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储能> 动态

储能行业专题报告:储能安全升级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

国联证券 发布时间:2023-03-31 14:18:05 作者:贺朝晖、梁丰铄

(报告出品方/作者:国联证券,贺朝晖、梁丰铄)

 1 储能安全性能亟待升级

  1.1 储能安全事故频发造成严重损失

  全球范围内储能火灾事故频发。据我们不完全统计,2017 年以来,全球范围内 共发生 59 起以上储能火灾事故。其中 2021 年以前事故主要集中在韩国,多数由三 元锂电池引发,因此减缓了后续韩国储能装机进程,并使得三元电池逐渐退出了储能 市场。2021 年以后,中国、美国、欧洲、澳洲等储能发展迅速的地区均发生了多起 严重事故,造成大量损失。

  储能系统火灾造成的损失重大。2022 年 10 月 15 日,韩国重要数据中心锂电池 起火断电,导致韩国两大互联网巨头 Naver 和 Kakao 中断服务,韩国金融交通运输 等几乎所有部门受到严重影响。这场火灾直接令 Kakao 集团股价下跌 4%~5%,市值 蒸发约 101 亿元人民币。储能安全事故还可能造成人员伤亡,2021 年 4 月,北京市 丰台区福威斯油气技术有限公司一储能项目发生火灾爆炸,造成 1 人遇难,2 名消防 员牺牲,1 名消防员受伤。

  储能系统火灾往往会出现复燃,较一般火灾控制难度大。在上述北京市丰台区储 能系统火灾事故中,先有人员发现电池柜起火冒烟,但是明火被扑灭后不断复燃,并不时出现爆燃,直到发生爆炸,造成人员伤亡。从发现起火到明火彻底被扑灭耗时近 12 小时。究其原因,锂电池作为一个能量体,火灾时会引发外短路,而外短路又会 促进电池的热失控,形成循环直至能量耗尽,导致储能系统火灾控制难度较一般火灾 大。

  锂电池储能系统火灾的严重性远远大于电动汽车电池火灾。锂电池储能系统由 大量的电气系统构成,电气火灾则可能诱发更严重的锂电池火灾。因此,消防安全必 须同时考虑电气设备和电池系统的双重安全,才能有效保障储能系统的安全性。而且, 储能装置能量比动力电池系统高 1-2 个数量级,火灾事故影响范围和程度更加严重, 安全防控更加复杂,并且缺乏安全标准。

  1.2 锂电池热管理难度较大

  温度是影响锂电池稳定性的关键因素。温度对锂电池稳定性影响主要表现在高温 会使电池的内部材料会发生分解反应,导致锂离子通道发生闭塞,引起正负极直接接 触、短路,放出大量气体和热量,电池内部压力迅速增加,从而发生如电池鼓包、破 裂、泄压阀破裂、铝箔熔化等热失控现象。电池过热是事故演化的核心阶段,电池本 体、外部激源、运行环境及管理系统这四类诱发因素都会导致电池过热,从而诱发安 全事故。

  温度对锂离子电池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容量衰减:温度越高,锂电容量衰减速度越快; 2)热失控:充放电过程中热量无法散去则会导致热失控,带来连锁反应,造成 储能系统热失控,降低电池安全性; 3)低温特性:低温环境下,锂电容量也会随着温度下降而下降。

  锂离子电池有最佳温度、工作温度和可承受温度三类温度区间。可承受温度区间 (-40℃-60℃)是锂电电化学性能相对稳定的区间。在此区间内,-20℃-45℃是工作 温度区间,会出现电池寿命衰减、抗阻增加、容量下降等问题,但仍能正常工作;10℃ -35℃是最佳温度区间,锂电电化学特性表现最佳。

  复杂的电池材料和密集系统结构加大储能热管理难度。由于商业化储能锂离子 电池采用的是沸点低、易燃有机电解液,其电解质材料热值较高,当电池本体或相关 电气设备运行发生故障时,容易引发电池材料热副反应,诱发电池热失控。而且储能 系统中大量电池紧密排列在一个空间内,高低倍率交错运行,容易造成热量聚集、温 度分布不均匀、电池间温差较大等问题,导致电池的性能、容量和寿命下降,发生连 锁反应,甚至引发热失控,诱发安全事故。

  随着工作时间越长、放电倍率增大,锂电池放热速率增加。不同放电倍率下锂电 表面的温度变化在充电阶段、静置阶段基本一致,而放电阶段,锂电表面温升随着放 电倍率的增大而显著增大,放热速率加快。当放电倍率增加至 1.5C 时,放电阶段锂 电温度高达 40℃,超出最佳温度区间,可能会诱发热失控。

