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防城港核电1.2号机组全景。 中新社记者 钟欣 摄
中新社北京3月7日电 (记者 张素 闫晓虹)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十三五’期间要在‘一带一路’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际产能合作实现新的突破”。对此,中国核电企业的老总们已是“跃跃欲试”。
组建“华龙公司”
中国核电出口的“当家主力”是“华龙一号”。这是两家核电企业在中国30余年核电建设、运行经验基础上,借鉴国际三代核电技术先进理念,采用国际最高安全标准,合作研发设计的三代核电技术。
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核电工程公司总经理刘巍对记者说,“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示范项目——福清核电5号机组已于2015年5月正式开工建设。海外首堆也于2015年8月开工建设,第二台机组预计今年开工。
记者注意到,在政府主管部门牵头下,两家核电企业抽调各自技术人员成立了华龙国际核电技术有限公司,旨在推进技术进一步融合。外界评论此举“对于中国自主三代核电发展和中国核电‘走出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刘巍现在是华龙公司的一名董事。他说,计划在6月完成技术融合,同时争取在国内开工新项目,用规模化发展打动犹在观望的海外客户。
瞄准“一带一路”
“预计到2020年,全球将新建约130台核电机组,2030年前这一数字将达到300台。”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核工业集团董事长孙勤说,80%的新建机组将落户“一带一路”国家。
市场“蛋糕”诱人,竞争格外激烈,韩国、俄罗斯、日本、美国等“各自出招”。孙勤透露,中核集团力争在2030年前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造约30台海外机组,目前战略选择是发展中国家,具体来说是以阿根廷为重点的南美市场、以阿尔及利亚为重点的非洲市场、以巴基斯坦为重点的亚洲市场。
全国政协委员、中核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钱天林算了一笔账,“如果能抓住20%的‘一带一路’机遇,将能产生3万亿元人民币的产值”。他建议以“华龙一号”带动核燃料、核电运行服务、核设施退役治理及核技术应用等全产业链“走出去”。
孙勤也表示,中国核能愿意并有能力帮助所在国搭建完整的核工业体系,积极实现所在国的本地化,使所在国的工业设计、装备制造、劳动力素质等水平得到提升。
提升“技术应用”
据测算,美国、日本的核技术产业年产值分别为3500亿美元、1500亿美元,均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3%—4%。中国的核技术产业潜力犹待深挖。
全国人大代表、中核兰州铀浓缩有限公司总经理朱纪建议利用核燃料专有技术开发民用产品,“配合‘华龙一号’走出去,带动自主品牌系列燃料组件出口,扩大在国际市场的影响”。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长万钢注意到,核医学在多发病和重大疾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想普及和发展核医学,必须有人才、设备以及用于诊断和治疗的放射性药品。
“近10年国内没有新的放射性药品获得注册批准。”万钢建议完善法规,建立有效机制,推动核医学临床应用。
孙勤说,中核集团在放射性药品、成像装置、探测器、加速器技术等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而“一带一路”上的多数国家在核技术应用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面向约4万亿元人民币的巨大市场提前布局,更将惠及“一带一路”沿线44亿人口的民生福祉。(作者:张素 闫晓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