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保在线 清洁能源】根据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截至2020年,我国在运核电装机容量要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核电将达到3000万千瓦,总量约为目前的两倍多。这意味着“十三五”期间,我国将继续加快核电站建设。
跻身世界第一方阵 核电“巨龙”抢滩千亿契机
1991年12月15日零时14分,浙江海盐的一个30万平方米的厂区内,每个人都屏住了呼吸,当操作人员合上巨大电闸的一瞬间,核裂变转化发出的强大电流,平稳地输入了华东电网。这是秦山核电站成功并网发电时激动人心的一幕。从筹建到成功发电,老一辈核电人等了近20年。
秦山核电站的建成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但它的意义恐怕不止于此。对于中国核电事业而言,这段曲折的历史既是珍贵的回忆,又是未来的序章。
作为能源消费大国,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中国发展核电是必然选择。核电能源具有高效性的特点。同样是10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火电厂需要的燃料每天都要一列40节车厢的火车运送,而核电厂所需要的燃料一年只需要一辆重卡即可。两者相差10万倍。
然而,核电的安全问题却屡屡挑战着民众脆弱的神经,更加成为政治、经济因素之外,阻挡核电出口的最大障碍。那么,中国的核电站安全吗?“‘华龙一号’作为中国首个自主研发的三代压水堆核电技术,厂房可以抵御商用大飞机的撞击,也可抵御福岛核事故中的地震震级。”中核集团总经理钱智民说。
黄金时代正在来临
回顾我国核电发展历程,自“十一五”我国提出“积极发展核电”后,我国核电进入大发展时期。进入“十二五”后,受到日本福岛事件影响,中国政府暂停审批核电项目,并在全国开展核安全大检查及技术安全改进。
早在2014年,中国没有开工建设任何一台核电机组。2015年,辽宁红沿河核电站5号、6号机组,福建福清核电站5号、6号机组相继获批,标志着我国沿海核电的实质性重启。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三次提及“核电”,提出国内“第三代核电技术取得重大进展”,并提到高铁、核电等中国装备走出去取得突破性进展。
从引进国外技术,到消化吸收,到自主品牌诞生,再到“走出去”加入国际市场竞争,中国正从核电大国迈入核电强国。2016年5月,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示范工程首堆福清核电5号机组开工一周年。一年以来工程建设进展顺利,设计、设备制造和建安施工等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展现着我国核电的产业实力。
资本市场惊呼,核电行业的“黄金时代”正在来临。国家能源局核电司司长刘宝华曾表示,要抓住我国新一阶段核电发展的机遇,加强基础研发和科技创新,打造世界核电发展的产业中心。刘宝华进而指出,可以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经跻身世界核电发展的第一方阵。
华龙一号推动“走出去”
继高铁之后,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成为国务院国资委评选出的第二张自主创新“国家名片”。
站在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的基坑旁,中核集团福清核电副总经理陈国才明确指出,“日本福岛核事故对世界核电发展影响巨大。为了更加安全,‘华龙一号’采用双层安全壳设计,内层确保核反应堆发生事故的情况下放射性物质不会外泄,外层抵抗外部撞击的损害,可抵御类似商用大飞机的撞击。”
能抗飞机撞击的双层安全壳,只是“华龙一号”安全性能的一个缩影。中核集团新闻发言人潘建明介绍说,“以‘华龙一号’为代表的我国三代核电站,最为突出的优点就是更加安全。”
据潘建明介绍,除了“华龙一号”建设厂区可抵御相当于日本福岛核事故中的地震震级,“华龙一号”的反应堆设计也“从157堆芯扩容到177堆芯”,相比国内在运核电机组,发电功率提高5%至10%,同时还降低了堆芯内的功率密度,提高了核电站的安全性。
“作为目前我国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千瓦级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全面实现了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真正掌握了核心技术和发展的主动权,首堆设备国产化率达89%。”中核集团核电工程公司设计院副院长荆春宁表示,放眼世界市场,“华龙一号”也有很强的商业竞争力。它共获得743件专利和104项软件著作权,覆盖了设计技术、专用设计软件、燃料技术等领域,满足核电“走出去”战略要求。
抢抓国际市场机遇
无疑,“自主化核电品牌的形成是一个逐步成熟和完善的过程,一定规模的批量化建设对于核电品牌的成型和成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荆春宁进而介绍说。
近年来,中国陆续与阿根廷、英国、罗马尼亚、肯尼亚、苏丹等国签署了核电合作协议或备忘录。据中核集团核动力事业部副主任李卓群介绍,目前中核集团已累计向7个国家出口6台核电机组、8台反应堆或核动力装置,与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经贸关系,正与世界近20个国家商谈核电及铀资源、核燃料及研发等核工业全产业链合作。
与此同时,我国核电在国际市场中也面临着同美国、法国、俄罗斯、日本等老牌核电强国的激烈竞争。在世界核电版图上找准“中国坐标”显得尤为重要。而“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成了核电抢占国际市场的重大机遇。中核集团董事长孙勤表示,核电“走出去”,目前大势非常好。“现在世界正在发展和有意发展核能的国家大概有70多个,在‘一带一路’上有40多个。估计到2030年,‘一带一路’上核电机组将会达到近100台。华龙一号估计能占到20%—30%的市场份额。”
如此算来,我国将拿到高达30台核电机组的市场。而且核电出口不仅涉及技术本身,还将带动多个产业的发展与推广。据资料显示,每出口一台核电机组,需要8万余台套设备,200余家企业参与制造和建设,可创造约15万个就业机会,单台机组投资约300亿元,考虑到天然铀、核燃料等全产业链的贡献,估计单台机组全寿命周期内能直接带动的上下游产值约1000亿元。
(本文综合人民日报、中国经济周刊、中电新闻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