  大容量和高倍率的储能系统成为发展趋势,驱动储能温控和消防需求提升。2021 年以来,多项国家、地方政策均鼓励探索建设共享储能,建立“新能源+储能”机制, 推动新型储能市场化发展。为应对大规模储能进入市场,多省发布了储能参与的调峰 调频辅助服务政策。调频要求储能系统具有高倍率,调峰要求储能系统具有大容量, 随着调峰调频需求增长,储能系统产热量将不断上升,储能温控和消防行业有望迎来 重要的发展机遇。

  1.3 新国标提高储能安全要求

  储能电站装机容量快速增长,储能安全政策趋严。随着大容量、高倍率的储能系 统成为趋势,储能安全问题逐渐被重视。2014 年版国标《电化学储能电站设计规范》 已很难满足快速发展的储能安全需求,国家标准之外仅有部分企标、团标、地方标准、 美标 NFPA855、UL9540 等作为参考,国内储能安全标准仍需进一步规范。

  新标准对储能安全标准提出更高要求。国家标准 GB/T 42288-2022《电化学储 能电站安全规程》已正式发布,将于 2023 年 7 月 1 日起正式实施。此前储能安全领 域的老国标系 2014 年发布,在消防领域主要规范了建筑物和设备防火等级、消防水 池和砂池的配置,探测和预警方面提出“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宜配置感烟 探测器和可燃气体报警装置”。2021 年出台的新国标征求意见稿,开始引入“自动灭 火系统”、“电池模块级消防”、“多系统联动”、“抑制复燃”等概念。此次新国标正式 发布,相较征求意见稿进一步趋严,新增了“每个电池模块可单独配置探测器”的表 述;“且防止复燃”的表述升级为“持续抑制复燃”。

  我国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政策不断趋严。2022 年,多项政策陆续出台,根据国 内外电化学储能电站火灾事故的案例,对储能电池的性能、储能系统安全、运行维护 安全管理等提出更加详细的规范与标准。

  随着储能安全标准趋严,储能消防和温控系统的重要程度有望显著增强。相比于 国外,虽然我国电化学储能电站事故发生较少,但是储能安全标准体系不够健全,缺乏国外政策提到的一些重要规范,比如 AS/NZS 5139 要求电池系统安装在特定位置; UL9540A 强调了单个电池储能系统单元火灾缓解方法;NFPA 855 对于储能系统单 元间以及与墙壁的安全距离进行了规定等。由于国内外储能电站事故频发,我国储能 安全标准向全球标准靠拢,不断完善趋严,储能消防和温控系统的重要程度有望显著 增强。

 2 储能消防重要程度有望增强

  2.1 消防设计策略需要升级

  当前储能系统火灾探测及消防设计存在不足。目前预置舱储能电站火灾探测报 警系统参照 GB 50116《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配置使用点型感温和感烟探 测器,消防预警系统采用独立的通讯方式,主要存在三点不足: 1)探测部分:配置的点型感温和点型感烟探测器,只有在烟气和温度已经蔓延 到舱室后才能起到报警作用,不适用于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早期预警,属于电池热扩散 事故发生后的火灾报警。 2)火灾抑制部分:在整个预制舱内做淹没式的灭火药剂喷放,灭火药剂无法作 用于发生热失控的电池箱内部,不能起到定向扑灭火灾的作用。 3)联动部分:传统消防作为独立运行的系统,无法与 BMS 或 EMS 系统通讯形 成有效联动。

  新型储能消防系统设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主动预警、通讯联动和多级防控。主 动预警需要通过 BMS 系统对电池日常运行数据进行测量,监控异常电气参数,提前 识别出异常电芯或 PACK 进行更换。通讯联动需要实现 BMS、EMS 等管控系统,各 类传感器组成的探测系统,灭火介质释放、继电器、断路器等执行系统之间的联动控 制。

  多级防控大体将储能电站火灾防控设计分为三个层级: 1)PACK 级消防:在每个电池箱体内配备灭火系统,发生电池热失控甚至出现 初期火星时,可将灭火剂精确作用于异常电池箱体内,将火灾控制在萌芽状态,实现 损失和影响的最小化。 2)舱级消防:当电池箱体内部的火灾没有得到有效扑灭,或者出现预制舱内的 附属电器、电路、控制器等短路引发的电气火灾时,需要启动舱内消防装置释放灭火 剂,进行空间淹没式的消防。 3)电站级消防:当火灾蔓延至储能预制舱外部,通过防火墙设计、预制舱间距 提升、站内大型消防设施配备等方式防止事故扩大化,为火灾救援争取时间。

