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6月2日,秦山二期核电工程开始浇筑第一罐混凝土,这意味着我国第一座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运营、自主管理的大型商用核电站从山野阡陌间艰难起步。20年后,4台60万千瓦级核电机组昂然矗立。截至今年4月,秦山二期核电工程4台60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共安全发电1764.95亿千瓦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作为我国核电装备制造国产化的实践舞台,秦山二期诠释了“国产化”的力量,国内核电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化发展也借秦山二期得到了进一步推进,而其所在的海盐县核电关联产业也度过了重要的“萌芽期”。随着企业与地方良性互动的不断深入,海盐·中国核电城已成为国内独具特色的县域经济体。
秦山二期:
我国核电发展中的重要一环
作为中国大陆核电的起源地,秦山脚下树起了“国之光荣”的丰碑;紧接着,又出现了秦山二期的奋发身影。
据介绍,秦山二期是我国核电发展中的重要一步,中核集团计划部原副总工程师温鸿钧称其在我国核电技术创新发展三个发展阶段(打好基础、掌握核心技术、全面研发创新)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中核运行公司生产计划管理处处长陈其荣介绍说:“在秦山二期核电站55项关键设备中,有47项基本实现了国产化;而且,二期在一期的基础上,实现了‘三出’:出产品、出经验、出人才。”
数据背后是无数核工业人的汗水。记者了解到,坚持以自主设计为导向,在建设秦山二期1、2号机组过程中,核工业人克服艰辛坎坷,自主完成了可行性研究、总体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设计,通过对核电站300多个系统、20多万台设备、上百万张设计图纸的研究、实践,取得了包括核心技术在内的300多项技术创新和改进,从而在核电国产化道路上取得了跨越式发展。随后,3、4号机组按照“翻版加改进”的原则持续改进,共确定了以“十大技术改进”为重点的1408项技术改进,大大提高了机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2003年,“秦山600MWe核电站设计和建造”项目获得国防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次年,“秦山600MWe核电站设计和建造”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通过秦山二期,我国实现了由引进先进技术并消化吸收,进而大幅度提高自主研制能力的跨越,为自主设计、建造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打下了基础。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及其设计团队的众多骨干都是从秦山二期中成长起来的,秦山二期还是“华龙一号”的重要试验平台。秦山二期的自主创新“基因”,正伴随我国核电重启、核电出海等战略走向世界。
提升装备国产化水平
中国核电城借势崛起
“凡是中国自己能干的都自己干。”这是秦山二期在设备采购上的总策略。二期建设期间,我国确定了一批重大核级设备的国内制造厂和科研攻关项目。在当时的海盐,众多本土企业也瞄准核电市场,开启了一轮本土企业的转型升级大幕。
中达特钢位于海盐县百步镇,主要生产锅炉、热交换器用不锈钢无缝管等产品。秦山二期开工后,该企业就开启了“入核”战略。1998年,企业获得“非核级不锈钢管道合格供应商”证书,为秦山核电二期常规岛等工程建设供应不锈钢管道。2012年,企业又一举拿下嘉兴全市本地民营企业中的首张核级生产许可证。“核电庞大的市场和其高标准要求,都对企业发展很有帮助,同时,核电又为我们企业带来了良好的品牌效益。”中达特钢总经理李跃生说道。
2010年,浙江省政府与中国核工业集团正式签署共建海盐·中国核电城协议,秦山核电基地与海盐县良性互动发展又迈出关键一步。“十二五”期间,海盐县依托中国核电城平台,以突出的政策优势大力发展核电关联产业,以“核动力”催生“核产业”,孕育“核平台”,进一步激发县域创新活力,拓宽海盐产业转型升级新空间。
近年来,海盐县引进了阿海珐、施耐德两个世界500强核电关联项目,已形成央企带头、世界500强企业引领、民营企业抱团“入核”的良好局面。目前,秦山核电基地已经成为我国装机容量最大、在运机组数量最多、堆型最丰富的核电基地,而依托其技术、管理优势,中国核电城正积极打造技术服务高地。今年9月第三届国际核电运维大会将在海盐县召开。
据统计,海盐县核电关联产业联盟已有超过70家企业,去年联盟企业总产值突破了230亿元,已成为嘉兴市经济的重要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