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电网公司开启生态循环发展扶贫新模式

村内道路宽阔平坦,干净整洁;道路两侧的树枝上缀满了点点蓓蕾,洋溢着新春气息;文化广场上,老人们在聊天,孩子们在开心地玩着游戏,脸上绽放着喜悦的笑容……这是2月15日贵州省紫云县洛麦村里的寻常场景。

谁能想到,4年前的紫云县还是远近闻名的深度贫困地区。2015年在贵州省委、省政府的号召下,贵州电网公司整县帮扶紫云“脱贫摘帽”,先后派出7名扶贫干部组成南网扶贫“兄弟连”到紫云县麻山地区,因地制宜引入菌草种植项目。4年多时光匆匆过去,如今的紫云县以完备的菌草循环产业链条,开启了生态开放、循环发展的扶贫新模式,实现了产业兴、生态美、农民富的转变,走出了大山深处的脱贫路。

产业兴,开启生态循环发展扶贫新模式

走进紫云县板当村菌草种植基地附近的一个青贮饲料加工厂,虽然正月十五刚过,但厂里机器却已经轰隆隆地开着工,不断有工人将收割来的菌草放入机器中研磨制成饲料。“不但村里养的鸡、羊、鱼过年要吃,周边乡镇要的青贮成品也要赶着发出去。有了看得见的收益,大伙儿都特别有干劲!”一大早便来到厂里了解完生产情况的扶贫干部粟林如是说。

据介绍,这种由菌草经研磨加工而成的饲料,不仅味美多汁,且方便牲畜咀嚼,特别适合用作鸡、羊、鱼等家禽的饲料。且由于菌草粗蛋白含量达15%以上,得益于比传统农家饲料有更高的营养价值,牲畜肉质也因此得到了提升,口感更好了,肉类产品的销路自然也就比以前更加通畅。

菌草的作用还远不止于此。在与饲料加工厂一路之隔的菌棒加工厂内,工人们正在将饲料加工厂用剩的菌草根部磨碎并掺入发酵粉,用保鲜膜将其包裹制成一根根重达5斤的食用菌棒。为了给菌棒提供优质的生长环境,“南网扶贫兄弟连”带领村民建好了大棚与加工厂,为菌棒的生长、存储提供恒温恒湿的有利环境。目前大棚内的50万根菌棒一年可采收蘑菇4次,根据品质按5个等级分拣后将销往全国各地及海外,2018年内已实现产值80万元。

而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则是板当镇生态循环产业链的最后一环。村民们将牲畜的粪便和用过的菌棒收集起来运往生物有机肥厂加工成粉末状的肥料,待下一季度种植菌草的时候使用,这样来年菌草便能长得又高又壮。

如今,板当镇菌草种植面积已达两万余亩,青贮饲料和生物有机肥年产各5万吨,菌棒年产270万根,饲养牲畜20万只,解决就业人口3000余人,2018年全镇菌草产业链年产值已达1000万元。

生态美,生态循环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经济上来了,人居环境改善更要跟上。在紫云县生态农业产业链的后端,“南网扶贫兄弟连”通过引资建设起了生物有机肥厂,并在洛麦村、新塘村、小寨关村陆续建立了16个有机肥原料收集站,将收集到的生活垃圾、牲畜粪便加工成生物有机肥,实现变废为宝。

“近几年,随着国家大力推行垃圾分类,废旧纸板、饮料瓶等垃圾村民们大多习惯了回收,不过,一些含水量高、容易腐烂的果蔬、餐厨废弃物、牲畜粪便等的处理却成了难题,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扶贫干部李敬介绍到,“依靠生态循环产业,我们村建立了有机原料收集站,收集到的废料送到有机肥厂,经过微生物发酵处理,垃圾就成了抢手的有机肥。”

在洛麦村有机肥加工厂,李敬正与工作人员一道,将各收购点收集来的“可堆肥垃圾”倒进了堆肥池中。“我们生产的有机肥除了可以用来给村里的绿化、农田增肥,还能卖给菌草种植户,为村里增加了不少收入。”李敬高兴地说道。

