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被认为是打造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环节。作为消纳风电光伏等不稳定电源的“新基建”,储能以不可或缺的姿态成为能源转型的“定海神针”,吸引了投资者的关注。
据中金公司预测,今年全球储能需求有望达189GWh,同比增长超60%。美国、中国、欧盟成为全球三大储能市场。
国际能源署的预测认为,未来5年全球储能装机容量将增长56%,到2026年达到270GW以上。
反映储能市场之火爆的,是其最主要的部件:储能电池,增长速度极其迅猛,从2021年的44GWh增长到2022年的122GWh,涨幅高达175%。
如此大的增长幅度,最功不可没的是中国企业。
根据海关统计,2022年1- 8月,我国锂离子储能电池累计出口299.26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129.53亿元),同比增长82.97%。这一年,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占领全球储能电池市场的前三。
业界人士戏称,2022年是储能出海元年。因为在这以前,海外储能市场一直都被日韩品牌占据。
而从2022年开始,中国企业的单项订单规模由2021年以前的几十兆瓦级别跃升至百兆瓦乃至吉瓦级别。海外储能市场已成为国内储能企业创收贡献最大的市场。
宁德时代、华为数字能源、比亚迪储能相继宣布拿下美国储能项目大单,阳光电源、派能科技、远东电池、晶科能源频等频传欧洲户用储能市场捷报,科陆电子拿下南美洲最大的电池储能项目。
尤其是比亚迪储能,其储能产品远销全球6大洲、70 多个国家和地区、400多个城市,储能系统累计出货量超6.5GWh。2022年,比亚迪储能在英国和美国的储能市场占有率达80%和30%,全球订单总量超14GWh。
可以说,储能企业的“海外”征途是星辰大海。
海外市场凭什么能吸引中国企业?中国储能企业出海可能会有哪些挑战和机会?
01产在国内,销在国外
随着电网和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强制配储,国内储能市场也处于爆发阶段。但当前中国的储能市场最大的问题是缺乏经济性,简单来说,就是商业模式还不清晰,赚不到钱。
民生证券曾比较仅光伏发电、光伏+储能、光伏+储能+参与市场化调峰辅助服务,这三种商业模式的内部收益率。
经计算后,目前光伏配储主流盈利模式收益率仍不及仅光伏发电,光伏发电内部收益率IRR为8.48%,配储解决弃光后下降至5.30%,计算参与市场化调峰辅助服务补贴后回升至6.33%。另外,即使在充电补贴的地区,内部收益率也只有6.64%,仍低于仅光伏发电。
一般来说,当IRR大于6%时,项目具备经济性,但是配储后收益率在低于不配储的情况下,企业没有自发配储意愿。
因此在现阶段,中国储能项目主要由政策推动,经济性低。反观国外,则补贴政策大,获利模式清晰。
美国市场以表前储能为主,政策驱动下,经济性进一步加大。
去年8月,拜登的《通胀削减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 IRA),在气候变迁和再生能源领域投资3,690亿美金。此法案对太阳能、风力、电池产业链及储能市场皆有实质刺激性的帮助。
对于储能来说,这是美国首次针对独立储能进行投资税抵免(Investment Tax Credit, ITC)。
政策规定,自2023年起,储能可以正式以独立主体身份获得30%的投资税收抵免,持续10年,这对于储能行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储能不再必须与太阳能发电配合使用,便可获得ITC,其充电来源也不仅局限于太阳能发电,另外,还可以获得额外的收入或节省更多的费用,进一步降低独立储能项目的建设成本。
除了在安装储能时会有相关政策补贴安装费用之外,储能项目也可根据不同模式参与电力市场获利,如市场竞价、签订长期协议参与辅助服务、谷峰套利等,这也给储能项目投资者增加不少吸引力。
在欧洲市场,以户用储能为主。受激进的能源转型政策、战争等影响,电价急剧飙升。这种情况下,家庭安装储能的用电成本反倒更加便宜了。
以德国为例,光伏和储能系统的度电成本在2021年略有上升达到了14.7欧分/千瓦时,但仍然不到当时32欧分/千瓦时电价的一半。更何况,在2022年,德国部分地区居民电价达到40欧分/千瓦时以上。
据测算,不考虑补贴,欧洲户储收益率可达15%以上。根据SPE预测,理想场景下,到2026年,欧洲户储市场规模将会达到44.4 GWh,实现近5倍的增长。
正因为国内外市场情况经济性的差异,“产在国内,销在国外”成为储能产品的主要发展趋势,海外市场已成为国产品牌提升营收毛利和品牌价值必争之地。
02海外政策变幻莫测?
