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储能> 动态

构建工商业储能三大核心竞争力

储能EMS 发布时间:2024-02-18 14:42:58

  2024年,储能行业将面临一场严峻的过剩危机。目前,工商业储能的产能已经严重超出市场需求,某厂家坦言,2023年已有30%的储能公司因无法适应市场变化而遭到淘汰,而2024年这个数字可能会攀升至50%,最终只有头部10%~20%的企业能够存活下来。

  为何会出现如此严重的产能过剩?其根本原因在于集成制造环节的技术壁垒较低。在储能行业中,大多数工商业储能公司实际上是系统集成商,他们从电芯、PCS、BMS、EMS到柜体都是采用外购再组装的模式。这就导致了营销和销售成为当前行业的瓶颈,因此销售环节上竞争异常激烈,价格战愈演愈烈。

  回顾商业历史,无论是曾经的彩电大战还是空调价格战,最后胜出的都是那些建立了核心技术的企业。对于储能行业而言,未来能够建立竞争性壁垒的途径有三种:首先,掌握核心元器件的研发制造;其次,建立强大的品牌影响力;最后,开发具有差异化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只有具备这些条件的企业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竞争力一、核心技术的研发

  在竞争激烈的储能市场中,各大企业为了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纷纷在核心技术的研发上下功夫。首先,电芯作为储能系统的核心元器件,由于电动汽车市场的头部效应,使得储能产业中游企业难以突破,而上游电芯企业却能轻松涉足下游市场。

  其次,在BMU、BMS、PCS、EMS、消控系统等环节,企业若能掌握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便能在市场中获得更大的生存机会,并以此构建产品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其中,PCS的技术壁垒最高,但自研率较低,因此PCS企业也在积极进军储能领域。而阳光电源和华为凭借其在逆变器、电源等方面的技术优势,成功切入储能领域。相比之下,EMS和BMS等领域的技术壁垒较低,不少头部储能企业更倾向于自主研发。

  总的来说,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对于企业在储能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至关重要。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竞争力二、建立强大的品牌影响力

  储能系统产品的制造目前仍处于较为粗放的阶段,但这也意味着其中蕴含着无限的可能与机遇。要想在这个环节中崭露头角,企业需要双管齐下:一方面,借助柔性制造技术,以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模式迅速响应市场需求;另一方面,通过精益生产,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探寻降低成本的可行性。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拔得头筹。

  当然,我们也必须正视储能产品制造的另一个趋势——OEM化。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专注于系统集成的制造,而将元器件的研发和销售环节外包。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制造环节可以孤军奋战。在传统的电力设备集成领域,已经出现了大量的过剩产能。许多电力成套企业在制造规模、流程化管理、精益制造以及智能制造等方面展现出更高的水平。而且,储能系统集成与制造与电力电气设备集成在很多方面是相似的,因此,电力设备集成企业跨界到储能系统集成的可能性不容忽视,事实上,这样的案例已经出现。

 竞争力三、开发具有差异化和高附加值的产品

  在开发具有差异化和高附加值的工商业储能解决方案方面,主要体现以下三个层面的差异化:

  首先,微电网系统层面的差异化。储能系统并非独立存在,而是与用户微电网系统紧密耦合,与分布式光伏、用电负荷等各类电力元件相融合,并根据内部负荷曲线和外部价格曲线实现最优化套利。这要求我们在微电网系统层面构建独特性,对电力系统的认知和理解提出了严峻挑战,而这恰恰是传统产品制造型储能企业所缺乏的。未来,这种差异化将更多地表现为软件与数字化层面的差异化,如同无人驾驶、智能汽车对传统汽车领域的重塑。从这个角度看,工商业储能就像是电力系统中的“无人驾驶”产品。

  其次,客户需求满足的差异化。工商业储能并非单一细分市场,而是涵盖众多细分领域,如南方与北方市场的差异、不同电力市场的影响、不同行业的特定需求等。此外,出海已成为国内储能企业的共识,不同国家的产品形态与国内存在差异。例如,不发达国家更侧重于储能产品的保供电和备电功能,而北欧国家的小规模电力系统则更关注配网中的调频、调峰服务收益。

  最后,投资-运营一体化的差异。工商业储能是跨周期产品,既要跨越电芯的生命周期(可能也是技术迭代周期),不少储能EMC合同期在8-10年甚至更久;又可能跨越经济短周期和电力市场周期(以10年为波段的繁荣-萧条)。因此,初期投资收益模型难以覆盖合同全周期风险,客观上需要更优质的运营能力来保障收益,这与分布式光伏截然不同。能够更多地在销售环节考虑后期运营、与用电企业共同形成更深度的整体运营能力,将成为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

  相较于电动汽车和光伏产业,储能行业的发展历程似乎更为坎坷。它尚未充分享受蓝海的滋养,便被过早地卷入了红海的角逐。正因如此,许多朋友对工商业储能的感慨颇深:一进场便仿佛置身于总决赛的紧张氛围中。

  然而,储能行业的未来前景依然光明。这是一个长达50年的长期利好赛道,红海与蓝海之间的界限并非绝对。在差异化竞争中,企业可以发掘细分市场,开拓属于自己的小蓝海,即便身处红海之中也能寻得生存与发展的一席之地。

  对于工商业储能而言,其发展路径存在两极。一方面,企业可以追求大规模制造的成本优势,努力提升自身规模。然而,如果规模难以建立(目前看来,即便是储能行业的TOP3企业,与动力电池制造规模或新型电力系统整体的灵活性资源规模相比,其容量仍然显得微不足道),那么另一种战略选择便是寻找并专注于细分需求、细分市场和细分产业环节,通过差异化竞争建立自己的竞争壁垒。


上一个: 返回列表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 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