16 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对已列入国家相关规划、具备建设条件的防城港3、4号“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示范机组和田湾5、6号机组建设工程项目予以核准。
国家能源局核电司司长刘宝华表示,实现能源结构升级、发展清洁能源是当前中国国家能源工作的重点,这不仅有助于减少“雾霾天”,还有助于降低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西南证券分析师庞琳琳认为,到此次会议为止,2015 年我国共核准新建的机组共计8台(包括红沿河5、6 号,福清5、6 号,田湾5、6号和防城港3、4号),与今年5 月份国家能源局核电司司长在能源论坛上的表态一致,与2014 年一台未批的情况相比是质的飞跃。在今年新核准的机组中,有3台机组已经FCD(包括红沿河5、6号及福清5 号),且据预计,福清6号也将赶在年底之前启动FCD。年底核准的末班车完成了国家在年初定下的拟核准数目标,再加上紧接着的FCD,充分显示了在核电建设方面坚定的国家意志和执行能力。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第三季度,我国在运核电机组共计27台, 在建核电机组共计24台,以2020年在运5800万千瓦,在建3000万千瓦, 单台百万千瓦机组建设周期5年计算,则未来5年至少需开工建设37台机组左右,且2016年必须开工7台机组左右。根据核电“十三五”规划初稿,到2030年我国核电发电占比将从目前的2%提高到8%-10%,经测算,未来5年内我国核电设备制造市场规模超过2000亿元,而2020年到2030年的核电设备投资额将达到2500亿元。
庞琳琳指出,在经济下行背景下核电是重要的对冲领域,核电主题将是资本市场持续的热点。
中国核电进入3.0时代
就在中国核电将迎来新的建设高峰的当口,核电技术也取得了质的飞跃。
12月17日,中国核电发布我国首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软件包和一体化软件集成平台(NESTOR)。
这套系列软件涵盖了三代核电机型研发和设计所需的主要软件,以及核电换料、在线检测、应急响应等核电厂运行支持软件。“软件包里有68个软件,覆盖了‘华龙一号’177堆芯、非能动加能动安全系统以及以蒸汽发生器为代表的关键国产设备等所有创新点。”作为牵头单位,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以下简称核动力院)院长、中核集团核动力事业部副主任罗琦评价,自此我国三代核电有了“中国魂”,水平与美国、法国等核电第一阵营国家平起平坐。
“十二五”期间,中核集团联合清华大学、西安交大、上海交大等科研院所集智攻关,研发出这套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系列软件,打包命名为NESTOR。NESTOR共包含68项软件,目前已成功应用于“华龙一号”的研发和工程设计及多个出口核电项目的工程设计中。
而据记者了解,12月16日新核准的田湾5、6号是我国拟核准的最后二代加堆型,以后新上项目将向更先进的三代堆集中。而“华龙一号”4台示范机组的全部核准完毕也将全力推动我国核电自主品牌的进一步发力。
业内专家指出,新一套核电系列软件的研发成功将为中国三代核电技术注入“中国芯”,意味着中国核电进入3.0时代,将助力核电走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这也意味着核电成为中国高端制造又一名片,其发展进入黄金时代。
海外市场的竞争与合作
随着发展绿色低碳能源成为全球的共识,核电产业在全球的市场份额也越来越大。
目前,“一带一路”沿线有60多个国家正在计划或已经发展核电。根据世界核能协会的数据,如我国得到20%的市场份额,预计到2030年我国核电设备出口规模将达9616亿元。
近日,中国核电技术和装备在海外市场连下“数城”。以“华龙一号”和CAP1400两大自主品牌为龙头,中国核电与美国、法国、俄罗斯等核电强国同台竞技,成为继高铁后中国品牌的又一张新名片。
而国内三大核电企业在出海的过程中,则是充满了竞争,又不乏抱团合作。
今年10月以来,中广核、中核就相继拿下了英国、阿根廷的核电大单或签署了相关合作协议。据介绍,“华龙一号”目前已签订2个出口合同、5个合作框架协议,正积极推动与欧洲、拉丁美洲、非洲等近20个国家的核电项目合作。
此前中核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俞培根曾透露,在核电方面,国家准备成立一个“华龙公司”,把现在各自搞的华龙技术,组到一个公司去,将来由这个“华龙公司”,到海外开发。
随着核电新技术的飞跃,这也意味着,未来中国核电企业势必将抱团来争夺国际市场。(作者: 王冰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