  2.2 消防装备数量和质量有提升空间

  探测端的多层级要求将提升微型探测器的需求。多级防控设计落实到探测端,体 现在不仅在储能预制舱中布设探测设备,更需要在每组电池簇,乃至每个电池模块上, 布设气体、温度探测设备,以获得对于隐患位置和发生时间更清晰的认识,从而进行 更及时精准的反应。

  探测端还需要多类探测器结合,对火灾隐患的各类表征进行全方位侦测。由于锂 电池材料成分复杂,火灾反应特殊,而各类传感器都有其特定的应用场景,面对锂电 储能火灾的多种气体探测、长寿命、高响应速度、高稳定性等严格要求,需要一氧化 碳、氢气、VOC 类、烟雾、温度和火焰等多种探测结果复合作为预警和灭火喷射启 动信号会更科学可靠。

  气体灭火剂快速降温性能更好,水基灭火剂持续冷却性能更佳。根据试验数据, 几类气体灭火剂中,当前配置最广泛的七氟丙烷冷却降温的效果最差;六氟丙烷和全 氟己酮冷却降温效果好,但气体灭火剂持续冷却降温的效果均较差。水基灭火剂的快 速降温效果不及全氟己酮等气体灭火剂,但是细水雾具备较好的持续冷却性能。

  扑灭只是基础,防止复燃是消防难点;气体灭火剂和细水雾结合的方式具备更好 的锂电池灭火性能。气体灭火系统因不能持续冷却降温以抑制锂电池热失控的持续发 生,即使前期实现快速灭火,但后期易复燃,从而无法有效扑灭锂电池火灾。同时配 置气体灭火系统和细水雾灭火系统,在火灾发生时,气体灭火系统采用全舱淹没的方 式快速降温,模组级分布式细水雾系统针对特定电池组持续冷却,可以起到理想的灭 火效果。

  储能消防系统价值占比有望提升。据青鸟消防公告,目前储能消防领域仍主要采 用舱级方案,在整个储能系统中的价值占比为 1%-3%左右;随着储能安全领域相关 政策、标准的逐渐落地,舱级方案配置的探测器种类和数量提升,气体消防和细水雾 消防协同配置,价值占比有望向 3%-4%拓展;而随着 PACK 级方案渗透率逐渐提升, 预计价值占比 5%-7%是有望落地的方案。

  2.3 预计储能消防市场空间增长迅速

  预计 2026 年储能消防行业市场空间达到 119.8 亿元,2022-2026 年 CAGR 为 129.8%。我们认为,随着全球范围内储能装机高速增长(储能装机详细测算过程见 国联证券电新组外发报告《储能系列报告一:海内外需求共振造就优质赛道》),中国 系统集成商在海外市场市占率不断提升,储能消防供应商有望通过对集成商的深入绑 定进入海外市场,并有望通过拓展海外集成商客户加快出海进程。 另外,随着储能预制舱内配备的消防探测器种类提升,灭火介质种类由七氟丙烷 升级至全氟己酮和细水雾相配合,PACK 级消防方案渗透率逐渐提升,储能消防单位 价值量可进一步提高,使得储能消防行业获得高于储能行业本身的市场空间增速。

 3 储能温控价值量有望提升

  储能安全是系统性工程,更先进的消防设计往往与液冷系统相结合。液冷电池 PACK 普遍具备 IP67 等高防护等级,得以满足簇级或者 PACK 级消防对于电池结构 密封要求的提升;液冷储能系统普遍具备更高的集成度,采用非步入式结构,电池机 柜间可采用防火隔板进行隔离,减少相互影响;更重要的在于,液冷系统可降低电芯 之间的温差,使整个系统在适宜的温度工作,从源头上减少储能系统发生热失控的概 率。

  3.1 液冷系统更安全且度电成本更低

  储能热管理主要分为风冷和液冷两条路径,液冷系统的综合性能更强。风冷即利 用空气作为冷却介质对电池系统进行冷却,空气从电池一侧流入,流经电池内部后, 由另一侧流出。由于流经前部电池组的空气积累了部分热量,会导致后部电池组的冷却效果变差。这一问题可通过改变空气流道的设计改善,但可能导致降低储能系统的 能量密度。

