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会眼睁睁地看着机会溜走吗?显然,它只是在等待一个一跃而起的临界点。“今年华为确实不激进、偏保守,只是在默默积累项目案例。”
不久前,笔者与一位了解华为储能的人士交流,他给出了上述评价。
新能源产业家梳理发现,今年以来,除了一些示范项目(三峡如东、中广核湖北公安、华润河南内黄等),华为并没有参与到大规模释放的央企集采中;海外市场订单方面的消息也寥寥。
这和今年的储能行业显得“格格不入”。2023年,整个储能产业都弥漫着厮杀的滚滚烟尘。老牌巨头、行业新秀,抑或跨界玩家,都频放大招,希望以最快的速度圈进最多的地盘。
拼杀还蔓延到海外,Made in China挤爆美国、欧洲、南美等各大展会。国内企业与国外厂商签订大单的消息不绝于耳。
储能是支撑能源转型的关键基础设施,规模诱人。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30年,全球储能装机容量预计将达到1000GW。
储能市场的体量,完全可以再造一家巨头。那么,当下华为储能的保守,有多少出于无奈,又有多少是主动选择的结果?
向来以强悍著称,华为它会眼睁睁地看着机会溜走吗?显然,它只是在等待一个一跃而起的临界点。
01 不赚钱的项目不做,华为大储落地示范项目
凭借供应链优势,国内储能产业正在释放出领跑全球的竞争力,就像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逆变器、光伏组件等一样。
来自Wood Mackenzie的数据显示,2022年,阳光电源以16%的市场份额,将Fluence拉下马,登上全球第一的铁王座。Fluence、特斯拉、华为、比亚迪等位列其后,占比分别为14%、14%、9%、9%。
来源:Wood Mackenzie; 排 名基于2022年储能系统集成商的shipment numbers; 涵盖大储、户储和工商业场景
从以上排名来看,华为储能2022年的成绩并不逊色。一份广为流传的调研纪要显示,2022年,华为储能出货量总计为5GWh,其中,4.2GWh是户储,0.8GWh为大型储能。
华为储能布局以户储为主,而户储主要集中在海外。多位业内人士对笔者表示,华为户储做得不错,特别是在欧洲,竞争力突出。
大储是华为储能需要尽快补齐短板。主要原因在于,大储关系到业务的体量。储能是典型的制造业,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总利润才能得到保证。
要做大大储体量,绕不开中国和美国两大市场。
国内是全球大储规模最大、增速最快的市场。 来自中关村储能技术产业联盟的统计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国内新增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突破10GW,达到12.3GW/25.5GWh,同比分别增加925%、920%。
前三季度储能系统中标规模达到9.1GW/38.7GWh,远超去年同期水平。其中,59%的中标量来自“五大六小”及“两建”的集采。
为了争食集采蛋糕,40-60家同时参与竞标几乎成为常态,报价也不断刷新纪录。
近期,中车株洲所更是报出了历史性低价。在广东省能源集团新疆有限公司2023年225MW/900MWh储能系统采购中,4小时系统,中车株洲所报出0.638元/Wh,震惊业界。这一做法,被解读为:趁着年底,中车株洲所再冲一波规模。
再看华为,国内大储市场,其并未参与到央企集采中,仅落地一些“示范项目”。
据新能源产业家不完全统计,华为落地项目包括:三峡如东200MW/400MWh丰储储能项目、中广核湖北公安县的100MW/200MWh项目、华润电力河南内黄县100MW/200MWh项目、大唐文昌翁田农光互补50MWh储能示范项目等。
由于政治因素,华为储能无法登陆美国市场。而阳光电源,目前已经以13%的占比,跻身美国前三。
大储进展缓慢,而今年户储的赛道也并不乐观。今年一整年,欧洲地区户储都处于去库存状态。
经过一整年的跨度,华为储能能否保住现有的全球排名,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华为储能的保守,多少有些无奈。主要原因在于,其所坚持的组串式(也有业内人士称之为“分散式”“嵌入式”)技术路线,配置高、价格贵,与国内市场主流需求存在错配。
目前,储能技术路线主要分为集中式和组串式两种。其中,集中式系统架构简单,初始成本低,容易调度控制,但也存在可用容量偏低、系统循环寿命低等缺点。
组串式储能系统,采用一簇一管理设计,提升系统放电容量和系统循环寿命。但是成本高,在并网和调度上的要求也更高。
目前,国内储能市场更倾向于集中式储能系统。主要原因在于,由于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的机制不完善,大储领域的储能电站,利用率普遍偏低,投建成本无法疏导。投资运营商更加注重初始投资。