农村垃圾乱丢污染水源且严重影响村容村貌,这一直是困扰着扶贫干部们的难题之一,自从垃圾也能在收购站变成实打实的收入后,田地里枯萎的农作物、村民家中坏掉的粮食、村间小路上可利用的垃圾成了“抢手货”,顿时也为美化村容村貌减轻了不少压力。

“农村与城市不能比建筑、比繁华,但是可以比环境,从做得到的事情做起。”李敬说,自从将农村垃圾融入生态循环产业链中,村民养成了垃圾分类的好习惯,有机肥原料收集得越多,废料垃圾就越少,环境自然就一天天变好了,建设美丽新乡村又有了新的发展引擎。

农民富,家门口上班过上新生活

上午12点,曾经的洛麦村贫困户王朝伦脱下工装,从离家不远的菌棒培育基地往家里走。初春的阳光暖暖地洒在他身上,让他情不自禁地哼起了小曲。

而几年前的春节王朝伦过得可没那么惬意。上有老下有小的他自从2011年前家里老人因病瘫痪,他就只能丢下家人与几亩贫瘠的地,远赴广东靠打零散帮工为生,由于文化水平不高,辛辛苦苦在外漂泊一年也挣不到多少钱。而现在,每天在菌棒培育大棚里上班,他每月就能拿到3500多元的收入。

中午时分,王朝伦回到家中,看过老人与孩子,他一边麻利地洗青菜、切肉准备午餐,一边与前来串门的亲戚聊起了家常。桌上有肉有菜,邻里有说有笑,新的生活让他倍感惬意。

“要说这新生活,还多亏了严书记呀。”王朝伦逢人便讲,如果不是2017年底扶贫干部严召波每天上门做工作,王朝伦还真舍不得自己那几亩收成并不好的土地。2018年,在“南网扶贫兄弟连”的带领下,洛麦村成立了村级合作社,流转了土地,办起了工厂。在严召波一遍又一遍的劝说下,王朝伦和其他贫困户们最终以土地入股加入了合作社。不仅年底有了分红,让他更开心的是,合作社还给他就近安排了工作。每天按时上班,每月按时发薪。在他眼里,现在当上了“正式工”,再也不用背井离乡为找零工而奔波了。

和王朝伦一样,每天在村里的合作社上班的还有周边的30多名贫困人员,每天能挣120元。而提供就业的菌棒培育基地,是“南网扶贫兄弟连”重点推动的精准扶贫项目之一。实现了专业管理的生态循环产业,不但给3000名贫困家庭人口带来分红,还为他们带来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同时,在“南网扶贫兄弟连”的带领下,村里负责将原先低产值的农地通过流转连片,专业管理公司按每年700元每亩的价格租下并与村里成立专业合作社。贫困户以产业扶贫资金入股,在合作期间,公司不但返本分红,还提供总报酬额可观的劳务就业机会。

在这种“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新型合作模式中,精准扶贫效果立竿见影。按入股金额的10%,入股的贫困户每年可获1000元。

据严召波介绍,目前洛麦村不仅有菌棒培育大棚50个,近期还将扩展到165个。“按165个大棚算,每年将提供总额320万元的劳务费,对贫困户脱贫意义巨大。不少乡村贫困家庭致贫的原因除了缺乏劳动技能外,还受各种琐碎家务所限制,如照顾家中病老幼儿,无法外出务工,这种就地兴办生态扶贫产业项目的做法,恰恰解决了这一难题,可谓精准发力。”

以王朝伦一家为例,除了3000元的年分红外,按基地里的全勤薪酬算,每年还给他的家庭带来4万多元的劳务收入,总收入超过4.5万元。

关键词: 区块链, 贵州电网

主办单位: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 网站运营:kaiyun入口 国网信通亿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销售热线:400-007-1585
项目合作:400-007-1585 投稿:63413737 传真:010-58689040 投稿邮箱:yaoguisheng@chinapower.com.cn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证140522号 京ICP备14013100号 京公安备11010602010147号

