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施工人员在陡峭的山路上搬运导线,为石椅村架设供电线路。
“羊角花开哎,手捧咂酒耶,笛声撩动心房……”《羊角花开》曲调悠扬。
10月29日,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石椅村,羊头寨门挂着火红灯笼,50岁出头的陈艳坐在碉楼旁的小院里绣着羊角花,满怀期待地为农历十月初一的羌历年庆典赶制节日盛装。
电像一束暖光照进云朵人家
陈艳的“农家乐”名叫“尔玛人家”,木质院门、羊角图腾、空调、冰箱……现代化设施与羌楼风貌相映成趣,传统风情与舒适体验并存。
“没有电什么都干不成。”陈艳说,2000年初,她家季节性经营“农家乐”,没有空调、热水器,月用电量不足40千瓦时;现在她的“农家乐”月用电量常突破1000千瓦时,家庭收入也随之飞涨。
作为“老板娘经济”领头人,杨艳白天和妇女们打理“农家乐”,晚上又组成羌族文化队,跳起沙朗(羌族特色舞蹈)唱起歌,让游客感受北川风情。
北川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羌族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这个美丽名字的另一面,是山高路远的自然条件。
“有女莫嫁石椅山,天晴下雨路不干”。一句俗语唤起陈艳27年前嫁到石椅村的回忆——石椅村平均海拔1200米,当时没有通村路,要沿崖边小道顺山爬,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年轻姑娘回趟娘家、下趟山,都整得灰头土脸。
“现在生活幸福,全村104户有超过80户的妇女是外地嫁进来的。”陈艳面带笑容地说。
幸福生活离不开电。1976年,没有路的石椅山,电力工人靠肩扛手提、腰间缠绳拉绞磨,把电杆架上山,安装了一台10千伏安的变压器,让这个距离绵阳市区2小时车程的深山村寨亮起明亮的灯光。
在简朴的村史室,“全国文明村镇”“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省级四好村”等荣誉摆满一面墙,其中一张黑白照片格外引人注目:第四任党支部书记刘跃德任期内结束了村民长期使用煤油灯照明的历史。
1993年,村里最偏远的人家用上了电。陈艳家有了第一台洗衣机,村民都来看稀罕。后来随着农网改造升级,石椅村有了两台30千伏安变压器,电视机等电器也飞入寻常百姓家。
通了电、有了路,村民生活蒸蒸日上。不料“5·12”汶川特大地震又让这个离老北川县城最近的羌寨从零起步。
“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的幸福期盼让全村拧成一股绳。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石椅村涅槃重生,吊脚楼、小平房修葺一新,座座羌家小院点缀山间,开启了羌文化搭台、发展特色旅游的振兴之路。
伴随热火朝天的灾后振兴,2008年下半年,绵阳供电公司启动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石椅村的木电杆全部换成水泥杆,变压器总容量增至550千伏安,云朵人家照进幸福暖光。
好日子像羊角花一样红火
近年来,依托特色羌文化、水果种植,石椅村的“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村里还成立了拿巴日格旅游合作社。2017年,石椅村接待游客17万人次,村人均纯收入达1.6万元,比2010年增长3倍有余。
“发展需要电,而我最不担心的也是电!”年近60岁的村委会主任陈华全见证了从“没有电”到“用上电”再到“用好电”的历程。
今年7月10日,狂风掀翻了村里的观光亭顶盖,扯断电线,引发安全隐患。当时天已擦黑,村里还有不少游客。被称为“羌寨点灯人”的汪志刚是擂鼓供电所所长,同时也是“一对一”服务石椅村的“电管家”。接到求助电话后,他冒着暴雨上山,不到半小时就排除了隐患。
除了排除用电故障,汪志刚和所里16名“电管家”还要让石椅村生活更美。2010年,石椅村风貌改造,供电员工主动上门,帮助迁移影响村里整体风貌的电杆,指导村民改造室内老旧线路;创全国5A景区时,擂鼓供电所又出工260余人次,完成架空线路入地。
和羌寨面貌一起焕然一新的,还有民居,火塘、吊锅,这些曾经最常见的羌家生活场景,也变成了电炉、电锅。
“日子富裕了,全村还盼望绿色可持续发展。”陈华全说。建设美丽乡村、服务美好生活,再电气化是重要的绿色引擎。汪志刚帮陈华全算了笔节能账:“村里100盏路灯,全部安装光伏电板,利用太阳能每年可节约用电4300千瓦时。”石椅村围绕“绿色”做文章,今年年底还将打造生态观光产业园,而汪志刚目前正忙着为产业配套项目制订科学用电方案。
好日子带动好风气,石椅村齐心发展、不争不抢,生活其乐融融。仅仅10年,“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成为现实,全村348人个个笑靥灿烂,像羊角花绽放。
夜幕降临,熟悉的羌谣再次响起。灯光点点的文化广场上,陈艳她们正围着红火的电子篝火排练沙朗,迎接羌历年庆典上的“万人跳沙朗”大赛,朗朗的笑声回荡在山间,传出很远。
主办单位: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 网站运营:kaiyun入口 国网信通亿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销售热线:400-007-1585