华为不参与价格战,还有更深层原因,在于“亏不起”。
在美国制裁的阴影下,过去数年,华为的业务营收一直处在下滑态势。2022年,华为销售收入已经比 2019 年少了 2000 多亿元,利润更在过去五年里减少超过四成。直到今年,才得以扭转。
数据来源:华为财报
去年8月,任正非发表一份内部声明,警告华为和全球经济的冬天即将到来:为了度过即将到来的寒冷,公司需要减少所有边际业务,只关注收入和利润。
在集团对收入和利润都更加看重的情况下,华为储能要仔细衡量赔本赚吆喝的价值。
当然,华为不参与价格战,也有主动选择的原因,就是不做不赚钱的项目。上述了解华为的人士表示,“如果完全基于商业逻辑去决策,我们根本就不签这些‘带血’的合同。华为在大储领域的布局,也是这样的逻辑。”
大储利润水平低,国内大储市场更是不盈利,所以华为选择盈利性更好的户储入局,这也导致华为在大储领域动作缓慢。
目前,华为在大储领域的成绩,主要来自中东地区。一是2021年签订的 沙特红海新城的储能项目,规模达1.3GWh。还有今年2月,华为与土耳其五家能源公司签署的2GWh合作协议。
02 临界点正在到来
华为会眼睁睁地看着机会溜走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综合华为的种种动作来看,储能都将是其志在必得的市场。
新能源普遍被认为是未来几十年高度确定性的赛道,华为也在持续加码。其中,光伏+储能的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是两个重要方向。
2021年6月,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成立。该公司旗下设置智能光伏、数据中心与站点能源、智能电动、嵌入式电源、综合智慧能源、能源管理云几大业务板块。其中,智能光伏主要包括光伏和储能业务,为家庭、企业、电站提供综合的解决方案。
2021年10月,一条名为《没有退路就是胜利之路——军团组建成立大会》的视频出现在华为心声社区,标志着华为开启了军团作战模式。其中,智能光伏军团与煤矿军团、智慧公路军团、海关和港口军团和数据中心能源军团等一起,成为首批成立的五大军团之一。
作为一种特殊的业务模式,军团旨在缩短内部管理链条,将资源整合在一个个以细分场景为单位的独立部门中,缩短产品进步周期,对重点行业进行突破,打造新的增长引擎。
华为内部人士曾对外透露,华为对军团对收入增速的要求要快于整个集团。
华为储能正在等待的,是一个大规模入局的临界点。这个临界点,就是产品性能得到一定验证,在牺牲部分利润,甚至亏损的情况下,可以实际撬动市场,推动规模化增长,实现一个正向循环。
今年,产业和市场环境都急剧变化,华为等待的临界点正在加速到来。
首先,过去两年来,储能产业急速膨胀,竞争加剧,直接催化行业成熟,系统度电成本大幅下降。
产品端,温控技术由风冷转向液冷,大容量电芯逐渐取代280Ah电芯,这些举措都有效降低了储能系统的度电成本。
同时,碳酸锂价格从去年高点60万元/吨,已经跌破10万元/吨的红线。叠加轮番的价格战,占到储能系统成本大头的电芯,价格已经下降到0.4-0.5元/W左右。
2023年12月4日,碳酸锂盘中跌破10万元/吨
在行业整体价格大幅下降的情况下,组串式系统的性价比在大幅提升。
其次,市场对组串式系统的认可度也在提升。
今年9月,华能集团2023-2024年储能系统集采中,明确提出采购1.5GWh的分散式、组串式储能系统。这是五大电力央企首次在集采中提出组串式采购需求。
早在2021年,在山东省首批储能示范项目中,华能就在旗下济南黄台电厂的储能电站中采用了分散式的电气架构。这也是全球首座百兆瓦级分散控制储能电站。
华能旗下华能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主导上述电站研发。储能技术部主任刘明义博士是储能领域知名技术专家,曾创造性地开发了分散式电池储能架构和电芯级智能预诊断技术体系。
一次行业会议上,他向笔者透露,从实际数据来看,相较集中式电站,济南黄台电厂的运行效率的确更优。
产业自身对组串式系统的态度也在转变。据新能源产业家不完全统计,目前,除华为外,上能电气、易事特、盛弘电气、汇川技术、科华数能、许继电气、科陆电子、首航新能源、特变电工等厂商均已推出适用于大储的组串式PCS、变流升压一体机或储能系统。
今年10月26日,阳光电源发布新品——PowerTitan2.0,也采用了组串式PCS,一簇一管理的设计。
此外,由于产能过剩,行业竞争激烈,短短两年时间,储能产业就迎来自己的第一个周期,淘汰赛已经开始。产业周期的更迭往往意味着新的窗口期。
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人士对笔者透露,现在,很多储能企业在国内都出现了大面积的应收账款延期。主要原因还是储能电站不挣钱,整个产业链的资金流动缓慢。“没有多少企业可以长时间地扛住亏损流血。”
