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至9日,第十一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在北京首钢园举办。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在开幕式上表示,“我国储能产业迎来了爆发式增长。”据史玉波介绍,截至2023年1月,全国已有26个省份规划了“十四五”时期新型储能装机目标,总规模约为71GW。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在市场需要和政策利好“双轮驱动”下,储能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
原材料价格下降,储能产业迎来新利好
当前,我国储能产业发展处于什么水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郭焦锋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我国储能种类繁多,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除抽水蓄能外,新型储能总体上仍处于初期成长阶段。
通常来说,新型储能是指除抽水蓄能以外的新型储能技术,包括新型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飞轮、压缩空气、氢(氨)储能、热(冷)储能等。新型储能具有响应快、配置灵活、建设周期短等优势,可在电力运行中发挥顶峰、调峰、调频、爬坡、黑启动等多种作用,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方电网能源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刘重阳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供需两端持续升温的情形下,储能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目前,已经形成储能快速增长趋势。
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不完全统计,2022年,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首次突破10GW,达到13.1GW/ 27.1GWh,其中仅2022年新增装机就达到7.3GW/15.9GWh,新型储能新增规模创历史新高。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储能国际峰会的举办,正值国内锂电池上游原材料碳酸锂价格暴跌的特殊时点。有市场分析人士认为,随着碳酸锂价格的下降,储能产业迎来新的利好,行业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华宝证券也在研报中表示,在市场需求和政策的双轮驱动下,2023年,我国储能产业发展将全面提速。
上海有色网数据显示,截至4月6日,作为行业风向标的国产电池级碳酸锂(99.5%)报价21.5万元/吨,今年年内,碳酸锂价格累计跌幅已接近60%。
“‘双碳’目标下能源结构持续转型,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增强,对储能需求不断上升,同时随着硅料和碳酸锂价格的下降,市场供给增加,加之国内市场进一步复苏,储能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发展速度或进一步加快。”刘重阳表示。
郭焦锋认为,电化学储能目前存在蓄能量相对少、补能时间相对短的缺点,仍须进一步创新技术、降低成本,短期内难以进入快速成长阶段。
面临四大瓶颈,技术创新是关键
当前,储能被视为应对新能源大规模并网和消纳的重要手段,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不可或缺的关键基础设施,同时也是解开能源“不可能三角”的钥匙,储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也要看到,当前储能产业发展仍面临一些瓶颈。
刘重阳认为,目前储能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利用率依然不高,二是储能标准不统一,三是成本依然高于火电等传统项目,四是电价机制不完善。
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在刘重阳看来,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储能前期布局的科学论证,提高发电端、输电端和用电端储能的合理布局,进一步优化支持政策,完善电力能源市场机制。
“储能未来发展存在的最大挑战还是创新,关键在于技术创新,要通过各种应用场景创新、应用管理创新、人才激励创新和扶持政策创新,加快推动储能介质材料技术、储蓄能量管控技术、源网荷储智慧技术等关键技术进步,不断提高储能设施的技术经济性,满足更多用户需求。”郭焦锋表示。(中国经济时报 记者 吕红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