  液冷系统一般采用乙二醇水溶液作为冷却剂,冷却液流经集成在电池系统内部的 液冷板,以降低电池温度。液冷系统可使电池之间的堆叠更加紧密以提高能量密度; 并且具备更强的散热性能,降低电池温差,提升一致性水平,降低热失控风险。液冷 技术此前在 SVG、数据中心、直流设备、电动汽车等领域已广泛使用,在储能领域 的新应用也逐步成为市场的主流选择。

  液冷系统具备更强的温度控制精度,进而延长电池寿命。综合各厂商的宣传口径, 风冷机组可将储能系统内的温差控制在 5-10℃左右,而采用液冷机组可将温差降低 至 2-3℃的水平,显著提高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的均一性,并有望较风冷系统延长 2 年 以上的电池使用寿命。

  液冷系统具备更高的单舱能量密度,减少储能建设用地。我们统计了阳光电源和 科华数能分别采用风冷和液冷方案的储能系统集成产品的参数,计算得到风冷产品的 能量密度约为 0.13-0.15MWh/m2,而液冷集成方案可提升能量密度 50%以上至 0.2- 0.23 MWh/m2。同样电池能量条件下,液冷方案可较风冷减少约 30%的占地面积。

  在一个 4MWh 的集装箱储能系统中,当 COP 提升至 2.5 时,温控系统耗电可大 幅降低,相较风冷系统节省 1.45 万元/年,约占年运营成本的 1.45%(包括电池及其 他设备折旧、人工以及财务费用等全部成本)。同时,液冷系统中的运动部件较风冷系统减少 90%以上,可减少故障点,降低设备维护费用。

  液冷系统的优势最终体现在降低全生命周期的度电成本。由于储能温控设备在 整个储能系统中的价值量占比较低,由风冷升级至液冷系统之后,建设成本的增加幅 度小于系统循环寿命的提升幅度,根据科华数据、南都电源、天合储能等公司对于液 冷新品的宣传,全生命周期的 LCOS 可降低 15%-32%。

  3.2 预计国内市场液冷渗透率快速提升

  当前国内储能液冷渗透率较低,海外市场对液冷接受度较高。据 GGII,2021 年 国内储能领域液冷温控渗透率仅为 12%,预计 2025 年有望迅速提升至 45%。海外 市场缺乏统计数据,但从全球系统集成龙头 Fluence 的产品结构变化可以看出液冷 渗透率快速提升的趋势。Fluence 在 2020 年以前的集成产品均为风冷方案,2020 年 后推出的新一代产品中,光伏配储和工商业储能产品提供风冷和液冷两种选择,电网 级储能产品仅提供液冷配置。

  液冷系统单位价值量显著高于风冷,不过在总成本中占比较低。整套液冷系统单 位价值量约 0.6 亿元/GWh,风冷系统单位价值量约 0.3 亿元/GWh。据我们不完全统 计,2022 年国内储能系统采购中标均价为 1.54 元/Wh,因此储能液冷系统成本仅占系统采购成本的 3.9%左右;风冷系统成本仅占系统采购成本的 1.9%左右。下游对于 温控系统的价格敏感度相对较低。

  近年国内厂商纷纷推出液冷产品,渗透率有望快速提升。国内厂商中,宁德时代 和比亚迪率先针对海外市场需求,于 2020 年推出了液冷集成产品;2021-2022 年, 各主流系统集成商纷纷跟进,推出了凝聚最新设计理念和技术实力的液冷方案产品, 强调新品的高安全、高能量密度、长寿命、低度电成本的特性。我们认为随着国内集 成商在液冷领域的布局持续推进,重点示范项目开始采用液冷系统,国内储能项目商 业模式逐渐跑通,性能更优异的液冷方案渗透率有望快速提升。

  预计 2026 年储能温控行业市场空间达到 167.1 亿元,2022-2026 年 CAGR 为 89.2%。我们认为,随着全球范围内储能装机高速增长,中国系统集成商在海外市场 市占率不断提升,储能温控供应商有望通过对集成商的深入绑定进入海外市场,并有 望通过拓展海外集成商客户加快出海进程。另外,由于液冷渗透率提升已基本成为行 业共识性趋势,储能温控单位价值量可进一步提高,使得储能温控行业获得高于储能 行业本身的市场空间增速。

  3.3 供应链垂直整合构成核心竞争力

  储能温控厂商多为相近赛道跨界而来,行业格局尚不稳定。当前储能温控厂商主 要来自数据中心温控、工业冷却设备和车用热管理领域,各自的先天优势有部分差异。 一般而言,数据中心温控设备企业此前在风冷领域技术积累更多;工业冷却设备企业 此前对于液冷技术的应用更多;而动力电池热管理企业此前与电池厂商的绑定相对更 深入。目前储能温控市场空间相对较小,液冷方案在国内刚刚起步,且行业具备较强 的定制化属性,竞争格局尚不明确,需关注温控厂商与头部系统集成商的配套关系。

