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是“绿色”和“发展”的统一。“绿色”强调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强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当代人与后代人的永续发展。在绿色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主旋律的时代背景下,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以能源绿色发展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绿色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站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提出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2024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综合来看,绿色发展就是顺应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是用最少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经济社会效益的发展,是高质量的、可持续的发展。当前,我国绿色发展的目标和路径更加清晰,“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绿色发展成就举世瞩目,绿色空间格局基本形成,产业结构持续调整优化,绿色生产方式广泛推行,绿色生活方式渐成时尚。但作为人口规模巨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面临统筹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态和高水平安全等艰巨任务。当前,我国传统高耗能高排放产业比重较大,结构性转型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污染物和碳排放总量仍居高位;国际环境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绿色发展竞合博弈日趋复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时期,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构建完成,美丽中国建设作出系统部署,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绿色发展目标更加明确、政策路径更加清晰。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持续推动能源绿色发展,重点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统筹推进能源转型。重点是做好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替代”。一方面,推动化石能源消费减量替代。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动煤电低碳化改造和建设,推进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严格实施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重点削减非电力用煤,持续推进燃煤锅炉关停整合、工业窑炉清洁能源替代和散煤治理。对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新建和改扩建用煤项目依法实行煤炭等量或减量替代。通过提升电气化水平、发展清洁低碳氢和零碳燃料等,加快成品油消费替代。在优先保障居民生活和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的基础上,有序引导天然气消费。另一方面,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持续提升风、光、水、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的供给能力。加快新能源基地外送通道和数智化电网建设,加快配电网改造,加强热力、燃气及氢能等供应管网建设和升级改造,进一步建设好新能源基础设施网络。加强抽水蓄能、光热、新型储能等调节资源开发利用,多措并举挖掘需求侧资源调控潜力,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增量替代、稳步扩大存量替代。
大力推进节能降碳。我国重点领域和行业节能降碳增效潜力巨大,推动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的制度基础需加快夯实。国务院印发的《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以提升节能降碳能力和水平为出发点,部署了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用能设备等十大领域节能降碳行动。一方面,通过节能提高能效,对不合理用能做减法。强化能效标准的源头把关作用,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上马,优化产能布局和产量调控,加快调整产品结构和用能结构。加强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节能管理,深入开展能效对标达标和节能诊断,以大规模设备更新为契机,推动扩大有效投资,加快节能技术改造和工艺升级。另一方面,做好节能环保和循环经济的加法。《行动方案》提出,大力推进废钢循环利用,支持发展电炉短流程炼钢;鼓励尾矿、废石、废渣、工业副产石膏等综合利用;推广节能咨询、诊断、设计、融资、改造、托管等“一站式”综合服务模式。这将加大对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支持力度,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推进技术创新和业态模式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以新一轮能源革命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技术创新和业态模式创新。一是依靠技术创新提高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能力。依靠各类灵活性电源的调节技术,提升非化石能源电力的互补潜力,以多能互补提升新能源可靠上网能力。加快研发长时储能技术,优化“新能源+储能”配置方式,推动新能源与储能协调发展。推广使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增强对新能源电站的可观可测能力。二是以融合发展模式促进传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创新煤矿和油气田“+新能源”发展模式,开展煤电掺氨、气电掺氢混燃技术试点示范,推进煤电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转变,推动传统能源企业转型升级为综合能源服务商。三是以绿色能源消费新业态塑造发展新动能。推进工业领域加热系统电气化改造,试点建设工业智能微电网,推动超低能耗建筑、零能耗建筑规模化发展,持续扩大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积极打造低碳零碳产业园区,推动绿色能源与绿色先进制造深度融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吕文斌 何 则(分别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助理研究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