更早时候,在10月份的三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阳光电源相关人士表示,国内储能几乎没有利润。三季度以后,很多头部企业不玩儿了(退出投标市场),但新进入者很多。“我们有的也会暂时等一等。去做好认可储能价值的市场。”
03 未来猜想
临界点日益逼近,接下来,华为储能会在什么样的时间点,以什么样的方式,做大在国内,乃至全球市场的规模。
可以确定的是,华为整体势能正在回归,将为其储能业务带来更大的辗转腾挪空间。华为储能将很快告别保守的状态。
华为储能沙特红海项目施工现场
终端业务是华为最重要的现金流来源。今年8月,在2023年华为开发者大会上,余承东明确表示,手机终端业务正在全面回归。此后,华为先后推出Mate 60、Mate 60 Pro、Mate X5等新品,引发抢购热潮。
来自研究机构Counterpoint的报告显示,第三季度,华为手机销量同比增长37%,市场份额提升至14%。
一位华为储能内部人士表示,华为终端业务复苏,其他业务部门的压力就会稍微轻松一些。除了贡献利润,储能业务也能有大一点的空间,进行更好的中长期投资。
10月27日,华为发布2023年前三季度经营业绩。期内,华为实现销售收入4522.6亿元人民币,增幅不大,但净利润实现大幅增长,达到729.01亿元,较去年同期的271.94亿元同比增长了近1.7倍,并超过去年全年的净利润356亿元两倍之多。
更重要的是,现金流也大幅增长。去年全年,华为经营活动现金流仅为177.97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已经达到320.03亿元。
数据来源:华为财报
在公告中,华为提到业绩增长,主要在于:华为ICT基础设施业务保持稳健,终端业务企稳回升,数字能源和云业务实现良好增长,智能汽车增量部件竞争力持续提升。
近来,华为汽车业务也迎来巨变,也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华为的资金压力。
11月26日,长安汽车发布公告,11月25日,公司与华为签署《投资合作备忘录》。经协商,华为拟成立一家从事汽车智能系统级部件解决方案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公司,长安汽车拟投资该目标公司并开展战略合作。
根据协议,华为将汽车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汽车智能座舱、智能汽车数字平台等相关技术、资产和人员注入新公司。长安汽车及其他关联方持股比例不超过40%。同时,目标公司将对华为现有战略合作车企及有战略价值的车企等投资者开放股份,成为股权多元化的公司。
上述举动,意味着华为汽车业务拆分独立,具备了独立融资能力,可以找到更多的输血渠道。过去多年来,车BU是华为唯一亏损的业务单元,每年的研发投入超过100亿元。
在业务的拓展上,华为奉行的哲学是:在机会窗开启的时间,扑上去,撕开它,纵向发展,横向扩张。
此前,在逆变器领域,华为以组串式技术切入行业,短短几年时间冲到头部,其迅猛程度被形容为“所到之处,寸草不生”。
华为逆变器之所以迅速崛起,离不开当时的市场环境。彼时,光伏电站享有国家补贴,一旦投建,几乎就是一台天然的“印钞机”。
如今,储能行业的临界点来临,华为储能是否会掀起新的风暴,我们拭目以待。
已经起风了。上述熟悉华为的行业人士透露,这段时间,华为储能正在招聘,趁着淘汰赛的窗口期,准备开始扩张。
事 实上,留给华为储能的时间的确不多了。在中国、美国和欧洲三大主流市场的区域排名中,阳光电源、比亚迪、中车株洲所、海博思创等厂商赫然在列,难寻华为身影;华为率先拿下一局的中东,也是“一带一路”上,国内新能源企业争相涌入的重点区域。
04 尾声
经过一年的狂奔,降本增效、技术路线选择,这些曾经深度困扰储能行业的问题,都正在明朗,或者是找到具体的落地路径。
技术路线的选择和衍进,从来都是一个综合考量经济性、安全、稳定、运行效率等多个指标的动态平衡过程。
对华为储能而言,一个最重要的收获,或许就是打破市场认知的壁垒。示范项目体量不大,意义深远。
华为储能一位内部人士对笔者透露,他们用“大年”来形容今年的业绩。言外之意,相比去年或更早时候,进步明显。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虽然华为在国内大储市场中没有太大声量,但也完成了一份令自己的满意的——60分以上的答卷。
技术路线的验证,产业周期的迭代,叠加电力市场的成熟,对储能运行、安全、电网友好性的要求提升,多重因素交织下,在储能的牌桌上,华为还有改写格局的筹码。
(编辑周有辉对本文亦有贡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能源产业家”(ID:newenergy-story),作者:田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