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政府发布了“互联网+”智慧能源(能源互联网)的相关文件,能源互联网再度成为热点。其实概念的起点于2011年,美国学者杰里米.里夫金在他的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初次提出能源互联网愿景,之后引起中国学者或电力行业从事人员的广泛关注。
为何能源互联网在中国引起了广泛关注?
能源互联网的概念,在中国比较热门,一些国家包括美国在内并没有能源互联网的概念,但是却有面对中国的能源互联网业务,这一点也值得人们玩味。在中国引发关注,这一切应当源自于国家电网公司的有关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规划有关。按照智能电网三步走的建设格局,第一步就是2009年-2010年,主要是规划编制和试点工作,第二步就是2011年-2015年,全面建设,主推特高压和城乡电网建设,第三步就是2016年-2020年,被定义为引领提升阶段,目标就是建成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简单的讲,所谓的坚强就是指以特高压为骨干,突出可靠稳定供电,智能主要体现在配电网系统中,突出人机交互。
其中智能电网的最关键的内涵之一是支持大规模分布式电源的接入,目前,分布式电源主要是指光伏发电、风能发电等。这一点恰好和能源互联网的五大内涵之一相吻合,能源互联网的另外四个内涵分别是,未来的能源系统应支持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转变,支持大规模的储能系统的接入,支持与交通网络的融合,还有与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等。智能电网的很多结构模式和杰里米.里夫金的能源互联网概念有许多相似之处,而中国智能电网,由于国内能源需求结构的改变以及经济下行,对于电力的需求实际是达到了一个阶段性的峰值,智能电网建设实际上已经乏力,前景不容乐观,这个时候能源互联网的概念和内涵基本切合了智能电网的部分发展趋势,而且丰富了智能电网的内涵,实际上也就成为了智能电网再起步的依托和方向性的指引。
能源互联网和智能电网二者本质上的差异化在哪里?
能源互联网和智能电网有着本质的区别,尤其是广义的能源互联网概念。区别之一就是,智能电网有中心,即便未来融合交通网络、融合互联网技术,它的中心依然是电力系统。再回头看能源互联网概念,广义的概念里应当是没有中心的能源供需系统,甚至这一系统可以满足全球能源输送和使用,这是一个大胆的畅想。目前,很多专家学者将能源互联网视为智能电网的再延伸,这不全部是从能源互联网的本质内涵出发,或者考虑了现有能源系统的现状。电力系统两百年的发展历史以及取得的成果,给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强劲的支撑。
智能电网与能源互联网的不同在于以下几点:
其一,智能电网的能量形式主要是电能,重点在于电能的输送和使用上更加高效和智能化,而能源互联网追求各种能量形式的融合,将电能和化学能、余热能或者机械能等放在一个大能源系统中;其二,智能电网的物理实体主要依托以特高压为骨干的电力系统,而能源互联网是将电力系统、交通系统甚至是人们的生活能量融入了进去,比如你能想象你在健身房运动储能然后再链接到能源互联网吗?其三,智能电网对于分布式能源主要采用的是就地消纳或者集中转移消纳的控制方式,能源互联网所链接的消纳对象无比广大,因此不刻意追求局部或部分消纳,而是转变成了全网式的消纳方式。
总的来讲,能源互联网比智能电网具有更大的广延性、开放性。
那么为何现实中电力系统似乎主导了能源互联的发展趋势?
这与电力系统作为事实上的能源战略的安全供应作用是分不开的,其实无论哪一个国家,电力系统都是最为关键的能源供应系统,即便电力公司被私有化的国家对于电力系统的把控依然具有强势的决定权。电力系统在全球能源供需系统中,处于事实上的垄断地位。
现实中还没有其他能源供需系统超越电力系统的发展,把电力系统作为能源互联网中的枢纽,是基于现实能源供需系统的一种考量。国家电网公司主推两个替代,即电能替代和清洁能源替代,有着其本身的利益需求,也是基于现实的符合能源发展趋势的研究探索。当然,未来的能源互联网除了电力系统的巨大作用以外,同时也会衍生出很多新的机遇,比如,通过对能源消费数据的研究来判别人们的消费阶层以更好的提高服务,或者正处于热点的能源云的讨论等,即使是电力系统主导了能源互联网的发展,但是未来的业务和利润也将呈现更加的开放和公平,这是能源互联网所具有的更大的广延性和开放性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