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以来,广东电网公司广州供电局全面推进配网生产管理模式变革和优化,在海珠区试点探索“生产指挥中心+网格化管理”一体化管理模式。依托市级、区级两级运营监控中心率先完成生产指挥中心建设并实体化运作,发挥“生产运营监控”“智能作业”“作业风险监控”“营配协同”等职能。同时,积极探索营配末端融合模式,按照网格化管理,打破传统配网配电、营销专业壁垒,为构建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匹配的配网管理模式提供样本。
用户导向 重塑配网生产管理组织模式
海珠供电局是广州供电局配网生产管理模式变革的第一个试点单位。“选取海珠供电局作为首个试点单位是因为海珠区的数字配电网建设起步早,基础条件较好,区域用电特点也具有代表性。”广州供电局生产技术部负责人说。
面向“十四五”,海珠区将构建以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为龙头、以中大国际创新生态谷和海珠新活力文商旅融合圈为支撑的“一区一谷一圈”发展布局。东部的琶洲新区作为“数字+会展+总部”融合创新的产业新高地,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高科技产业集结于此,对可靠性供电等方面有更高的需求。中部的中大生态谷正处于老城区更新迭代期,城中村错落在商业楼群之中,各种城中村用电问题较为集中。西部的海珠创新湾则是广州历史文化传承地和品质消费地,聚集了众多商业用户。
海珠供电局基于用户分布特点、区域用电特点,对内部生产组织模式进行革新,成为第一个设立“一中心、三片区”组织架构的配网单位。生产指挥中心是海珠区配网的中枢,集生产指挥、作业风险管控、运营监控、客户服务等职能于一体,对海珠全区的安全生产状况、设备运行状况、生产指标、抢修服务等进行全方位分析和评价。同时,对应“一区一谷一圈”,成立了琶洲数字示范供电区、中大生态谷供电区、海珠创新湾供电区3个片区,实施差异化的用电服务策略。片区内设的班组,打破了传统的专业划分模式,全部班组实现营配一体化作业。海珠供电局基于“生产指挥中心+网格化”一体化的总体布局,进一步立足基层建立起“生产指挥中心+网格化+营配末端融合”一体化的配网生产管理新模式,理顺了“前台—中台—后台”的逻辑链条,为探索构建配网全业务价值传导模型提供了基层方案。
数字赋能 打造配网生产管理智慧“大脑”
数字化管理理念是配网生产管理模式创新的源动力。海珠供电局生产指挥中心以数字电网为依托、以数字化平台为基础、以业务场景为驱动,实现一个场所多种功能、一个平台多种应用、一个场景多方联动、一个组织多种支撑,并在配网运行管理中充分发挥出综合指挥和专业支撑作用。生产指挥中心发挥全面“态势感知”“异动吹哨”“营配协同”等作用,高效汇聚各类信息,为管理人员及相关专业部门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7月25日,广州电网统调负荷创历史新高。这天,海珠供电局接到用户报障,称因其小区发生停电,造成家中老人吸氧机无法运作,急需用电。海珠供电局生产指挥中心接到请求后,第一时间通知网格内客户经理主动与用户沟通联系,并紧急协调1台小型便携式不间断应急电源箱并在25分钟内送抵用户家中。与此同时,生产指挥中心基于系统数据迅速定位停电事件,通过系统获取实时获取停电原因、抢修进度及预计复电时间,全过程跟踪抢修进度直至完成复电,其间用户“零投诉”。
迎峰度夏以来,海珠供电局生产指挥中心实时感知度夏态势,建立预警机制,并基于“生产指挥中心+网格化管理”的扁平指挥体系,中心的各专业座席“背靠背”作战,实现了设备停电与客服报障信息的实时共享,实现了对客户诉求的高效协同响应。
今年以来,海珠供电局故障工单处置效率显著提升,人员到位用时平均减少了31%,平均复电用时减少了13%,供电类客户投诉量减少了51%。
专业破壁 实现营配融合共享
数字配电网建设为海珠供电局业务模式变革、组织模式优化调整提供了强大的技术驱动力。以海珠琶洲为例,该区域内的可转供电率、智能电房覆盖率、低压联络率、智能台区覆盖率、电压合格率、站房全光纤覆盖率、自愈覆盖率实现7个100%,成为广州数字配电网示范区。
通过组织模式变革,营、配工作由各自作战转变为融合作战,班组员工身份由“流水线作业员”转变为“综合问题解决专家”,实现了人力、装备、属地等各项资源的最优组合。据统计,营配融合模式运作后,琶洲新区的人均运维线路、电房、管理客户的数量均翻了一倍。与此同时,各项业务运作稳定,用工效率提高了30%。“通过营配融合共享,在管理上实现了集约化和扁平化,能够提高生产管理的整体效率、效益和质量。”海珠供电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解决供电质量问题上,营配协同也发挥出了很大作用。特别是对于供电质量问题协同解决,包括频繁停电、低电压及台区重过载、三相不平衡等问题,实现了“问题汇聚—措施制定—措施执行—效果评价”的全过程闭环管控,建立起全新业务运作模式。
海珠供电局的先行先试经验,为广州供电局深入推进生产指挥中心建设提供了基层样本。新的管理模式催生新的管理效益,广州供电局将以建设生产指挥中心为契机,推进智能运维体系建设和生产组织模式优化,大力挖掘数据要素价值,发展数字生产力,推动“因数而智,因智而能”,全面支撑“十四五”配网高质量发展。 (陈荟颖 洪慧君 童锐)
评论