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储能> 动态

10万+企业相继成立,储能市场奏响“冰与火之歌”

时代财经 发布时间:2023-10-12 14:45:10

  在“双碳”政策背景下,储能被认为是一个极具确定性的行业。

  “现在确实是非常难做。”一位接近比亚迪(002594)储能的内部人士王伟(化名)告诉时代财经,或许到明年,很多储能企业将不复存在。

  在外界看来,储能市场的火爆程度已经达到极致,但于一线人士而言,市场感受到的热度只有60%—70%。

  据天眼查数据,截至10月10日,全国现存储能企业已超10万家;单2023年,全国新注册储能相关企业即高达5.02万家,约占总数的50%。

  数以万计的储能企业集中成立,一方面证明了行业的高景气度与高吸引力,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高度竞争。

  业内普遍认为“今日之储能即昨日之光伏”,火爆时,各路人马一哄而上,然而能坚持到最后的,不知道还能有多少家?

  行业洗牌下,危险与机会并存。

行业洗牌与价格战

  在“双碳”政策背景下,储能被认为是一个极具确定性的行业。

  光大证券预测,到2025年,中国储能市场规模将达到0.45万亿元,到2030年,该规模将增长至1.3万亿元左右。

  正因如此,储能企业蜂拥而至。然而,新玩家的不断涌入叠加各行各业的跟风跨界,使得储能赛道显得有些拥挤。

  据数据,截至10月10日,储能板块相关上市公司共计292家。仅2023年上半年,就有包括食品、白酒、房地产、玩具、陶瓷等行业在内的超15家上市公司跨界储能。

  “万人过河,但真正上岸的只有几个,市场就是这么残酷。”奇点能源华东区销售经理杨飞告诉时代财经,对于他而言,即便在业内有着多年经验,绝大多数储能企业的名字还是连听都没听说过。

  10月9日,江苏大学储能技术与应用培训中心副主任王洪旗告诉时代财经,储能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其产业发展速度非常快,当前,整个行业正处在商业化初期。

  然而,很多企业还没等享受到储能带来的红利,就已经开始走向危机。

  王伟表示,资金和技术是储能企业发展的两大关键要素。头部企业既有资金又有技术;中间梯队企业或有资金或有技术;末端企业既没资金又没技术,势必要被市场淘汰。

  如今,愈演愈烈的“价格战”正在考验着每一家储能企业的生存和竞争能力。

  2023年5月的杭州储能大会上,中创新航(03931.HK)相关人士曾告诉:“储能系统报价约在1.20元/Wh左右。”

  几个月后,集采4小时储能系统最低报价跌破0.9元/Wh,更值得一提的是,储能电芯的报价已跌至0.50元/Wh左右。

  王伟表示,储能产业链中,PCS(储能变流器)、EMS(能量管理系统)的价格基本不会有太大的浮动,价格浮动最大的还是电芯,至于电芯价格的涨跌,主要取决于上游碳酸锂的价格走势。

  这也意味着,碳酸锂价格如果继续走低,电芯的价格将继续向下浮动。

  对于像宁德时代(300750)(300750.SZ)、比亚迪(002594.SZ)等头部企业而言,所谓的“价格战”还不足以对其产生影响。受益于上游锂矿资源及全产业链的布局,头部企业对于储能电池成本的把控也要远强于外采企业。

  而对于那些不占据成本优势的储能企业来说,生存变得十分艰难,盈利更无从谈起。

  2023年5月17日,远景能源储能事业部总经理郑汉波在中国(山东)储能高峰论坛上直言:“到明年,80%的储能企业会倒下。”

挑战与机遇并存

  值得注意的是,在高度竞争的背景下,储能电池市场也已出现产能过剩的现象。而造成此局面的,正是国内电池厂商的盲目扩产。

  据中国化学(601117)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发布的数据,截至目前,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300014)、海辰储能、楚能新能源、赣锋锂业(002460)、鹏辉能源(300438)、瑞浦兰钧、孚能科技、厦门时代、盛虹集团、天津力神、德赛电池(000049)、昆宇电池等70家以上企业动力及储能电池项目扩产,涉及产能规划超1600GWh,总投资金额超7000亿元。

  此外,GGII的数据显示,当前国内储能电池产能已超200GWh,整体产能利用率从2022年的87%下降到2023年上半年的不足50%。

  另一方面,“储能集成的市场需求是切实存在的,但是,市场需要慢慢打开。整体的需求并不能直接转化为短期内的销量,这期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杨飞说。

  王洪旗表示,储能产业链很长,上中下游各有不同,有些产业链(如储能电池)确实存在供过于求的现象,但大部分产业链并没有达到产能与需求的平衡,供给甚至还远远不够。“目前,储能向各个领域及应用场景的延伸才刚刚开始。”王洪旗补充道。

  事实上,对于储能行业的发展变化,一线人士的感受尤其明显。“在去年,多数人完全不知道储能,出去与外界交流时,我们需要用“大型充电宝”这个概念去进行类比、解释。今年的情况则完全不同,很多人已经大概知道了储能的充放电逻辑。”杨飞表示,目前来说,华东市场整体情况较为可观,客户群体以工商业耗电用户为主。

  此外,储能行业的“产学研一体化趋势”愈发显著。王洪旗告诉时代财经,目前,全国范围内,经教育部批复的设置储能相关专业的高校已达63所,其中,有一半左右的高校已经开始正式招生。

  装机规模方面,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统计,2023年上半年投运的储能项目总装机规模已超过了2022全年的总和。新型储能项目的投运规模达到7.05GW/14.66GWh,其中电化学项目的装机规模达到6.93GW/14.58GWh。

  储能企业未来面临的究竟是机遇还是挑战,对于不同的企业,往往有着不同的答案。但无论如何,整个储能行业的发展最终还是需要资本来买单。

  一位专注储能投资的经理人告诉时代财经,其个人看来,储能市场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火爆。市场空间确实存在,但在实际操作中,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仍不够。“有多少储能项目能够落地,又有多少项目能够真正体现收益,仍然需要时间去验证。”

  来源:时代财经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 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