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储能> 动态

跨学科协同创新,储能破局的“中国答案”

新华社 发布时间:2023-10-20 15:44:30

  10月17-18日,由农工党中央、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主办的新材料创新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本次会议主题为“加强新材料科技创新,推动材料强国建设”,来自新材料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中,政、产、学、研、用各方面代表围绕新材料政策规划体系,新材料协同创新体系,关键战略材料、先进基础材料、前沿新材料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和新材料产业集群建设等六个分主题进行研讨交流。

 储能发展存在“桎梏”

  全球对“双碳”以及能源转型问题的重视,促使新能源发展站在“聚光灯”下,储能作为其中关键一环,迎来重大机遇期。

  储能可以针对新能源电力即时存储和释放实现削峰填谷,弥补风光新能源随机性、间隙性和波动性等劣势,最大限度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中国新型储能行业无论是市场化进程,还是产业化程度都处在初期发展阶段,潜力巨大。

  据中国电池工业协会理事长刘宝生介绍,截至2023年9月份底,中国新型储能总规模14.8GW/39.9GWh;工商业储能累计备案4.1GWh;储能电池出货量为110.7GWh,占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90%以上。

  但另一方面,储能正陷入自身发展的“桎梏”之中。刘宝生指出,我国储能产业同时面临着成本、安全性、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的挑战。

  据了解,我国储能关键材料进口依赖度较高,目前锂资源有将近70%依赖进口,价格干扰因素较多,容易对产业链造成强烈冲击;其次,环保、能耗问题突出,在储能材料的采、选、冶、化、回收等环节和过程中,存在高污染、高能耗、高碳排放问题;再次,资金压力成为储能产业向前一步面临的现实问题,储能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领域,需要大量资金展开铺设。

“协同”成为关键词

  在研讨会期间,“协同”成为备受瞩目的关键词,也被认为是突破储能产业“桎梏”的重要抓手。

  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钟发平在会上指出,“只有站在产业发展的全局思考,开展跨学科交叉创新、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产业集群联合体创新、国家科研平台引领创新,争取政策组合拳创新扶持,产业联合体创新基金赋能,才能高效、高质破解全产业链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和梗阻,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刘宝生同样表示,我国经济体量庞大,节能减碳任重而道远,尤其是面对海外市场的巨大挑战,中国储能企业更应该“抱团”,行业的发展也需要产学研各方努力,协同创新突破。

  在当前储能攻坚的关键时期,依托国家和产业科研平台的优势,促进产业协同、技术融合、资源共享、机制创新,更有利于集中力量快速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关键技术。

  以“协同”为抓手,储能领域的创新成果正在逐步迸发。钟发平带领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科研团队创造性开发的混合储能技术,融合镍氢电池的高安全性和锂电池的高能量密度,发挥能量型储能器件的持久性和功率型储能器件的灵敏性,通过优势互补打造高性能的储能系统,破解大储能行业安全、成本痛点。在锂资源提取方面,其团队创造性开发一步法锂云母提锂和一步法废旧电池回收技术,从一头一尾构建全产业链关键技术闭环,突破资源依赖瓶颈,解决高成本、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和资源回收率低的行业痛点。

  这些跨专业、跨学科、跨领域融合交叉的成果促进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储能破局势在必行

  面对新一轮能源革命节点上,破局势在必行。

  如今,在绿色、低碳产业转型引领下,储能行业开始由研发示范向产业化转型,智能化制造升级成为储能产业孵化的“催化剂”,政产学研各界都在积极寻找储能技术突破口。

  储能领域正逐步形成共识:单一学科、单一主体、单一环节的专业能力、科研资源和资金资源配置远远不能满足全产业链全闭环关键技术的集中突破。

  在国家政策的高度重视和众多科研团队的协同创新下,中国新型储能成长迅速。如今,中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特高压电网,全球最大的清洁煤电供应体系,水电、风电、光伏、在建核电装机规模等多项指标保持世界第一。能源革命正在惠及更广大的人民群众。

  从内部看,在储能技术突破的道路上,在这万亿蓝海赛道中,大浪淘沙,谁将成为站在金字塔顶的人?储能高质量发展亟待“雁阵效应”,群雄逐鹿正在上演。

  从外部看,大时代、大机遇、大转型将至,在全球能源市场深刻调整的关键期,世界储能产业离不开中国智慧,期待着中国答案。

  据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党中央主席何维出席会议,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江平,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副主任委员、农工党中央专职副主席杨关林出席会议并代表主办方致辞,农工党中央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组织部部长邓蓉玲主持会议。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 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