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传统能源,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普遍存在间歇性、波动性问题,需要储能配套来平滑和稳定电力系统运行。
国家能源局的统计显示,2022年,全国已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达870万千瓦,平均储能时长约2.1小时,比2021年底增长110%以上。
随着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占比的持续提升,储能在未来电力系统中将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在《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届时,新型储能将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
因此,“储能”成为今年两会的热词,多位政协委员及人大代表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能源建设集团(601868.SH)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海良认为,当前新型储能在电力系统应用的稳定商业模式还未完全形成。因此他建议,加大力度支持企业探索新型储能在支撑新能源基地规模化外送、缓解电力供应压力、提升新能源就地消纳能力等应用场景中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深度挖掘新型储能融合协同价值。
宋海良同时建议,对企业探索共享储能商业模式给予适当政策倾斜。做好储能参与各类市场的统筹设计,实现有效衔接,引导独立储能运营商形成多元化的成本疏导和盈利途径。
首先,光伏产业和储能行业天然是携手并进、相互成就的关系。
“光伏的发展需要依靠储能携手向前进,不可独行。”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高级副总裁、储能科技总经理张光春向第一财经表示,目前光伏行业自身的发电成本已经达到了平价上网的水平,在全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是如此。但是电网的承受力有限,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依靠储能技术,储能的主力军是电化学储能,也就是今天大家提到的锂离子电化学储能。
张光春进一步表示,我们今天看到储能领域的发展就像光伏行业十五年前的场景,但是我认为储能的发展速度会比十五年前光伏产业的发展速度快,这背后既有资本市场对行业的重视也有技术的支持。“储能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不平衡的情况,我们现在产业、产品、市场、政策都有了,但是都需要完善。希望再过几年,加上储能(成本)后,光伏发电的成本仍然能够低于传统能源的发电成本。”
但是,眼下储能产业的发展仍有痛点亟待解决,比如目前国内风光项目强制配储能的情况。
“跟光伏一样,储能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CSIQ.US)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瞿晓铧3月8日在第六届阿特斯三八光储技术论坛上公开表示,目前国内风光项目强制配储能,好像拉郎配,增加成本,但没有对应收入。配套储能不受重视,普遍配而不用,去年我国风光项目所配储能的利用率是6.1%。这样一来,配置低,性能差的储能设备反而有机会中标,劣币驱良币,成为行业发展隐患。
瞿晓铧进一步强调,不过好消息是,政府开始关注国内储能市场的状况,并将在近期出台政策,使国内储能市场回归可持续发展的正途。
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688819.SH)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天任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我在调研时发现,目前储能产业主要面临的一大问题是配置不够均衡。目前在建及建成的储能项目中,发电侧的分布式储能项目多,电网侧、用电侧的共享储能项目少。”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截至2022年末,全国累计批复的储能项目中,95%以上是发电侧储能项目。
因此,张天任建议国家进一步完善新型储能政策机制,尽快出台用户侧储能接入、验收管理实施细则,破除“隔墙售电”玻璃墙,降低或取消中大型储能项目的基本容量电费,支持储能项目以独立市场主体身份参与电力市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