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

中国科学院首发《消费端碳排放研究报告(2024)》

中国开云官网注册网址是什么
2024-05-30
 来源:上观新闻
浏览:

  5月29日,中国科学院发布《消费端碳排放研究报告(2024)》。《研究报告》显示,1990-2019年间,中国消费端碳排放始终低于生产端碳排放,生产端和消费端碳排放差值由1990年的7.0亿吨增加到2019年的18.0亿吨。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强度降低83.3%,为全球提供更多的绿色低碳产品。

  该研究报告由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牵头,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和清华大学等单位共同编撰。专家呼吁,未来将消费端碳排放纳入全球碳核算体系,更科学地分配全球减碳责任,同时进一步优化方法学和数据质量,深化相关科学研究与国际合作,更好地为全球减排和气候变化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消费端碳核算更公平

  碳排放核算时国际气候履约的重要依据,是国际碳定价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环节。基于不同的排放责任视角,碳核算方法主要分为生产端和消费端两类。生产端碳排放核算体系以生产活动属地为边界,不能完全体现经济活动的互联互通性,忽视了商品和服务贸易中转移的隐含碳排放。基于消费端的碳核算着眼于消费行为所引发的碳排放,能够全流程核算不同地域或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刻画经济活动中的碳足迹,评估不同消费主体所引发的碳排放动态。“目前广泛采用的生产端核算法未考虑贸易导致的碳排放转移,有失公允。”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魏伟研究员说,“消费端碳核算更有利于明晰生产者和消费者碳排放责任归属,有助于全球更好地实践公平正义原则和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魏伟等专家呼吁,未来将消费端碳排放纳入全球碳核算体系,更科学地分配全球减碳责任,同时进一步优化方法学和数据质量,深化相关科学研究与国际合作,更好地为全球减排和气候变化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隐含碳排放

  为系统地从消费端视角展现全球碳排放情况,中国科学家团队联手,分析了1990年至2019年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消费端碳排放的演变特征,评估了典型产品的贸易碳转移效应,最终发布了全球首份全面的消费端碳排放《研究报告》。《研究报告》指出,1990-2019年间,主要发达国家消费端碳排放普遍高于生产端碳排放。这些发达国家的消费端碳排放是生产端碳排放的1.1-2倍。其中主要发达国家在2019年通过国际贸易向其他国家地区转移了14.8亿吨碳排放。而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正好相反。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非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地区生产端碳排放始终大于消费端碳排放,差值从1990年的14.7亿吨逐渐扩大到2019年的41.7亿吨。2019年,主要发展中国家承担了约33.9亿吨国际贸易隐含碳排放。魏伟指出,数据显示,国际贸易对于发展中国家碳排放具有较大影响。“发展中国家通过向发达国家出口碳排放产品拉动了经济增长和就业,但也导致了生产端碳排放普遍高于消费端。”

  中国为全球提供更多的绿色低碳产品作为全球出口大国,1990-2019年间,中国消费端碳排放始终低于生产端碳排放,生产端和消费端碳排放差值由1990年的7.0亿吨增加到2019年的18.0亿吨。

  《研究报告》显示,自2017年起,中国钢铁产量占据全球总产量地比重超过50%;到2021年,中国钢材进出口贸易导致的碳转移总量约为2.17亿吨,净碳转移量达1亿吨;如果加上以钢铁为核心成分的终端消费品出口,我国钢铁行业贸易为其他国家承担的碳排放负荷在3亿吨以上。作为中国出口“新三样”之一的光伏产品,在2021年出口达636.76万吨,占全球贸易总量的82%,贸易隐含碳排放约为2.5亿吨。2001-2021年,中国为其他国家的光伏产品制造和消费累计承担隐含碳排放约为10.4亿吨。

  然而,通过技术升级,中国一直在努力减少生产环节的碳排放。《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强度降低83.3%,为全球提供更多的绿色低碳产品。《研究报告》建议进一步加强消费端核算方法学研究,扩展研究产品的覆盖度,构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全口径碳计量技术体系,以期获得更加深入、精确和全面的核算结果。



推荐阅读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 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