  液冷系统中价值量最高的环节为液冷主机和液冷板。从液冷系统的成本结构来 看,液冷主机约占 57%,液冷板约占 16%,分配管路约占 10%,干冷器/蒸发冷却器 等冷源约占 8%,输入电源约占 2%,其他成本约占 7%。

  对于供应链的垂直整合能力构成温控企业核心竞争力。由于液冷技术此前在其 他领域的发展相对成熟,我们认为储能温控企业的主要竞争优势将体现在产品定制能 力、成本控制能力以及对大客户的绑定;而以上优势的核心来源是企业对于自身供应 链的垂直整合能力。

  以液冷板为例,部分温控企业自身并不具备液冷板生产能力,并且由于液冷板与 电池包的集成度较高,电池厂商也不会轻易将电池设计参数提供给新接触的温控厂商, 而与已经展开合作的供应商之间黏性更大。

4 系统集成商竞争壁垒逐渐提高

  4.1 集成商是储能安全第一责任人

  储能系统的构成相对复杂,集成商扮演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身份。储能电站系统是 由储能电池、储能变流器(PCS)、温控系统、消防系统、升压系统、电池管理系统 (BMS)、能量管理系统(EMS)和其他诸多设备集成的复杂系统。储能系统集成商 向上游对接大量设备供应商,将各子系统高效、安全地集成为储能系统产品,向下游 业主或 EPC 承包商交付并提供后续的质保服务,是储能项目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集成商通过对管理系统的搭建体现储能的安全价值。集成商的价值不仅是对各 类设备采购后的简单拼凑,而是需要搭建整套储能设备的管理系统,真正实现新国标 中要求的各类安全设备的联动控制,以在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整 套系统的安全价值。

  低价竞争及较长的供应链易滋生安全隐患。2022 年 10 月,海南某平价光伏项 目配备的 25MW/50MWh 储能电站中 1 个电池舱,在调试阶段发生起火事故。据索 比储能网报道,该项目系统采购中标单价约为 1.304 元/Wh,低于我们统计的 2022 年均价 1.5 元/Wh;另外,该项目系统集成商、电池直流侧集成商和电芯供应商分别 为三家企业,供应链条相对较长。

  4.2 技术、渠道、资金构筑行业壁垒

  对于电池运行状态的主动预警将提高储能系统集成商的行业壁垒。对于电池状 态的监测难以由消防设备供应商完成,而是电池厂商或系统集成商提升自身产品竞争 力的手段。功能的实现依赖于根据大量实际运行数据建立的模型,在设备运行过程中 实时检测和评估电池性能;庞大的运算可能出现 BMS 算力不足的情况,还需要在云 端增加计算设备。因此对于系统集成商的过往项目经验,以及基于大数据及人工智能 算法实现电站智能运维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各厂商产品的最终性能存在差距。理论上,集成商可在全市场采购优质的设备进 行集成,不过系统的整体设计、各类设备的配合、电芯一致性的控制仍考验集成商的 技术实力,最终体现在各厂商的集成产品的性能上存在差距。

  强大的供应链管理和多环节自研自制构成竞争要素。安全、长寿命、智能高效和 易安装维护是当前各集成商在产品设计上的共同追求,并需要在保障高性能的同时合 理管控成本。因此,凭借自身较强大的市场地位提高对供应链的管理能力,以及通过 对电芯、PCS、BMS、EMS 等关键构成中的一个或多个环节的自研自制,并不断迭 代升级,是系统集成商的重要竞争要素。

  下游客户多为大型电力集团,形成较高渠道壁垒。据储能与电力市场统计,2022 年全年,国内储能项目完成招标 44GWh 以上,项目业主主要为大型电力央国企,多 数储能项目招标要求参与方具备丰富项目经验,具备项目资源获取能力的企业有望占 据优势,并通过规模扩张和品牌口碑的建立构筑后续更高的竞争壁垒。

  单个项目投资大、周期长,对资金实力要求高。当前 100MW/200MWh 大型储 能项目的建设逐渐成为主流,单个项目对应设备投资约 3 亿元,总初始投资约 4 亿 元;并且项目从招标、设备采购、安装调试、性能测试的全流程周期较长;下游业主 议价能力强,因此储能集成商的资产负债率及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普遍较高,对企业的 资金实力要求较高。