贵州电网公司开启生态循环发展扶贫新模式

作者:潘聪 唐红 发布时间:2019-02-27 来源:开云官网注册网址是什么

村内道路宽阔平坦,干净整洁;道路两侧的树枝上缀满了点点蓓蕾,洋溢着新春气息;文化广场上,老人们在聊天,孩子们在开心地玩着游戏,脸上绽放着喜悦的笑容……这是2月15日贵州省紫云县洛麦村里的寻常场景。

谁能想到,4年前的紫云县还是远近闻名的深度贫困地区。2015年在贵州省委、省政府的号召下,贵州电网公司整县帮扶紫云“脱贫摘帽”,先后派出7名扶贫干部组成南网扶贫“兄弟连”到紫云县麻山地区,因地制宜引入菌草种植项目。4年多时光匆匆过去,如今的紫云县以完备的菌草循环产业链条,开启了生态开放、循环发展的扶贫新模式,实现了产业兴、生态美、农民富的转变,走出了大山深处的脱贫路。

产业兴,开启生态循环发展扶贫新模式

走进紫云县板当村菌草种植基地附近的一个青贮饲料加工厂,虽然正月十五刚过,但厂里机器却已经轰隆隆地开着工,不断有工人将收割来的菌草放入机器中研磨制成饲料。“不但村里养的鸡、羊、鱼过年要吃,周边乡镇要的青贮成品也要赶着发出去。有了看得见的收益,大伙儿都特别有干劲!”一大早便来到厂里了解完生产情况的扶贫干部粟林如是说。

据介绍,这种由菌草经研磨加工而成的饲料,不仅味美多汁,且方便牲畜咀嚼,特别适合用作鸡、羊、鱼等家禽的饲料。且由于菌草粗蛋白含量达15%以上,得益于比传统农家饲料有更高的营养价值,牲畜肉质也因此得到了提升,口感更好了,肉类产品的销路自然也就比以前更加通畅。

菌草的作用还远不止于此。在与饲料加工厂一路之隔的菌棒加工厂内,工人们正在将饲料加工厂用剩的菌草根部磨碎并掺入发酵粉,用保鲜膜将其包裹制成一根根重达5斤的食用菌棒。为了给菌棒提供优质的生长环境,“南网扶贫兄弟连”带领村民建好了大棚与加工厂,为菌棒的生长、存储提供恒温恒湿的有利环境。目前大棚内的50万根菌棒一年可采收蘑菇4次,根据品质按5个等级分拣后将销往全国各地及海外,2018年内已实现产值80万元。

而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则是板当镇生态循环产业链的最后一环。村民们将牲畜的粪便和用过的菌棒收集起来运往生物有机肥厂加工成粉末状的肥料,待下一季度种植菌草的时候使用,这样来年菌草便能长得又高又壮。

如今,板当镇菌草种植面积已达两万余亩,青贮饲料和生物有机肥年产各5万吨,菌棒年产270万根,饲养牲畜20万只,解决就业人口3000余人,2018年全镇菌草产业链年产值已达1000万元。

生态美,生态循环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经济上来了,人居环境改善更要跟上。在紫云县生态农业产业链的后端,“南网扶贫兄弟连”通过引资建设起了生物有机肥厂,并在洛麦村、新塘村、小寨关村陆续建立了16个有机肥原料收集站,将收集到的生活垃圾、牲畜粪便加工成生物有机肥,实现变废为宝。

“近几年,随着国家大力推行垃圾分类,废旧纸板、饮料瓶等垃圾村民们大多习惯了回收,不过,一些含水量高、容易腐烂的果蔬、餐厨废弃物、牲畜粪便等的处理却成了难题,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扶贫干部李敬介绍到,“依靠生态循环产业,我们村建立了有机原料收集站,收集到的废料送到有机肥厂,经过微生物发酵处理,垃圾就成了抢手的有机肥。”