项目合作:400-007-1585 投稿:63413737 传真:010-58689040 投稿邮箱:yaoguisheng@chinapower.com.cn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证140522号 京ICP备14013100号 京公安备11010602010147号
电力施工人员在陡峭的山路上搬运导线,为石椅村架设供电线路。
“羊角花开哎,手捧咂酒耶,笛声撩动心房……”《羊角花开》曲调悠扬。
10月29日,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石椅村,羊头寨门挂着火红灯笼,50岁出头的陈艳坐在碉楼旁的小院里绣着羊角花,满怀期待地为农历十月初一的羌历年庆典赶制节日盛装。
电像一束暖光照进云朵人家
陈艳的“农家乐”名叫“尔玛人家”,木质院门、羊角图腾、空调、冰箱……现代化设施与羌楼风貌相映成趣,传统风情与舒适体验并存。
“没有电什么都干不成。”陈艳说,2000年初,她家季节性经营“农家乐”,没有空调、热水器,月用电量不足40千瓦时;现在她的“农家乐”月用电量常突破1000千瓦时,家庭收入也随之飞涨。
作为“老板娘经济”领头人,杨艳白天和妇女们打理“农家乐”,晚上又组成羌族文化队,跳起沙朗(羌族特色舞蹈)唱起歌,让游客感受北川风情。
北川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羌族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这个美丽名字的另一面,是山高路远的自然条件。
“有女莫嫁石椅山,天晴下雨路不干”。一句俗语唤起陈艳27年前嫁到石椅村的回忆——石椅村平均海拔1200米,当时没有通村路,要沿崖边小道顺山爬,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年轻姑娘回趟娘家、下趟山,都整得灰头土脸。
“现在生活幸福,全村104户有超过80户的妇女是外地嫁进来的。”陈艳面带笑容地说。
幸福生活离不开电。1976年,没有路的石椅山,电力工人靠肩扛手提、腰间缠绳拉绞磨,把电杆架上山,安装了一台10千伏安的变压器,让这个距离绵阳市区2小时车程的深山村寨亮起明亮的灯光。
在简朴的村史室,“全国文明村镇”“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省级四好村”等荣誉摆满一面墙,其中一张黑白照片格外引人注目:第四任党支部书记刘跃德任期内结束了村民长期使用煤油灯照明的历史。
1993年,村里最偏远的人家用上了电。陈艳家有了第一台洗衣机,村民都来看稀罕。后来随着农网改造升级,石椅村有了两台30千伏安变压器,电视机等电器也飞入寻常百姓家。
通了电、有了路,村民生活蒸蒸日上。不料“5·12”汶川特大地震又让这个离老北川县城最近的羌寨从零起步。
“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的幸福期盼让全村拧成一股绳。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石椅村涅槃重生,吊脚楼、小平房修葺一新,座座羌家小院点缀山间,开启了羌文化搭台、发展特色旅游的振兴之路。
伴随热火朝天的灾后振兴,2008年下半年,绵阳供电公司启动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石椅村的木电杆全部换成水泥杆,变压器总容量增至550千伏安,云朵人家照进幸福暖光。
好日子像羊角花一样红火
近年来,依托特色羌文化、水果种植,石椅村的“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村里还成立了拿巴日格旅游合作社。2017年,石椅村接待游客17万人次,村人均纯收入达1.6万元,比2010年增长3倍有余。
“发展需要电,而我最不担心的也是电!”年近60岁的村委会主任陈华全见证了从“没有电”到“用上电”再到“用好电”的历程。
今年7月10日,狂风掀翻了村里的观光亭顶盖,扯断电线,引发安全隐患。当时天已擦黑,村里还有不少游客。被称为“羌寨点灯人”的汪志刚是擂鼓供电所所长,同时也是“一对一”服务石椅村的“电管家”。接到求助电话后,他冒着暴雨上山,不到半小时就排除了隐患。
除了排除用电故障,汪志刚和所里16名“电管家”还要让石椅村生活更美。2010年,石椅村风貌改造,供电员工主动上门,帮助迁移影响村里整体风貌的电杆,指导村民改造室内老旧线路;创全国5A景区时,擂鼓供电所又出工260余人次,完成架空线路入地。
和羌寨面貌一起焕然一新的,还有民居,火塘、吊锅,这些曾经最常见的羌家生活场景,也变成了电炉、电锅。
“日子富裕了,全村还盼望绿色可持续发展。”陈华全说。建设美丽乡村、服务美好生活,再电气化是重要的绿色引擎。汪志刚帮陈华全算了笔节能账:“村里100盏路灯,全部安装光伏电板,利用太阳能每年可节约用电4300千瓦时。”石椅村围绕“绿色”做文章,今年年底还将打造生态观光产业园,而汪志刚目前正忙着为产业配套项目制订科学用电方案。
好日子带动好风气,石椅村齐心发展、不争不抢,生活其乐融融。仅仅10年,“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成为现实,全村348人个个笑靥灿烂,像羊角花绽放。
夜幕降临,熟悉的羌谣再次响起。灯光点点的文化广场上,陈艳她们正围着红火的电子篝火排练沙朗,迎接羌历年庆典上的“万人跳沙朗”大赛,朗朗的笑声回荡在山间,传出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