  4.3 集成商集中度有望提升

  储能作为新型电力系统补短板的刚需,装机高速增长。据 CNESA,2022 年国 内新增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达 6.9GW/15.3GWh,功率及能量规模同比增长率 均超过 180%。截至目前,全国已有 26 个省市规划了“十四五”时期新型储能的装 机目标,总规模接近 67GW;此外,国内 2022 单年新增规划在建的新型储能项目规 模达到 101.8GW/259.2GWh,预计大部分项目或将在近 1-2 年内完工并网,项目规 模已远超国家发改委《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中设置的 2025 年实 现 30GW 装机的目标。

  独立储能已构成储能项目开发的主流形式。据我们不完全统计,2022 年国内储 能中标项目中,新能源配储约占 46%,独立及共享储能项目约占 44%;2023 年初至 今,我们共统计到 7.6GWh 的储能中标项目,其中 66%均为独立及共享储能项目, 已构成储能项目开发的主要形式。

  独立储能电站盈利模式逐渐明晰。2022 年以来,各地方政策纷纷落地,逐渐确 定了现货市场套利、容量租赁、容量补偿和辅助服务收益为独立储能主要收益来源。 山西省在国内首次针对独立储能设立一次调频辅助服务市场;甘肃省在全国范围内首 次为储能电站开放了调峰容量市场;青海省首次提出,储能电站可同时参与调频、调 峰市场,或同时参与调频、现货电能量市场;山东省独立储能参与现货市场已运行一 年时间。

  保障辅助服务调用次数增强业主信心。储能项目经济性此前最大痛点在于利用率 过低,当前多地辅助服务政策中规定了储能项目最低调用次数,强力保障了项目整体 收益率;青海储能调峰补偿标准 0.5 元/千瓦时,年利用小时数不少于 540 小时;宁 夏 2022、2023 年度储能试点项目的调峰服务补偿价格为 0.8 元/千瓦时,年调用次 数不低于 300 次。

  现货市场前景广阔,考验电价预测及运营管理能力。据储能与电力市场模拟测算, 2022 年山东 2 小时储能系统参与现货市场,全年理想情况下可获得价差水平为 0.57119 元/kWh。虽然低电价在中午时段,高电价在傍晚时段均有相当的集中度,但 整体仍较为分散,需要运营方具备更精细的电价预测及运营管理能力以获得较高的套 利空间。 智慧运营和交易辅助或将成为集成商打造差异化的重要途径。当前已有 14 个省 市推进全国电力现货市场试点,预计 2023 年内现货市场在全国的推进会更加迅速。22 年 10 月,融和元储中标全国首个独立储能现货交易辅助决策项目,我们认为相关 的储能系统运营、数字化和智能化应用有望构成未来系统集成商打造差异化的新壁垒。

  锂价下行,独立储能项目供应商的盈利空间相对较好。通过梳理 2022 全年的储 能项目中标价格,独立储能项目的 EPC 中标均价为 2.08 元/Wh,显著高于新能源配 储项目 EPC 中标均价 1.64 元/Wh;独立储能与新能源配储的系统采购均价接近,分 别为 1.48 元/Wh 和 1.50 元/Wh,不过独立储能的报价区间相对集中,最低报价为 1.41 元/Wh,而新能源配储最低报价为 1.29 元/Wh,反应出部分项目存在低价竞争 的情况。随着 23 年以来碳酸锂价格迅速回落,储能供应商成本压力预计将有所减弱, 盈利空间逐渐打开。

  高利用率储能项目对于供应商的选择相对集中。2022 年开始,多个大型开发商 开始以框架采购的方式为即将开展的储能项目预定供货商。6 个框架采购项目合计超 10GWh,对于供应商的选择相对集中;据我们不完全统计,相较于主要作为并网路 条的新能源配储项目,利用率预期较高的独立储能项目由于对设备性能的要求更高, 对于供应商的选择也相对更加集中。我们认为,随着储能商业模式的日趋完善,下游 业主对于产品性能的更加重视,储能系统集成商的集中度有望提升。

