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储能> 动态

工商业储能赛道持续升温

中国能源报 发布时间:2024-03-25 15:33:56 作者:卢奇秀

  工商业储能是目前用户侧新型储能的重要应用场景,主要配置在工业园区、数据中心、写字楼宇等场景,用以峰谷套利或作为备用电源,提升供电可靠性及用能质量。过去一年,在“源网荷储”政策不断引导、备电需求增加,以及配储经济性提升的情况下,工商业储能迎来产业化元年。

 浙江领跑全国

  2023年,工商业储能异常火爆,浙江、广东、江苏等峰谷电价差较大的地区是工商业储能发展的重点区域,特别是浙江,是目前国内发展条件最好的地区,具有较高的收益水平。2023年,浙江新增投运工商业储能项目147个,总规模为146.7兆瓦/301.62兆瓦时;江苏紧随其后,工商业储能项目37个,规模达141兆瓦/846兆瓦时。

  良好的电价政策条件是工商业储能发展的“沃土”。近年来,浙江密集出台系列扶持政策,实行两充两放策略,且以容量补贴、放电补贴和投资补贴等形式给予工商业储能项目支持。2021年10月,浙江发改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浙江省分时电价政策有关事宜的通知》,延长用电尖峰时段,并拉大峰谷分时电价价差。2024年1月,浙江发改委再次发布《关于调整工商业峰谷分时电价差政策有关事项对通知(征求意见稿)》,施行重大节假日深谷电价,并对大工业用户和工商业用户调节区分峰谷电价浮动比例,尖峰电价上浮比例由原来的80%扩大为98%,夏冬季低谷电价下浮比例由原来的53%扩大为62%。激励了工商业储能投资热情。

  “结合一线市场情况来看,去年前半段时间,行业还处于摸索徘徊状态,项目以试水为主。从第三季度起,我们明显感受到行业迎来发展拐点,相关企业开始向批量化方向推进。”弘正储能副总经理杨晓光向《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2024年工商业储能还将数倍增长,市场规模有望达到去年的3—5倍。

  “随着工商业储能EPC价格持续降低,浙江工商业储能项目3年即可收回成本,江苏成本回收期在4年上下,湖北、重庆等地5年可以回本。”有从业人士判断,今年储能电芯容量将普遍由原来280Ah升级切换到314Ah,随着能量密度进一步提升,系统成本进一步下跌,项目盈利能力持续提升,届时全国会呈现出工商业储能遍地开花的局面。

面临系列挑战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大家都知道这个赛道好,但仍存在诸多担忧。”美克生能源董事长魏琼向《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工商业储能项目实际落地中,不少投资者会提出顾虑,比如,“项目安不安全”“未来电力现货市场是否会对交易产生冲击”“储能项目饱和以后是否就没有峰谷价差了”。在她看来,安全是工商业储能发展的基础,但最核心的问题是长期收益,只有具备经济性,才能真正推动产业化进程。

  “如果说2023年是工商业储能产业化元年,那么它还是一个婴儿,产业化之路才刚刚开始。”魏琼坦言,不同于光伏项目作为电力系统的输入点,储能是一项调节器,要承接源侧、电网、用户各方面的指令,其投资建设、运维管理难度非常高。“不是说投资就一定能实现盈利,负荷用电曲线、当地电价政策和变化趋势、技术路线选择,以及行业内统一化标准的缺失,都会给项目最终收益带来不确定性。”

  上述从业人士进一步指出,部分工商业储能存在系统效率低,故障率高和运行损耗高的问题,导致客户无法达到预期收益。且工商业储能主要应用于工业园区、办公楼宇等人员密集场所,对储能安全设计提出更大的挑战。不同于新能源侧的储能项目集中,工商业储能如同“毛细血管”,细小广泛分布,运维巡检工作量大、难度高。

  “很多地方的工商业储能政策还处于摸索状态,相关项目怎么备案、具体流程有哪些、如何设置消防设施等还没有明确要求。”杨晓光指出,“部分从业者对储能的理解还停留在配储概念,或者认为储能柜是万能的,什么都能做,但与实际偏离很大。随着产业发展,终端服务能力在市场竞争中将愈发重要,具备运维、运营闭环服务能力的企业会脱颖而出,而单独纯集成类或代工类企业终会被市场淘汰出局。”

 数字化赋能

  那么,如何应对工商业储能的投资风险?魏琼给出的答案是“共建”与“生态”。“能源资产投资、建设、运营运维一站式服务,是储能行业的第二增长曲线。而产业发展的终端目标是电力现货市场放开后,工商业储能能够实现收益的更高确定性。这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包括电池成本、金融成本持续降低,技术不断完善,虚拟电厂、辅助服务、需求响应等一系列辅助性政策支持,让整个生态趋于更加健康。”

  数字化将为工商业储能发展赋能。杨晓光指出,弘正储能围绕数字化打造差异性竞争能力,一方面以数字化技术为核心,建立全链路高度融合的数字化储能体系;另一方面,构建储能智慧运维系统,开展预测性维护,提前预测和识别潜在风险,提升企业运维运营能力。

  在魏琼看来,数字化不是把数据显现化,而是通过数字化去解决问题。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储能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关注安全和本体性能,不燃烧、不爆炸,通过合理的充放电管理,降低电池衰减速度;二是实现储能价值的最大化,通过负荷预测,电力市场的价格信号或电网的需求变化,灵活调整操作模式,力图电量超发、收益增加。

  “工商业储能不能过分‘拼’价格,项目每天两充两放,一年调用700多次,整个运营周期长达10年,对储能产品质量提出很高要求,要用好的电芯、储能变流器产品。一定要给供应商留有合理的利润空间。”魏琼称。

  来源:中国能源报 记者卢奇秀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 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