在洛麦村有机肥加工厂,李敬正与工作人员一道,将各收购点收集来的“可堆肥垃圾”倒进了堆肥池中。“我们生产的有机肥除了可以用来给村里的绿化、农田增肥,还能卖给菌草种植户,为村里增加了不少收入。”李敬高兴地说道。

农村垃圾乱丢污染水源且严重影响村容村貌,这一直是困扰着扶贫干部们的难题之一,自从垃圾也能在收购站变成实打实的收入后,田地里枯萎的农作物、村民家中坏掉的粮食、村间小路上可利用的垃圾成了“抢手货”,顿时也为美化村容村貌减轻了不少压力。

“农村与城市不能比建筑、比繁华,但是可以比环境,从做得到的事情做起。”李敬说,自从将农村垃圾融入生态循环产业链中,村民养成了垃圾分类的好习惯,有机肥原料收集得越多,废料垃圾就越少,环境自然就一天天变好了,建设美丽新乡村又有了新的发展引擎。

农民富,家门口上班过上新生活

上午12点,曾经的洛麦村贫困户王朝伦脱下工装,从离家不远的菌棒培育基地往家里走。初春的阳光暖暖地洒在他身上,让他情不自禁地哼起了小曲。

而几年前的春节王朝伦过得可没那么惬意。上有老下有小的他自从2011年前家里老人因病瘫痪,他就只能丢下家人与几亩贫瘠的地,远赴广东靠打零散帮工为生,由于文化水平不高,辛辛苦苦在外漂泊一年也挣不到多少钱。而现在,每天在菌棒培育大棚里上班,他每月就能拿到3500多元的收入。

中午时分,王朝伦回到家中,看过老人与孩子,他一边麻利地洗青菜、切肉准备午餐,一边与前来串门的亲戚聊起了家常。桌上有肉有菜,邻里有说有笑,新的生活让他倍感惬意。

“要说这新生活,还多亏了严书记呀。”王朝伦逢人便讲,如果不是2017年底扶贫干部严召波每天上门做工作,王朝伦还真舍不得自己那几亩收成并不好的土地。2018年,在“南网扶贫兄弟连”的带领下,洛麦村成立了村级合作社,流转了土地,办起了工厂。在严召波一遍又一遍的劝说下,王朝伦和其他贫困户们最终以土地入股加入了合作社。不仅年底有了分红,让他更开心的是,合作社还给他就近安排了工作。每天按时上班,每月按时发薪。在他眼里,现在当上了“正式工”,再也不用背井离乡为找零工而奔波了。

和王朝伦一样,每天在村里的合作社上班的还有周边的30多名贫困人员,每天能挣120元。而提供就业的菌棒培育基地,是“南网扶贫兄弟连”重点推动的精准扶贫项目之一。实现了专业管理的生态循环产业,不但给3000名贫困家庭人口带来分红,还为他们带来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同时,在“南网扶贫兄弟连”的带领下,村里负责将原先低产值的农地通过流转连片,专业管理公司按每年700元每亩的价格租下并与村里成立专业合作社。贫困户以产业扶贫资金入股,在合作期间,公司不但返本分红,还提供总报酬额可观的劳务就业机会。

在这种“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新型合作模式中,精准扶贫效果立竿见影。按入股金额的10%,入股的贫困户每年可获1000元。

据严召波介绍,目前洛麦村不仅有菌棒培育大棚50个,近期还将扩展到165个。“按165个大棚算,每年将提供总额320万元的劳务费,对贫困户脱贫意义巨大。不少乡村贫困家庭致贫的原因除了缺乏劳动技能外,还受各种琐碎家务所限制,如照顾家中病老幼儿,无法外出务工,这种就地兴办生态扶贫产业项目的做法,恰恰解决了这一难题,可谓精准发力。”

以王朝伦一家为例,除了3000元的年分红外,按基地里的全勤薪酬算,每年还给他的家庭带来4万多元的劳务收入,总收入超过4.5万元。

关键词: 电力, 贵州电网

稿件媒体合作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3737

广告项目咨询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5404

投诉监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58689065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