 5 投资分析

  5.1 青鸟消防:储能消防先发优势明显

  国内外消防领域业务发展迅速较快。公司是国内消防电子领域龙头,能够提供全 线产品及服务,竞争优势明显;公司重视技术研发,自研朱鹮芯片应用于公司绝大部 分产品,降本优势明显;公司渠道积累深厚,国内外布局广阔,品牌影响力强,并获 得国内外双认证,拥有国内四大生产基地和国外三大基地。 前瞻布局储能消防市场。公司产品品类不断丰富,能满足客户多个消防系统同时 建立的整体化布局要求,抢占已清出中小型企业的空缺市场,获得更大市占率;储能 消防新国标发布,公司储能消防产品 2022 年累计发货 4000 万以上,同比大幅提升; PACK 级设备门槛较高,公司已建立完备探测及灭火技术储备,产品优势明显;存量 市场增长规模较大,公司提早进行渠道布局,获单机会较多。

  5.2 英维克:充分受益于储能及数据基建高景气

  公司 2022 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14.9 亿元,同比下降 1%,归母净利润 1.17 亿元,同比下降 23%。公司 2021 年实现营收 22.28 亿元,同比增长 30.82%;实现 营业利润 2.18 亿元,同比增长 7.95%;实现归母净利 2.05 亿元,同比增长 12.86%。 储能温控业务高速增长。液冷快速连接器产品已经形成系列化,包括自锁和盲插等 11 个系列,近期发布了储能温控新产品——BattCool 储能全链条液冷解决方案 2.0。公司产品已成熟应用于众多国内外储能项目。22 年半年报显示公司来自储能应 用的营业收入约 2.5 亿元,较去年同期相比增长约 68%。 数据基建景气度提升,公司有望充分受益。公司深耕精密温控领域,涵盖机房温 控节能调节产品、机柜温控节能产品、客车空调和轨道交通列车空调四大业务模块, 具备丰富的产品供应和业务经验;公司是间接蒸发冷却技术专家,针对大型数据中心 的散热问题,推出蒸发冷却多技术融合的产品,已为腾讯、字节等主流厂商建设数据 中心冷却项目,未来有望随数据基建景气度提升,持续快速增长。

  5.3 同飞股份:工业温控领先企业积极拓展储能业务

  传统业务稳步增长。公司传统业务的主要下游行业为数控装备(包括数控机床、 激光设备)和电力电子装置行业。数控机床方面,下游应用广泛,不但可以应用于国 防军工、石油化工、船舶等领域,还可以应用于新能源、纺织、电子、汽车等行业的 自动化设备;激光设备方面,中国激光设备市场规模正逐步扩大;电力电子装置方面, 随着能源结构的切换,将迎来较大发展机遇。综合来看,公司传统业务有望维持稳定 增长。 温控产品应用场景再扩大,有望进一步打开储能温控市场。公司所处的工业温控 设备行业与储能温控行业在技术要求上具有高相似性,而公司在工业温控设备行业深 耕多年,产品具有严苛环境下的高可靠性、高精度温度控制、高能效的特点,公司具 备生产及供应链的规模化优势以深厚的客户基础。因此,储能温控业务有望成为公司 第二增长曲线。公司与主流储能系统集成商、主流电池厂商具备共同研发经验,具备 良好合作基础,目前公司在储能领域已与阳光电源、科陆电子、南都电源、江苏天合储能有限公司、天津瑞源电气有限公司等公司展开了合作。 抓住时机拓展海外市场,半导体业务已拓展至业内多家知名客户。通过德国全资 子公司 ATF,打开通往国际的技术窗口,获取国际前沿的市场信息,抓住与行业知名 跨国公司达成在欧洲的合作契机,促进产品出海。

  5.4 奥特佳:宁德时代储能温控重要供货商

  公司系宁德时代储能温控重要供应商。公司 2017 年起开始研发新能源车动力电 池领域的液冷温控技术,并逐渐与宁德时代建立紧密合作。公司通过技术迁移,发力 储能液冷温控系统,已成为宁德时代储能温控领域的重要供应商。专注储能热管理的 孙公司埃泰斯新能源营收高速增长,其收入已相当于奥特佳整体收入水平的约 10%。 储能热管理技术领先。公司储能热管理产品核心部件均自研或自产,液冷技术的 性能优越性明显,在大型储能、车用电池控制器等领域均实现较深的技术积累;公司 海外布局较早,已启动拓展海外电池终端客户的储能热管理业务,取得了明显成效。 积极拓展新能源汽车压缩机业务。公司大力开拓新能源汽车的电动压缩机市场, 主要客户覆盖长安、吉利、比亚迪等知名厂商。公司电动压缩机订单饱满,预计 23 年 3 月份具备 180 万台产能,6 月份接近 200 万台产能。公司电动压缩机产品已出 口到印度,供应塔塔汽车。23 年计划向大众汽车的德国工厂 MEB 电动车平台供货, 并以此为基础向大众汽车在其他国家的工厂供货。