虽然从储能的毛利水平上比较,国内和国外市场相差之大。根据高工储能(GGII)调研,同款280Ah电力储能电池国外和国内市场的毛利水平可相差10%至20%。
这样的毛利之差让储能在海外市场的利润来反哺国内生产制造。
但是,海外的政策往往存在两面性,给储能带来巨大利益空间的同时,也可能存在一定限制。比如之前提到的美国《通胀削减法案》。
在该法案中,除基本补贴外,还将表前与工商用储能项目以1MW作为分界,在1MW以上项目,若满足特定比例于美国制造,或是项目建设地点位于法定之能源小区,则可再获得最高10%之额外补贴。
如上图所示,因满足条件不同,储能项目补贴范围差异非常大,少到6%,多达70%。
这其中有一项要求值得关注,即满足特定比例美国制造。
IRA政策的出台,有一部分目的是为了保护美国本地制造供应链,尤其是本地电芯供应链。出于此要求,对电芯企业提出产品必须在美国组装要求。这对提供储能电芯的其他国家企业带来不少压力,一些中国企业已开始提前作出相应规划。
例如,亿纬锂能和海辰储能已积极规划在北美、墨西哥或邻近国家扩产。还有一些企业也考虑未来加重与韩厂合作之比例以避开风险。
据Infolink分析,因电芯上游供应链需要更长的建设周期,所以第一阶段将以电芯到电池组(cell-to-pack)或相关整合厂需在本地整合为主,解决IRA要求在地组装的影响,下阶段才会考虑电芯生产。
此外,考虑到“美国制造”标准的具体认证细则尚未明确,且美国本土企业也主要采取海外代工的形式,在未来2-3 年内对中国供应商的影响有限。
因此,即使未来可能会有变数,但现阶段国内企业想进入海外市场,还有一定的机会。
03中国企业的机会在哪?
目前,如果以美国储能市场来说,基本上零部件是外购的,再加上美国本土的电池产能不足,三元锂电池储能项目事故频发等,也进一步加大了对国内更为安全的磷酸铁锂电池的依赖。
从表前储能项目来看,从开发商、集成商到制造商的选择大多采取非公开的协商方式,部分独立发电企业 (Independent Power Producer,IPP)也承担开发商和集成商的角色。
中国企业主要作为供应商参与其中,主要分为两种,分别是直接出口集成好的系统或电池柜或为海外系统集成商供应电芯、PCS 或温控等设备。
其中,由于美国本土缺乏电池产业链,中国电池在美国储能市场的渗透率相对较高。
从表后和工商业储能来看,国内企业大部分以代工和海外品牌合作的模式进入海外市场,也是参与产业链上游的关键环节——电芯、PACK和逆变器。
大多数集成商还是主要以美国本土厂商为主,比如一级供应商包括Tesla和Fluence。
部分规模较大和产品较成熟的厂商也在尝试向下一体化,以本土化为主、建立服务点,打造自有品牌、获得溢价。
宁德时代为 Tesla、Fluence 主要供应商之一,受益较高;科士达为 SolarEdge 主要电池代工供应商;德业股份绑定美国经销商 Sol-Ark;禾迈股份、昱能科技(微逆)、科陆电子(电池、PCS)等均在美国有出货。
值得注意的是,专家表示,与电池不同, PCS和储能系统这些偏软件的环节中国厂商在海外会面临一定的挑战。
比如,PCS环节,将涉及到数据、交易这些敏感的环节,很多海外业主直接不考虑国内厂商,在未来2-3年都会比较困难。
此外如果后续本土制造的补贴落地,国内厂商在PCS环节的价格优势可能也会受到影响。
相关专家表示,不太看好中国PCS厂商在美国的前景,从产业链来说PCS环节对中国厂商不太友好,一方面如果算上IRA补贴,未来中国厂商成本优势不太明显,现在PCS的运费和关税对国内厂商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负担了。
而在欧洲户储市场,渗透率比较高的德国占比最高的品牌Sonnen(派能科技是Sonnen重要的代工),其次为比亚迪的家用储能系统。相较于美国市场,门槛更低,更易入局。(来源: 环球零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