  5.5 科华数据:数据中心+储能业务双轮驱动

  公司 2022 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36.43 亿元,同比增长 5.97%,归母净利润 2.88 亿元,同比增长 1.4%。公司 2021 年实现营收 48.66 亿元,同比增长 16.75%; 实现归母净利 4.39 亿元,同比增长 14.87%。其中,公司新能源业务 2022H1 实现营 收 4.14 亿元,同比增长 40.42%。新能源业务毛利率达 27%,同比提升 3.51pct。 PCS 技术领先优势明显。公司依托成熟的电力电子技术持续发力光储赛道,新 能源业务作为公司重要战略业务取得了快速增长。公司 PCS 产品获海外多国认证, 根据 IHS Markit 数据,2021 年全球储能中大型 PCS 全球出货量排名第二,系统出 货量排名第五,行业龙头地位凸显。 海外储能持续发力。2022 年三季度以来,公司海外储能业务持续发力。iStoragE 系列户用光储一体机新品斩获超过 400MWh 订单,公司与美国当地合作伙伴 Juniper 签订了年供货 10000 套 iStoragE 系列户用储能系统战略合作协议。此外,公司连续 签订 3 个美国公用事业级大型储能电站项目。

  UPS 和数据中心业务有望稳健成长。公司在 UPS 领域的深厚技术积淀是其他业 务开展的基石,公司可供应核电级 UPS 产品彰显技术实力;智慧电源业务在金融、 通信、轨道交通、工业和核电领域均有望稳健增长。公司数据中心业务主要客户涵盖 三大运营商、腾讯等大型互联网企业、各大金融机构和政府机关等;在信创政策、“东 数西算”和 AI 云计算需求推动下,我们预计公司 UPS 和数据中心业务有望保持稳健 成长。

  5.6 金冠股份:优质电网供应商转型储能

  聚焦于电力服务赛道,业务前景广阔。金冠股份开展“智能电网”、“充电桩”、 “储能”三大业务体系,智能电网业务紧跟“十四五”规划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浪潮, 是国家电网 A 类供应商,具备自主核心技术的电器设备生产企业。 2023 年电网投资大年,公司传统业务有望充分受益。国家电网董事长辛保安在 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表示,2023 年将加大投资,其中电网投资将超过 5200 亿元,再 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约 4%。“十四五”期间电网投资高景气有望延续,智能电网建 设是投资重点,公司作为国网 A 类供应商,有望充分受益。

  储能产品丰富,客户资源和渠道积淀深厚。公司储能产品线全面,依托电网设备 领域的技术积淀,除电芯以外储能设备基本完全自研自制。公司与国网总部及其下属 十几个省市的国网公司有良好的沟通渠道,与地方大型的央企国企、地方的市政单位、 新能源企业保持非常融洽的合作关系。公司新能源业务在手订单丰厚,渠道优势有望 助力后续大储项目开发。

  5.7 科陆电子:美的赋能,储能业务高速发展

  美的加速入主,有望赋能销售渠道及运营效率。2023 年 3 月 22 日,科陆电子 收到了深交所上市审核中心出具的《关于深圳市科陆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申请向特 定对象发行股票的审核中心意见告知函》,本次定增后美的集团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 预计由 8.95%增加至 22.79%,成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我们预计美的入主进程的快 速推进,有望对公司在成本管控、经营效率提升、销售渠道拓展等领域赋能,以提升 公司盈利能力。 业务结构逐渐清晰,聚焦三大业务领域。公司业务结构聚焦在智能电网、新能源、 综合能源及服务三大方面。公司短期内以优化调整财务结构和资产业务结构、促进重 大战略攻坚项目落地为主要目标,尽快改善公司基本面;中长期将以形成新一轮增长 内生动力为目标,实现公司业务的高质量发展。

  智能电网营收稳定,中标质量高。公司致力于“聚焦核心主业,剥离非核心业务 资产”的发展战略,深耕智能电网产业。近年来年公司积极参加国家电网、南方电网 相关项目招标,中标数量及金额均排名靠前,智能电表业务将稳定成为公司的优势领 域。 海外订单增长,储能业务放量有望助力整体业绩增长。公司自 2009 年开始涉足 储能领域,已布局和运营多个标杆项目。除电芯外,多个储能核心部件产品自主研发 生产,在全球大规模储能项目上大批量应用。预计公司储能海外业务的持续放量将为 公司营收带来较大增长空间。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 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